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印记】为解除病人痛苦迎难而上:难忘的回忆,记早年心脏起搏器研制与心内导管消融治疗的开展情况

2018-07-09作者:论坛报木易经验
中国医学进步40年特刊印记篇

2018年中国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间改革为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推动着中国医学的进步。《中国医学论坛报》特别策划《中国医学进步40年》特刊,透过一个个重要时刻的记录、一位位医学大师的讲述和一项项医学突破的回顾,展现中国医学发展带给世界的惊喜!

1983年,我国首例“直流电消融根治室上速”诞生于南京医学院附院(现为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也称江苏省人民医院),在此之前,他们已在心脏起搏器的研制与临床应用方面进行了艰苦的探索与实践,并使省内外不少重危阿-斯综合征患者获救。

一、首例“直流电消融根治室上性心动过速”背后的故事

1、起搏器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1963 年,南京医学院附院胸外科王一镗医生与工人们一起研制成功国内第一代半导体起搏器与心外膜起搏电极。1964年,一位老工人因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室率仅38次/分) 反复晕厥,马文珠、王一镗等医生克服重重困难,为该患者安置了经皮导线型起搏器,使其转危为安,并延长了寿命。此后,该院黄元铸、程蕴琳与朱思明等医生坚持不懈地努力,研制出多种不同类型起搏器。为抢救众多阿-斯综合征患者的生命,他们的足迹不仅到达省内各地,还远赴四川、东北、北京等地。

1972年黄元铸医生从国外文献获知用超速起搏方法可纠治复发性室性心律失常,他兴奋之余,立即在国内介绍这一方法,并与工厂一起研制了第一根双极起搏导管,并协助朱思明医生采购原器件,手工制作了第一台宽频调幅起搏器。

图片03.png图1 1977年由南京医学院附院心血管科主编的国内第一部心脏起搏专著《人工心脏起搏器的临床应用》出版

图片2.png图2 宽频可调式心脏起搏器,南京医学院附院研制

1973年,该院接诊了一位顽固性扭转形室速病危患者(她在无锡农村接受锑剂治疗血吸虫病时中毒),在基层无X光机条件下,马文珠、朱思明医生凭心腔内心电图将自制的第一根双极心内膜电极送入右心房,并采用超速抑制起搏法终止了室速发作,挽救了患者生命,这是我国第一例用超速起搏法控制恶性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的范例,其成果于1974年在中华医学杂志发表,美国同行获知这一消息后,来函索要文章,并推荐发表于《美国心脏起搏与电生理杂志》。

图片3vvvv.png图3 心外膜双极起搏电极,南京医学院附院研制

1974年,JB-4型按需型起搏器研制成功,获批量生产,供应各医院临床需要。伴随着改革开放,知识分子迎来了久违的春天。他们的上述业绩也获得1978 年在京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奖。

2、承担责任、知难而上

1983年,黄元铸教授等开始探索非开胸途径根治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可行性。黄教授仍清晰地记得,当时他们接诊了一位来自无锡的中年男性工人,患者因半个月来持续性心悸、气短,在当地医院诊断为无休止性室上速,药物治疗无效,心率徘徊在180次/分左右。经食管行心房调搏亦仅能使心动过速中止几分钟,但这使患者得以“ 喘一口气”。这位患者非常聪明,由于反复接受电刺激治疗, 他在病房里也学会了经食道调搏技术,能够自行插管进行电刺激治疗。使人难忘的是,他还能够指导医院年轻医师在床边正确快速地做导管电极定位与食道调搏,协助终止其他病友们的室上速发作。

但随着心动过速病程的延长与出现心衰症状,患者情绪变得狂躁且有轻生行为。患者转入南京医学院附院时,正值黄元铸教授团队成功完成直流电心内消融的动物实验研究。面对患者的痛苦表情与求生的渴望,他们决心承担责任、知难而上,细致地为患者进行了心内电生理检查与房室交界区直流电消融术,终于终止了顽固性心动过速,使患者转危为安,随即为患者安置了起搏器。

1个月后随访,患者扩大的心脏已恢复正常大小,并重返工作岗位。这是我国首次施行心内直流电消融术纠治难治性室上速的成功尝试,这一工作成果与科学总结发表后,他们曾受邀在日本循环学术会议上进行交流,也为该院快速发展心内电生理工作奠定基础。提及这段往事,黄元铸教授谈到,回忆当年创业之艰辛与病人获救带来的喜悦,一切仍历历在目,这也成为他们内心永恒的记忆!

