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知行合一,筑景未来,2025 BOC/BOA会议拉开帷幕,首日上午精彩不断!

2025-07-04作者:论坛报岳岳资讯
原创

2025年7月4日上午,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联合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学研究基金会共同主办的“2025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年度进展研讨会(BOC)暨Best of ASCO® 2025 China”在南京拉开帷幕。


延续既往传统,本次大会聚焦两大核心内容:一是深入解读2025ASCO年会的研究新进展;二是依托CSCO《中国临床肿瘤学年度研究进展2024》总结国内年度重要成果。大会特邀国内肿瘤领域专家,对ASCO年会可能引发的中国临床实践变革进行了前瞻性探讨。来自全国多领域的肿瘤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在热烈的学术氛围中交流学习最新成果,共同研讨未来发展路径。


中国医学论坛报全程跟进此次大会,为广大读者持续提供高质量的会议报道。现特整理大会首日开幕式与上午的学术专场内容精粹,与广大读者共享学术盛宴。






开幕式


大会开幕式由CSCO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郭军教授主持,郭军教授逐一介绍了出席会议开幕式的CSCO理事会领导与专家学者,并对到场参会同道表示热烈欢迎。


CSCO理事长、山东省肿瘤医院于金明院士在大会致辞中代表CSCO对参会的各位领导和专家表示欢迎,向关注支持中国肿瘤事业发展的各界表示感谢。他表示,BOC/BOA会议作为CSCO的品牌会议,聚焦临床肿瘤学的最新进展和研究。在刚刚结束的ASCO年会中,中国学者贡献了73项研究,充分彰显了我国学者在肿瘤基础、转化、临床等领域从“跟跑者”到“领跑者”的转变。ASCO年会期间,CSCO与ASCO也就学会间合作进行了广泛交流,未来CSCO将继续推进国际交流合作,为我国肿瘤事业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平台。本次BOC/BOA会议共设置13个专题会场,邀请了80余位专家进行报告,深入解读领域最新进展。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本次会议将是一场高层次、高标准、高质量的学术饕餮盛宴,为提升肿瘤规范化诊疗能力和促进中国肿瘤学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期待各位同道在本次会议中互学互鉴、强化合作,为守护人民健康做出贡献。


微信图片_20250704142633.jpg

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学研究基金会理事长、中国药科大学附属上海高博肿瘤医院李进教授在致辞中以2025 ASCO年会主题(Driving Knowledge to Action: Building a Better Future;知行合一,筑景未来)引入,用“building”比喻中国肿瘤学发展之路。从16年前举办第一届BOA,到2019年华丽转身为BOC/BOA,会议实现了从单向引进到双向交融的突破,中国学者在ASCO的口头报告和壁报数量的不断增加也可见中国肿瘤学研究的显著进步。同时,倾注了CSCO专家心血的《中国临床肿瘤学年度研究进展》见证了中国肿瘤学者的奋斗历程,推动了中国肿瘤诊疗水平提升,显示了中国肿瘤力量的日益强大。从BOA到BOC是转折,BOC融入BOA则彰显了中国学者走向世界的包容姿态。李进教授表示,我们的进步值得骄傲,但不能自满,未来仍应脚踏实地,将中国肿瘤学推向世界。


微信图片_20250704142637.jpg

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2024-2025年度主席Robin Zon教授在线上向参加2025 BOC/BOA会议的各位同道表示欢迎,并对中国学者对ASCO的关注和积极参与表示感谢。她谈到,本届ASCO年会以“知行合一,筑景未来”为主题,为大家展示了500 场口头摘要报告、15 场基于案例的小组讨论以及逾 2700 场海报。“Best of ASCO”将展示年会中的关键结论、改变实践的数据以及专家见解,希望通过专家们精心挑选的报告,可以让与会者更深入地探索癌症研究的最新进展,并学习可直接应用于日常工作的实用见解。期待各位同道携手利用今天所学,共同推动全球癌症患者的诊疗与护理的不断进步,并预祝本次会议圆满成功。


首日上午学术内容精粹



胃癌专场









微信图片_20250704142640.jpg

在中国药科大学附属上海高博肿瘤医院李进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沈琳教授、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梁军教授的主持下,会议进入首个学术环节。


