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印记】SARS危机催生变革:中国卫生应急体系崛起,为全球树立标杆

2018-07-05作者:邢英资讯
SARS卫生应急体系

2018年,中国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间,改革为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推动着中国医学的进步。《中国医学论坛报》特别策划《中国医学进步40年》特刊,透过一个个重要时刻的记录、一位位医学大师的讲述和一项项医学突破的回顾,展现中国医学发展带给世界的惊喜!

2003年,突如其来的SARS(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疫情击中中国,卫生系统仓促应战,却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的缺乏,能力的薄弱,使疫情演变成“危机”。为应对危机,2003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从2003 年抗击SARS,到2008 年汶川地震医学救援,再到2013年H7N9禽流感疫情的有序应对,2014年西非埃博拉疫情的援外行动,中国卫生应急系统经受住这些严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考验,化危为机。世界卫生组织曾评价,中国应对H7N9 禽流感疫情,堪称“全球典范”。15年,我国的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取得了怎样的进展?发生了哪些变化?

透过SARS,看中国卫生应急体系成长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积累了许多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经验,如1961年处理广东阳江霍乱流行,1988年上海甲型病毒性肝炎暴发等。然而,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SARS风暴迅速席卷我国大江南北,暴露出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北京协和医学院黄建始教授曾指出,在SARS危机之前,由于我们长期倾向于采用临时性的强制性很明显的行政手段来处理危机,虽然在特定情况下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资源浪费严重,临时机构随着危机的结束而解散,处理危机的宝贵经验没有归纳总结得以系统化、制度化和全国共享。

SARS危机之后,全国上下都认识到公共卫生安全和国防安全、金融安全、信息安全等一样,是重要的国家安全问题之一,建设和完善中国公共卫生体系成为当务之急,从而加速了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突发事件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进程。从2003年至今,中国卫生应急体系建设走过了15年的发展历程。

  • SARS催生卫生应急法制体系基本建立  

2003年5月9日,国务院颁布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这也是我国应对突发事件制度化进程的开始。条例总结了SARS防治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借鉴了国际上一些好的做法,重点解决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中存在的“信息渠道不畅、信息统计不准、应急反应不快、应急准备不足”等问题,建立统一、高效、有权威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为今后及时、有效地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指导原则。此外,条例不仅适用于传染病的防治,还适用于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

随后,中国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及文件。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法律法规、行业规章、规范标准和管理操作四个层面,从中央到地方、覆盖卫生应急全过程的法制规范体系,卫生应急工作逐步进入了一个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2008年,国务院宣布全国应急体系基本建立。

  • 中国特色卫生应急体系建成,为全球树立中国标杆  

2003 年以来,中国卫生应急体系不断完善,水平大幅提高。在新时代,围绕以卫生应急体系和核心能力建设为主体,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治、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力量建设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发展思路,我国卫生应急正逐步走向国际舞台的中央。

自2008年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以来,在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方面重点部署,投入28亿元支持170项科研项目,在积极应对挑战中建立完善卫生应急体系,不断提高处置能力和救援能力。2008年,在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过程中,我国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2013年,H7N9禽流感疫情来袭,同样突如其来,中国的卫生应急有序进行,被世界卫生组织誉为“全球典范”。2014年,面对西非埃博拉出血热疫情,成功组织实施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医疗卫生援外行动,夺取了国内疫情“严防控、零输入”和援非抗疫“打胜仗、零感染”的双重胜利,赢得受援国政府和人民以及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目前,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卫生应急体系。

QQ图片20180705163944.png2018年5月5日,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承建的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四川)通过世界卫生组织认证,成为全球首支非军方最高标准级别(3 级)的国际应急医疗队。

■中国卫生应急体系崛起历程(大事记)

2003年:国务院颁布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确立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快速处理机制。这也是我国应对突发事件制度化进程的开始。

2004年:12月1日起,我国施行新的《传染病防治法》。此外,国家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于2004年上线运行。截至目前,我国疾病防控信息体系已运行28个业务应用系统,涵盖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大部分公共卫生领域,县级以上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率达98%,疫情平均报告时间由5天缩短到4小时。

2006年:2005年,国务院审议通过《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并于2006年正式发布实施,明确国家将建立统一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与报告网络体系。总体应急预案,也成为此后建立全国应急预案体系的纲领性文件。

2007年:12月29号通过的《国境卫生检疫法》则赋予了对患者、来自国外的疑似病人和密切接触者,国境卫生检疫机关采取留验或者其他预防、控制措施的权力。

2008年国务院宣布全国应急体系基本建立。这一应急体系被概括为“一案三制”。“一案”是指应急预案,“三制”则包括以政府办公厅(室)应急办为枢纽的综合协调体制,以预防准备、监测预警、信息报告等为内容的应对机制,以及包括一系列法律法规在内的法律制度。这套应急体系经受汶川大地震考验。

2009年:面对突如其来的全球甲型H1N1流感疫情,中国迅速建立并扩大了全国监测网络,最先研制出技术最优的甲流病毒检测试剂,提供全国监测网络使用;组织、设计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甲流疫苗临床试验,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完成甲流疫苗研发并第一个大规模使用甲流疫苗的国家,向全球提出了免疫方案建议。

2010年:原卫生部出台了《国家卫生应急队伍管理办法(试行)》,按照“统一指挥、纪律严明,反应迅速、处置高效,平战结合、布局合理,立足国内、面向国际”的原则,统筹建设国家级卫生应急队伍,地方建设具有地域特点的各类卫生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初步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应急医学救援队伍体系。

2011年:原卫生部公布了《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其中确定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包括卫生应急在内的医药卫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

2012年:原卫生部印发了《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评估管理办法》,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印发了《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评估技术方案(试行)》,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评估的工作机制。

2013年:中国科学家在H7N9病原发现后,2天内就成功研发了检测试剂,3天内推广至我国31个省市,5天内至周边各国,7天内由世界卫生组织向全球推广。这是中国新发传染病防控史上首次利用自主创建的“中国模式”技术体系,成功防控了在我国本土发生的重大新发传染病疫情,为全球提供了“中国经验”。

2014年:面对2014年西非埃博拉出血热疫情,成功组织实施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医疗卫生援外行动,夺取了国内疫情“严防控、零输入”和援非抗疫“打胜仗、零感染”的双重胜利,赢得了受援国政府、人民以及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2018年:5月5日,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承建的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四川)通过世界卫生组织认证,成为全球首支非军方最高标准级别(3 级)的国际应急医疗队。目前,中国是拥有世卫组织认证的应急医疗队数量最多的国家,此前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和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广东)也通过了相关认证。

B31ZL31C712-1.jpg

  1. 本文由邢英整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冯子健副主任审校。

  2. 版权归中国医学论坛报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3. 获取《中国医学进步40年》100版特刊珍藏版,点击以下链接识别小程序码进入中国医学论坛报微信公众号订阅特刊纸质版,



微信图片_20180707195812.jpg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