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作者: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 刘玺
会做和做得好是两码事。
经常给学生讲,一开始就要打好基本功,这代表了你的下限。一般情况下高手会认为胃镜很难,新手会觉得肠镜蛮难。在早癌诊断体系里,食管、大肠相对简单,胃最难,这些差别在哪里?
胃镜难在诊断,在这样一个面积相对较大的、延展性很强的空腔脏器,背景黏膜又复杂多变,炎症与癌交织的环境中,你需要有强大的理论支撑和经验累积才能做到诊断自信。临床上诊断高血压,诊断胰腺炎,诊断Covid-19等,都有相应的诊断标准,符合相应的标准,我就可以诊断疾病。早癌呢?微小癌呢?到底是肠化还是癌?每个人的主观认知不一样,因此就必然有相应的差异。为什么有些专家可以成为一等一的高手,但其他人却不能?这是有逻辑的。
因此,内镜做得好的医生或者早癌检出率高的医生一定有他的内在逻辑。同样一个病人,几毫米的癌,他能看见,能诊断,但有些医生恰恰看不见,这就是普通与优秀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哲学一直告诉我们,偶然性中隐藏着必然性,偶然的多了那就是必然。那早癌筛查高手的内在逻辑在哪里?
窃以为是:强大的深厚的理论武装头脑,日积月累无数次的诊断验证并反哺理论,形成经验,然后归纳总结,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从我浅薄的经验来说,全身心的投入,至少需要5年。
从拿上镜子开始,虔诚的全身心的聚焦思考就已经开始,其实蛮累的,这是脑力和体力完美的结合。
进入口咽部,这和食管、肛管同属鳞状上皮,早期的癌有食管早癌的特点,需要同乳头状瘤鉴别,口咽部微小乳头状瘤很常见,没有认知,会不会漏?
进入食管,要考虑白光下黏膜颜色的改变,NBI下背景的改变,无BC无肿瘤一定就对?如果角化过度,黏膜粗糙,光透不进去该如何诊断?基底层型是否会诊断?
进入胃部,有没有Hp感染?除过菌没有?有没有萎缩肠化?重点观察点在哪里?年轻人观察要点在哪里?老年人观察要点在哪里?炎症背景太重,放大观察怎么鉴别?什么时候用染色剂?用什么染色剂?发红的病灶为什么发红?为啥考虑肠型?发白的为啥发白?为啥考虑未分化型?怎么鉴别?
十二指肠的就更别说了,异质性更强,病灶的位置,从组织胚胎学开始就形成的分化差异。
这些诊断的癌能不能切?选择什么样的治疗方式对患者最有益?
这些思考都在你的检查过程中永久存在,一边体力劳动,一边脑力劳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思考与实践,理论联系实际,自我的内省,这都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对患者的将心比心。没有将心比心,热爱就是没有支撑依据的空话,每一个人都会老去,每一个人也都会直面生老病死,医生概莫除外。
本文授权转载自新浪微博: 喜乐哥哥CQ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