微信图片_20250704142643.jpg
微信图片_20250704142647.jpg

彭智教授分享、张小田教授评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彭智教授解读了2025ASCO年会中LBA5、LBA4002、LBA4012三项研究进展。LBA5为全球Ⅲ期MATTERHORN研究,评估了在标准围手术期FLOT化疗方案基础上联合PD-L1抑制剂度伐利尤单抗是否能改善可切除胃癌/胃食管结合部癌(GC/GEJC)的预后,研究结果为“免疫+化疗”的围手术期治疗模式提供了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并为其成为该领域新的治疗标准奠定了坚实基础。LBA4002(DESTINY-Gastric 04研究)是头对头比较T-DXd与现行二线标准疗法(雷莫西尤单抗联合化疗)在HER2阳性晚期胃癌中的疗效和安全性的Ⅲ期临床试验,研究充分展现了T-DXd作为二线新标准治疗方案的巨大潜力,进一步拓展了HER2靶向治疗的边界。LBA4012为ANCHOR Ⅲ期研究,聚焦于HER2不同表达水平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胃癌患者,评估了维迪西妥单抗联合特瑞普利单抗和化疗/曲妥珠单抗一线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为HER2不同表达水平的晚期胃癌患者提供了一线治疗的新选择。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张小田教授就上述研究发表专家评述。张小田教授表示,在胃癌领域,仍需要将精准治疗进行到底。局部进展期胃癌(LAGC)与转移性胃癌(mGC)在肿瘤负荷和免疫微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对不同分子特征下肿瘤免疫微环境差异的探索目前也已充分开展,ADC正往一线推进,联合治疗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免疫治疗即将掀开新的篇章。MATTERHORN研究为围术期化疗联合免疫治疗成为LAGC成为新的标准治疗带来了信心,也带来了新的思考:应精准筛选获益人群,探索新靶点和针对不同分子亚型的联合治疗方案,采用多种手段密切监测。LBA4002和LBA4012两项研究展示了HER2 ADC药物对晚期胃癌治疗格局和临床理念带来的冲击,治疗前移、多策略联合以及基于肿瘤微环境的新型药物研发势在必行。



结直肠癌专场









微信图片_20250704142657.jpg

结直肠癌专场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教授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张苏展教授联袂主持。


微信图片_20250704142653.jpg
微信图片_20250704142700.jpg

王峰教授分享、周爱萍教授评述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王峰教授解读了LBA1、LBA3500、3501和LBA3502四项研究进展。LBA1为全球Ⅲ期ATOMIC研究,结果显示了阿替利珠单抗联合标准化疗方案的显著疗效优势,并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支持,未来有望成为新的标准辅助治疗方案。LBA3500为BREAKWATER研究,证实了encorafenib联合西妥昔单抗(EC)+mFOLFOX6方案较标准治疗可带来具有临床意义和统计学显著性的PFS与OS改善,且毒性可控,该方案有望成为BRAF V600E突变mCRC新的标准治疗,改变现有临床实践。摘要号为3501的研究为来自CheckMate 8HW研究的扩展分析,研究结果支持纳武利尤单抗(NIVO)+伊匹木单抗(IPI)作为MSI-H/dMMR mCRC的标准治疗方案。LBA3502为随机Ⅲ期ANCHOR试验,研究表明在不可切除的RAS/BRAF野生型mCRC患者中,安罗替尼联合CapeOX方案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选择。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周爱萍教授在专家评述环节从上述4项研究解读了结直肠癌治疗的进步。KEYNOTE-177研究在为晚期dMMR肠癌带来持续生存获益的同时,也遗留了尚待解决的问题。而CheckMate 8HW研究给出了解答,确认了双免的治疗获益,确立了晚期dMMR肠癌一线治疗新标准。这些研究和ASCO年会中的最新研究进展都为结直肠癌免疫治疗带来了新的思考。dMMR结直肠癌已成为可治愈疾病:可手术患者高度可治愈,术后免疫联合化疗的方案可作为现阶段的标准辅助治疗手段;Ⅳ期患者潜在可治愈,对双免、单免治疗高度有效。晚期肠癌一线精准治疗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EC联合化疗成为BRAFV600E突变患者的标准一线治疗方案,且是有效的chemo-free—线方案。Ⅲ期研究证实了安罗替尼联合化疗在RAS/RAF野生型mCRC一线治疗中的疗效,提供了靶向药物口服维持治疗的潜在途径。



