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感染专场精粹|CTS2025

2025-09-19作者:论坛报小璐资讯
非原创

支气管扩张与非结核分枝杆菌(NTM)共病进展



image.png

报告者: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

徐金富


近年来,支气管扩张症(简称支扩)与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NTM-PD)的全球发病和患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已成为一类备受关注的慢性气道疾病。目前虽普遍认为支扩与NTM感染之间存在“鸡与蛋”式的复杂因果关系,但具体机制尚未完全阐明,NTM已成为支扩中不容忽视的病原体。支扩合并NTM-PD逐渐成为全世界研究者关注的热点。
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在欧洲呼吸学会和英国胸科学会相关的支扩指南以及NTM-PD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国内外专家均指出,支扩与NTM-PD具有诸多相似之处,其评估是一个综合过程。NTM-PD与支扩复合病的诊断、治疗成为临床关注的焦点,其识别与处理仍存在较多争议与不确定性。基于这一临床需求,今年由我国多学科专家共同制定的《NTM-PD与支气管扩张症复合病的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解答了支扩合并NTM-PD在诊断、治疗、预后和转归等方面的核心问题,为临床实践提供循证依据。
未来,有关支扩合并NTM-PD应开展更多研究,深化表型研究、开展随机对照试验和建立预后模型将是推动该领域走向精准医学的关键。


重症肺炎病原学早期识别与诊断



image.png

报告者: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李园园


重症肺炎是呼吸系统的急危重症,病死率高,早期识别病原体对优化治疗、降低病死率至关重要。本次报告从经验诊断、精准诊断及人工智能诊断模型三方面系统总结了重症肺炎病原学的早期识别与诊断策略。
结合诱因、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宿主状态、实验室检查结果及胸部影像学特征、治疗效果进行病原体推测,这与使用传统微生物培养、免疫学检测(如抗原/抗体检测)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如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靶向二代测序(tNGS)]进行精准诊断具有同等重要的临床价值。精准诊断技术各有优势与局限,须结合实际合理选用以提高诊断效能。
近年来,人工智能(AI)技术在肺炎病原鉴别与预后预测中展现出良好应用前景,尤其是多模态融合模型整合临床、影像和检验数据,可提升细菌、病毒和真菌感染的诊断准确性。未来应进一步整合多维度数据与AI算法,实现更快速、精准的病原诊断,为抗感染治疗提供有力支持。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对肺部阴影的诊断价值



image.png

报告者: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田欣伦


支气管肺泡灌洗(BAL)是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师常用的诊疗手段,掌握 BAL对肺部阴影的诊断价值及BAL结果的解读方法,是呼吸与危重症科医师的必备技能。
目前临床中收集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是针对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通常需要灌入100ml生理盐水,且须保证一定回收率,用于细胞分类及T细胞亚群检测;二是用于肿瘤细胞学病理检查或病原学检测,少量液体就常常能获得阳性结果。因BALF的技术细节对于诊断判定有较大影响,亟须进行规范。
BALF对多数间质性肺炎并无确诊作用,对结节病和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具有提示作用,但可明确部分疾病,包括感染、肺出血、肺泡蛋白沉积症及部分职业性肺病。此外,BALF可帮助评估间质性肺炎的治疗反应及预后。虽然BALF对肺部阴影的鉴别诊断有一定提示作用,但是临床医师在进行临床决策时,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及各种检查,进行综合判断。


非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标准及其变迁



image.png

报告者: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

施毅


侵袭性真菌病(IFD)是由真菌引起的严重感染性疾病,近年来高发的流感后继发曲霉感染让更多人认识了IFD。传统的IFD诊断标准主要针对中性粒细胞缺乏(粒缺)患者,尤其是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和异基因骨髓干细胞移植的患者。然而,临床实践中越来越多罹患IFD的患者其基础疾病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病)、重症病毒性肺炎、糖尿病等,并不存在粒缺状态(非粒缺患者)。“全球严重真菌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调查显示,罹患侵袭性曲霉病的高危人群中首位是慢阻肺病患者,其次是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的重症患者,两者合计占比高达90%以上,提示非粒缺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标准都与粒缺患者存在明显不同,并导致抗真菌治疗策略的改变。不同基础疾病合并IFD应有各自的诊断标准;同样,不同的真菌感染也应有自己相应的诊断标准。
近年来,新发布的一系列指南包括两种类型:一是以疾病为基础合并IFD的指南,如慢阻肺病合并曲霉感染、病毒性肺炎合并真菌感染、ICU重症患者合并真菌感染、器官移植受者合并真菌感染等;二是以致病真菌为基础的指南,如曲霉病指南、念珠菌病指南、肺孢子菌病指南、隐球菌病指南、毛霉病指南等。另外,疾病的诊断级别也在发生变化,如成人ICU重症患者在诊断IFD时取消了拟诊的诊断标准。侵袭性曲霉病也分为更精准的侵袭性肺曲霉病/气管支气管曲霉病。因此,非粒缺患者IFD诊断思路有别于粒缺患者,需要更为精确的诊断标准与临床思维。


干扰素在曲霉感染中的免疫作用探究



image.png

报告者: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苏欣


干扰素(IFN)是一类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及免疫调节功能的天然糖蛋白,根据基因序列特征可分为Ⅰ型、Ⅱ型和Ⅲ型。在宿主抵御肺部曲霉感染的免疫应答中,不同类型IFN通过特异性机制发挥关键调控作用,其功能差异与协同效应共同构成抗真菌免疫的基础。

Ⅰ型IFN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等分泌,其核心作用机制是通过激活干扰素刺激基因直接抑制曲霉生长;Ⅲ型IFN则主要由上皮细胞产生,虽与Ⅰ型IFN共享Janus激酶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JAK-STAT)信号通路,但其功能聚焦于激活肺泡上皮细胞相关通路,二者通过功能互补形成协同调控的抗真菌免疫网络。Ⅱ型IFN仅含IFN-γ,由活化的T细胞和自然杀伤(NK)细胞分泌,可显著增强免疫细胞对曲霉菌丝的杀伤活性,其表达机制受多重信号调控。在治疗应用方面,重组IFN-γ(rIFN-γ)联合抗真菌药物已在难治性曲霉感染病例中显示出改善临床症状、降低病情恶化率的积极效果;相比之下,型和IFN的治疗潜力研究仍处于动物实验阶段。未来研究应聚焦IFN在曲霉感染中的具体调控机制,并优化联合治疗策略,为肺曲霉病的免疫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与临床方向。


图片
中国医学论坛报为CTS2025唯一官方合作媒体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