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房颤中心建设交流研讨会暨心房颤动临床新进展学术交流会议圆满落幕

2018-03-30作者:壹生心血管学院会议
心律失常 心房颤动
  • 作者: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高秀芳

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心房颤动发病率日益增高。目前我国有超过1000万房颤患者,每年房颤导致的卒中人数超过50万,房颤给社会,患者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2016年9月,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心血管在西安举行,由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主办的中国房颤中心建设新闻发布会在大会期间召开,标志着中国房颤中心正式成立,目的在于优化房颤综合管理,规范房颤诊疗体系。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作为全国首批房颤中心建设单位,已于2018年1月召开房颤中心启动会,在房颤的数据库建设和数字化管理房颤患者方面做了开创性的工作,并以此为特色成为全国屈指可数的优秀中心之一。同时,华山医院为了保证房颤诊疗的质量,专门编写了《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房颤中心心房颤动规范诊疗手册》,这在全国房颤中心建设中也是率先之举。

5ab9f6a5-4d57-43e8-a89a-1435fc1b469a.png

57267a7c-3136-43e0-b44d-769b5ae1a6b6.png

2018年3月24日,阳光明媚,春意盎然,在闹中取静、典雅端庄的华山医院花园大厅里,聚集了我国心脏电生理领域的大咖及来自全国近50家医院的房颤中心代表,共同商讨和交流房颤中心建设经验。会场不大,气氛却非常热烈。

首先,全体房颤中心代表参观华山医院房颤中心,大家交流得很深入、很透彻,同时,为随后会场的热烈讨论奠定了良好基础。

房颤门诊参观

房颤管理系统演示

参观哈佛楼

开幕致辞

06.png

顾小萍书记

华山医院党委书记顾小萍亲临现场,致辞欢迎来自全国各地的房颤专家及各医院代表,并且肯定了房颤中心的建设以及本次研讨会的价值,并预祝大会成功。

07.png

王惠英处长

华山医院房颤中心行政总监、医务处处长王惠英介绍了华山医院的历史、现状及未来规划,并介绍了心内科的发展历史及人员构成,希冀华山医院房颤中心能成为全国的“排头兵”。

08.png

罗心平教授

华山医院心内科罗心平教授表示,华山医院房颤中心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很愿意与其他中心分享经验,更重要的是欢迎各兄弟单位及学界领导和专家的来到,共同探讨房颤中心建设的模式。

黄从新教授

中国房颤中心专家委员会主席、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前任主任委员、原武汉大学副校长黄从新教授强调了房颤中心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盛赞华山医院在房颤中心建设方面所做的创新性探索。黄教授认为这些工作是全国房颤中心建设推进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大亮点,在保障数据安全和隐私的情况下,今后可以将这样的“闭环式”数字化管理模式推广到全国。

吴立群教授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副主任委员、瑞金医院吴立群教授肯定了华山医院房颤中心团队所做的努力,希望上海医疗界可以联合起来,争取成为全国房颤中心建设的先行者。

学术环节

全天的会议设置6个环节,分别为“中心建设之经验分享”,“中心建设之我见”,“房颤手术专场”,“房颤抗凝专场”,“病例分享专场”和“辩论专场”。

中心建设之经验分享

首先,黄从新教授致题为“中国房颤抗凝治疗现状与对策”的报告。黄教授指出:由房颤导致的卒中占所有卒中的15%-20%;与非房颤患者相比,房颤患者卒中风险增加5倍左右。此外,中国房颤患者的抗凝率极低,在RELY-REGISTRY研究中,中国的抗凝率仅仅10%,甚至低于许多经济落后于中国的国家,比如印度、非洲、南美,令人震惊。因此,房颤中心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提高抗凝率,迎接房颤卒中的拐点。

黄教授认为,中国房颤抗凝治疗严重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 ①抗凝意识不足;

  • ②华法林诸多局限性;

  • ③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费用高。

黄教授总结了中国房颤卒中预防的对策:

  • ①通过医生的规范化培训和患者的宣传教育来增强医生和患者对房颤抗凝治疗的意识;

  • ②通过加强医生和患者对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的认识、促进药品企业降价、求助政府加大投入以使新型抗凝药纳入医保来推广新型口服抗凝药的使用;

  • ③通过开发更方便快捷经济的INR检测方法、根据基因型选择初始剂量、患者自我管理来优化华法林抗凝使用;

  • ④对具有适应证的患者积极开展左心耳封堵治疗。

华山医院李剑教授分享了华山医院房颤中心建设的经验,重点介绍了房颤管理系统软件的开发,与HIS系统的对接,电脑版与手机版的同步化,医生端与患者的功能。李教授还谈及数字化管理对临床治疗的影响,展示了华山医院目前房颤数据库的部分数据。