头颈肿瘤专场









微信图片_20250704142704.jpg

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胡超苏教授、江苏省肿瘤医院曹国春教授的主持下,会议正式进入头颈肿瘤专场。


微信图片_20250704142707.jpg
微信图片_20250704142710.jpg

杨坤禹教授分享、郭晔教授评述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杨坤禹教授分享了6011、6012、LBA2三项研究进展。摘要号为6011的研究证实了HPV阴性晚期HNSCC患者经有效新辅助免疫化疗后实施窄切缘手术具有可行性,且不增加肿瘤复发风险。摘要6012为Ⅲ期KEYNOTE-689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帕博利珠单抗联合标准治疗显著改善可切除局部晚期头颈鳞癌患者的预后,安全性与既往研究一致。LBA2(NIVOPOSTOP研究)是一项国际性、随机、开放标签的Ⅲ期临床试验,研究结果显示术后同步放化疗基础上联合纳武利尤单抗免疫治疗,可为所有PD-L1表达水平的高复发风险头颈部鳞癌患者带来DFS获益。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郭晔教授通过两两对比,结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开展的INSIGHT研究对上述3项研究进行了专家评述。REMATCH2201是全球首个基于新辅助免疫化疗后降低手术强度的临床试验,结果显示了喉癌/下咽癌中较高的PCR/MPR,使得保留器官的手术成为可能,但仍待更长期的随访数据验证,且在降低放疗强度方面值得进一步探索。KEYNOTE-689研究和NIVOPOSTOP研究证明了围手术期或术后辅助免疫治疗有助于改善局晚期头颈部鳞癌的治疗效果,但EFS/DFS的改善能否转化为总生存获益以及新辅助、辅助免疫治疗的具体价值仍有待明确。


微信图片_20250704142713.jpg

随后,大会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马骏院士、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武鸣医院朱小东教授、福建省肿瘤医院邱素芳教授共同主持。


微信图片_20250704142716.jpg
微信图片_20250704142719.jpg

徐骋副主任医师、刘志刚教授、王晓慧教授分享,杨坤禹教授评述(从上至下,从左至右)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骋副主任医师分享了LBA6003(DIAMOND研究),研究首次以Ⅲ期随机对照试验的形式评估了“全疗程免疫、同步去顺铂”的治疗策略,在不损失疗效的前提下实现毒性“减负”。研究结果显示术后同步放化疗基础上联合纳武利尤单抗免疫治疗,可为所有PD-L1表达水平的高复发风险头颈部鳞癌患者带来DFS获益。


南方医科大学第十附属医院刘志刚教授分享了摘要号为6014的研究进展,研究证实了中成药鼻咽清毒颗粒在减轻鼻咽癌患者急性放射性鼻腔损伤的临床效用,为减轻放疗毒副作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提供了新策略,拓展了中医药在肿瘤防治中的价值。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王晓慧教授分享了摘要号为LBA6005的研究。这项ⅡB/Ⅲ期随机对照试验旨在探索抗体药物偶联物(ADC)MRG003对比传统化疗在复发转移性鼻咽癌患者中的临床价值,研究显示MRG003在多线治疗失败的复发转移性鼻咽癌中展现出显著的疗效优势,支持该药物作为后线治疗的新选择。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证实了ADC类药物可能是继免疫治疗之后的一种新疗法,为二线以上的局部复发转移鼻咽癌患者提供了获益可能。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杨坤禹教授对上述三项研究进行了专家述评。在既往高风险鼻咽癌都是做加法,豁免同期顺铂仅在低危人群中验证的背景下,DIAMOND研究首次在高危LA-NPC人群中探索免疫治疗加持下的减毒方案的可行性,对免疫治疗恰当的周期数提出了新的思考。MRG003是第一个被证明对R/M NPC有效的ADC,但30.2%的ORR仍不能令人满意,为进一步提高疗效,联合PD-1单抗或许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摘要6014是ASCO中为数不多的中药疗效口头报告,这项研究首次采用药物降低鼻咽癌放疗副反应,且循证级别最高,但诱导及同步治疗方案、放疗技术以及临床分期对该研究结果的影响值得进一步分析。



