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癌症复查,查什么?怎么查?肿瘤科医生告诉你

2025-10-18作者:论坛报岳岳资讯
非原创

癌症治疗是一场心理和生理的双重挑战。对于癌症患者来说,挺过一场又一场的治疗,都忍不住松一口气,但同时也不免担忧和焦虑,担心癌症会复发或进展。


随着治疗的结束,进入随访和复查阶段至关重要。患者身上的症状消失或减轻,但癌细胞仍存在潜伏或微小残留,因此定期的随访和复查能够及早发现任何复发或进展的迹象。

癌症复发通常不会像初次确诊时那样引起明显的症状。患者自我感觉身体良好,也不能忽视定期的随访和复查。复查周期的安排是根据癌症的类型、治疗方案以及患者的个人情况而定。


在出院后的前3年,患者每3个月进行一次肿瘤专科复查。这时期的复查频率相对较高,旨在密切监测患者的状况,确保及时发现任何潜在问题。 


在初期复查后的3年,建议将复查频率降低至每半年一次。这反映了在癌症治疗后的这一时期,患者相对更加稳定,但仍需要定期监测。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治疗结束后的5年后,建议将复查频率再次降低,改为每年一次。这是因为在这个时期,癌症复发的风险相对较低,但仍需要持续关注。


那么癌症患者在复查时,

应该查哪些项目?

复查前该注意哪些事项?


复查包括哪些项目?


一、常规项目


血液检查:包括血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肝功能指标(如ALT、AST)、肾功能指标(如肌酐、尿素氮)、电解质水平等。


尿常规:检查尿液中是否有异常的成分,如蛋白质、红细胞、白细胞等。


大便常规:观察大便的颜色、形状、质地,检查是否有潜血等异常情况。


二、肿瘤标志物检测


包括常见的肿瘤标志物如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鳞癌相关抗原(SCC)、甲胎蛋白(AFP)等。这些标志物的变化可以反映肿瘤的复发、转移或治疗效果。


三、影像学检查


CT扫描:用于观察器官内部状况,检测肿瘤的大小、位置、数量等,也可检查是否有淋巴结肿大、积液等。


骨扫描:用于检测是否有骨转移,即癌细胞向骨骼扩散的情况。


颅脑CT或核磁共振(MRI):用于检查是否有脑转移的情况,特别是对于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


四、特别检查


胃镜、肠镜:用于检查胃肠道内部情况,发现是否有肿瘤复发或新生肿瘤。


乳腺钼靶、乳腺超声:用于乳腺癌患者,观察乳腺组织的情况。


复查前该注意哪些事项?

选择合适的医院:确保选择具备肿瘤复查条件的医疗机构,特别是对于生活在偏远地区的患者,建议至少选择到省一级专科医院或综合型大医院进行复查。带上必要的病历资料、用药记录、医保卡等资料。

保持充足的休息:在复查前一天晚上,确保好好休息,尤其是对于需要抽血的患者,建议在晚上10点后不再进食。可以在检查时携带一些食物,以便在完成检查后及时补充营养。


放松心态:复查前的紧张情绪会对身体和心理产生负面影响。认识到复查是治疗过程中的正常环节,多数情况下结果是积极的。即使发现问题,也不要过度担心,保持良好心态和充足睡眠对康复非常重要。

交给专业医生解读结果:有时患者会发现某些指标异常,如肿瘤标志物偏高等。这些结果需要与患者的病史及其他检查结果结合进行综合分析。避免自行解读结果,将报告交给主治医生或专业医疗团队解读,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或采取必要的措施。不要盲目恐慌,因为医生会给予专业的建议。



来源:广东省人民医院珠海医院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