天津市胸科医院的许静教授也分享了宝贵的房颤中心建设经验,从门急诊的房颤诊治流程、房颤分级诊疗制度、心脏远程心电传输系统、院内房颤病人管理、到房颤随访软件的开发,天津市胸科医院形成了联动医院、120急救系统、门急诊管理、住院病人管理的一个网络管理结构。

2.jpg

11.png

主持人:吴立群、黄从新、罗心平(由左至右)


中心建设之我见

首先,华山医院神经内科方堃从神内科角度,介绍目前上海神经内科质控卒中数据以及管理现状,重点讲述抗凝的现状。2016年,数据显示全国的抗凝比例(卒中合并房颤患者出院时的抗凝)为42%,上海约为62%,但仍有努力空间。同时,方堃还分享了神内科质量控制中心的经验和成绩。

方堃的发言引发了在场多位专家的热烈讨论,进行了一场“心神交流”。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房颤中心主任朱文青教授提问:“房颤合并卒中的死亡率高达20%,是否与华山收住的患者比较重有关?”上海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廖德宁教授提问:“没有房颤的卒中患者是否CHADS评分也很高?从神内科医生的角度看,高CHADS评分的房颤患者做左心耳封堵足够了吗?”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的李京波教授提问:“指南上写脑出血后8周启动抗凝,神内科医生认为8周启动抗凝是否安全?”

紧接着,华山医院心内科高秀芳副教授分享了对房颤中心建设的想法和经验,提出中心建设的五个抓手:房颤筛查与房颤患者的聚拢、建立房颤管理的标准流程、房颤数据管理、促进多学科协作、加强医生再教育与患者教育,并结合华山医院的情况进行了具体阐述。最后提出了讨论议题:

  • 房颤筛查的适宜人群及筛查方法和频度?

  • 如何将房颤患者聚拢到房颤门诊?

  • 房颤患者诊疗的标准流程:全国统一 VS 各中心特色?

  • 数字化管理的时代,如何更好地管理和利用数据库?

  • 是否有必要开展MDT门诊?

  • 杂交手术的优势与劣势,应在什么范围内推广?

  • 疲惫的医生们如何与患者互动?

廖德宁教授、浙江大学邵逸夫医院蒋晨阳教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曹江教授均发言讨论。

3.jpg

吴立群总结

主持人:吴立群教授、廖德宁教授、罗心平教授(从左至右)

最后,吴立群教授对上午的房颤中心建设交流会进行总结。如何科学、规范地建设房颤中心仍然在摸索中,优秀的中心经验分享对全国房颤中心建设最终成熟将有很大的借鉴作用,我们应该将最优秀的经验集中起来,最终形成统一标准流程、统一数据库,而不要各自开发不同的系统,不利于最后大数据的汇总。

房颤手术专场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的房颤中心主任刘旭教授发言“中国房颤消融历史进程与变迁”;吴立群教授发言“冷冻球囊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进展:冰与火”;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李毅刚教授发言“左心耳封堵术的临床应用、存在问题与展望”。三位教授将房颤领域最具代表性的手术进行了高屋建瓴的讲解。主持人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徐亚伟教授进行了详细的点评。

4.jpg

14.png

主持人:朱文青教授、徐亚伟教授、廖德宁教授(从左至右)

房颤抗凝专场

朱文青教授发言“射频消融术中抗凝与围术期口服抗凝的策略”,蒋晨阳教授发言“心房颤动综合管理及规范化抗凝治疗”,华山医院神经内科的韩翔教授发言“房颤患者脑卒中后的抗凝问题”。

主持人:蒋晨阳、曹江、李京波(从左至右)

病例分享专场

仁济医院的李峥、中山医院的聂振宁、东方医院的潘晔生、华山医院的熊楠青和姜晓斐分享了精彩的病例。

6.jpg

辩论专场

最后的辩论专场非常精彩,来自江苏省人民医院的陈红武、上海中山医院的程宽进行了关于“心房颤动:冷冻消融  VS 射频消融”的辩论;来自上海新华医院的孙健和浙江邵逸夫医院的盛夏进行了“老老年房颤患者预防卒中:左心耳封堵 VS 长期抗凝”的辩论。

1.jpg

16.png

主持人:张凝、李剑(从左至右)

晚上7点左右,会议圆满结束,与会者满载而归,相信各中心的代表通过交流、分享和讨论,对房颤中心建设有了更具体的努力方向。房颤学术的交流,更是为电生理工作者提供了饕餮盛宴。 

(本次会议内容在中国医学论坛报的“壹生”上有全程直播和回放。)

点击以下链接,可直接观看:

https://apps.medtrib.cn/media/phone/gensee/app/0/073042ee-7334-4374-95fa-006a6fa553ca.html


华山新 (1).png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