血液肿瘤专场









微信图片_20250704142723.jpg

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朱军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沈志祥教授共同主持了血液肿瘤专场。


微信图片_20250704142727.jpg
微信图片_20250704142732.jpg
微信图片_20250704142737.jpg
微信图片_20250704142743.jpg

赵东陆教授、姜尔烈教授、贡铁军教授分享,宋玉琴教授评述(从上至下,从左至右)


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赵东陆教授分享了摘要号为7000、7014、7011的三项研究。摘要7000是一项针对经统一治疗的大型初治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队列的前瞻性独立验证研究,结果证实了EOT ctDNA-MRD对PFS和OS具有极强预后价值。摘要7014报告了Ⅱ期MorningSun研究的中期结果,研究显示Mosun皮下注射在既往未接受治疗的高肿瘤负荷FL患者中显示出有希望的疗效和可控的安全性,支持在门诊环境中进行固定疗程的皮下注射。摘要7011公布了SEQUOIA试验C组的5年随访结果,证实了泽布替尼在伴del(17p)的高危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CLL/SLL)初治患者中的疗效得以维持,表明泽布替尼仍是伴或不伴del(17p)的CLL/SLL患者的一线治疗选择。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姜尔烈教授分享了摘要号为6504、LBA3、6506的三项研究。摘要6504报告了关于地西他滨-西达尿苷(DEC-C)联合维奈克拉(VEN)全口服方案治疗不适合强诱导化疗的新诊断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患者的关键Ⅱ期临床研究部分结果,说明对于这类患者全口服DEC-C联合VEN是一种有前景的新疗法。LBA3(VERIFY研究)是一项Ⅲ期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评估rusfertide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的效果,研究显示rusfertide治疗PV的疗效和安全性良好,有望成为PV患者的新型治疗选择。摘要6506为KOMET-001研究,是一项多中心、开放标签的Ⅰ/Ⅱ期临床试验,研究对象为成年复发/难治性AML患者,研究显示了ziftomenib治疗复发/难治性NPM1突变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显著疗效。


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贡铁军教授分享了摘要号为7507、7500的两项研究。摘要号为7507的研究(IRAKLIA研究)为首项在多发性骨髓瘤领域探索创新性穿戴式注射器的Ⅲ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伊沙妥昔单抗贴体式皮下注射器与静脉注射具有相同的疗效水平和药代动力学特征,达到了非劣效性标准,且患者满意度较高。摘要号为7500的研究(MIDAS研究)是一项关于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的Ⅲ期临床研究,探讨了在IsaKRD诱导治疗后采用微小残留病(MRD)驱动的巩固和维持策略,结果显示在IsaKRD诱导治疗后达到MRD阴性的患者中,移植方案和单独IsaKRD巩固的MRD阴性率无显著差异。对于未达到MRD阴性的患者,串联自体干细胞移植并未显著提高MRD阴性率。研究仍需要进一步随访以评估长期结果,包括持续MRD阴性和无进展生存期数据。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宋玉琴教授对上述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领域的各项研究进展进行了专家评述,表示当前血液系统恶性疾病临床研究探索的主要方向聚焦在新靶点和创新药物开发、新给药途径探索改善临床用药便捷度、新技术及其对预后和决策的影响方面。未来,希望能够进一步实现血液恶性肿瘤患者临床结局的多元化,改善患者疗效和生存获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关注慢病管理、减少住院,以进一步减轻患者乃至社会的医疗负担。






大会首日在以上精彩的学术内容中顺利拉开帷幕,中国医学论坛报将全程跟进本次会议,为广大读者提供高质量的专家采访与学术报道,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肿瘤"微信公众号与视频号!







END

审阅|CSCO

撰稿|中国医学论坛报社 黄琳琳

摄像|苏彦良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