二、回眸我国临床心电生理学发展历程

自上世纪20年代心电图首次应用于临床开始,我国心血管病学从举步维艰到飞速发展历经近百年沧桑,临床心电生理学的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

1、引进体表心电图

  • 我国心电图应用始于1928年,当时北京协和医院的董承琅教授率先使用能记录3个标准肢体导联的弦线型心电图机,这拉开了我国心电图临床应用时代的序幕。

  • 20世纪50年代,黄宛、陶寿淇、林传骧、黄铭新等专家引进并普及推广了心电图、心电向量图,为中国心脏电生理学事业做出了开拓式的贡献。

2、研究腔内心电图学

  • 通过体表心电图诊断心律失常通常是“守株待兔”,只有捕捉到发作时的心电图记录才能完成诊断。而心脏电生理检查则具有主动诊断功能,可完善体表心电图相关数据;

  • 通过心腔内电刺激,更能主动诱发和复制心律失常事件。1973年,阜外医院孙瑞龙教授等利用其自行研制的心电前置放大器首次成功地在一位先心病患者心内记录到了希氏束电图,开创了国内临床电生理学研究和发展的新时期。

3、引进并推广心电治疗学

  • 经食管心房调搏术:1978年,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蒋文平教授率先在国内开展经食管心房调搏术,这项无创低风险的技术迅速得到推广,临床应用范围逐步扩大,从最初心脏电生理特性的测定,到室上性心动过速的诊断和终止,甚至作为临时起搏急救手段,该技术使我国心脏电生理基础理论水平和临床应用得到大幅提高。

  • 起搏器:20世纪60年代初,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胸外科霍銮锵医师等首开我国研制心脏起搏器的先河;其后不久南京医学院附院王一镗医师与南京幸福无线电厂研制生产了第一批JB-1型半导体起搏器与心外膜起搏电极等,供应国内几家医院使用;复旦大学方祖祥教授、中山医院江圣扬教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周金台教授、西安交大医电所黄诒焯教授、解 放军总医院朱中林教授等专家学者,都曾对国产起搏器研发做出大量辛勤的工作。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口起搏器陆续进入中国,推进了我国心脏起搏治疗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 直流电与射频消融:经食管心房调搏术与起搏器治疗为心内消融治疗的发展奠定基础。1983年,南京医学院附院黄元铸教授等首先在国内采用心内直流电消融根治难治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991年陈润芬教授利用改进的国产高频电刀发生仪,首次进行了快径路的成功消融。1994年年黄从新教授出版《心律失常射频消融疗法》专著,系统介绍了射频消融原理和方法。

4、心电学、心电治疗学的进一步拓展

  • 20世纪90年代后,在胡大一、黄从新、张澍、黄德嘉、马长生、杨延宗等一批专家努力下,经导管射频消融技术拓展到治疗预激综合征、室速、房速、房扑和房颤。

  • 近年来,我国对优化房颤消融治疗进行了积极探索,并有所创新;与此同时,我国学者在国际专业学术会议上的发言也明显增多。此外,郭继鸿教授等专家在提升学会工作,临床心电生理学教育普及以及与国外交流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医学论坛报》记者 孙云 整理,版权归中国医学论坛报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获取《中国医学进步40年》100版特刊珍藏版,点击一下链接识别小程序码进入中国医学论坛报微信公众号订阅特刊纸质版:


微信图片_20180709154648.jpg

拓展阅读:

【印记】普查,高血压防治的第一步:记1979-1980年全国首次标准化高血压普查

【人物】巴德年:健康中国,我的中国梦

【印记】中国冠脉介入之缘起:首例PTCA,拉开中国冠心病介入治疗序幕

【人物】程显声:畅游在丰富多彩的肺血管病世界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