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AIS静脉溶栓治疗新标准:原研替奈普酶的循证证据与临床应用

2025-09-23作者:liuy资讯
原研替奈普酶临床用药必看! 


急性缺血性卒中 (AIS) 再灌注治疗的早期目标是恢复缺血区域的血流灌注,静脉溶栓治疗是实现血管再通的重要方法,越早治疗,有效性、安全性越高[1]。原研替奈普酶已在国内获批上市,为AIS的静脉溶栓治疗提供新选择。为助力临床医师规范、安全地应用这一药物,本文特梳理其核心用药信息及相关临床循证证据,供广大临床医师参考。


原研替奈普酶是一种什么样的药物? 


  • 药理作用机制:

阿替普酶即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是经典的指南推荐的AIS急性期静脉溶栓药物。原研替奈普酶是阿替普酶经生物工程改造后的基因突变体,由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蛋白重构后合成,3个位点上的氨基酸替换使其更具纤溶功效 (T103N、N117Q、KHRR 296-299 AAAA)[2]

  • 103位点的苏氨酸被天冬酰胺替代,增加了1个新的糖基化位点,在扩大分子的同时延长了半衰期;

  • 117位点的谷氨酰胺被天冬酰胺替代,减少了1条高甘露型侧链,使其血浆清除率降低、半衰期延长;

  • 296-299位点的氨基酸替换,提高了对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的抵抗能力和降解纤维蛋白原的特异性。

原研替奈普酶通过单剂量静脉推注方式给药,替奈普酶与血栓(血凝块)的纤维蛋白结合,选择性地将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降解血栓的纤维蛋白基质。在替奈普酶将纤溶酶原激活为纤溶酶后,纤溶酶会通过将替奈普酶的单链形式切割为双链形式,进一步提高其纤溶活性[3,4]

  • 体外溶栓活性与纯度:

一项比较原研替奈普酶与国产TNK (注射用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药物特性的研究显示,两者在体外溶栓活性和纯度方面存在差异[4]

  • 体外溶栓活性:原研替奈普酶比国产TNK的凝块溶解活性平均高13.5% (98.3% vs 84.8%)。与国产TNK相比,原研替奈普酶在体外通过纤溶酶催化形成双链使溶栓活性激活的速度快30%,凝块溶解活性峰值高14%[4]

  • 纯度:宿主细胞蛋白 (HCPs) 是在生物制品生产过程中由宿主细胞表达并残留在产品中的工艺相关蛋白质杂质[5]。生物制剂中HCPs的存在及其含量会对产品的有效性(降解药物等)、安全性(不良免疫反应等)和稳定性等产生负面影响[4]。研究结果显示,国产TNK的HCPs残留量比原研替奈普酶高185倍,而且HCPs种类更多,相对丰度更高。此外,国产TNK相较于原研替奈普酶的单体含量更低 (95.7% vs 98.2%),高分子量物质含量更高 (3.6% vs 1.0%)。进一步表明原研替奈普酶比国产TNK的纯度更高[4]。 


临床上,原研替奈普酶应如何使用?


原研替奈普酶主要用于AIS成年患者的溶栓治疗。必须预先经过恰当的影像学检查排除颅内出血之后,在AIS症状发生后的4.5小时内尽快进行治疗[3]

在AIS的静脉溶栓治疗中,给药剂量需根据患者体重计算,因此准确掌握患者的体重分布情况,对优化治疗至关重要。据中国卒中中心联盟 (CSCA) 数据库的回顾性分析数据显示,约16万例AIS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其中53.9%的患者体重>64kg[6]。原研替奈普酶的单支药品规格为25mg,其给药剂量标准为0.25mg/kg,最大单次给药剂量为25mg。这意味着即使患者体重超过64kg,使用单支规格药物也能实现精准给药,无需额外配制,25mg规格能够满足所有体重人群的剂量需求。

在临床实际应用时,操作也十分简便:使用5mL无菌注射用水稀释单支25mg规格的原研替奈普酶,即可得到浓度为5mg/mL的药液;给药方式为单次静脉推注,在5~10秒内完成,无需静脉输注。这种便捷高效的给药方式,有助于优化AIS患者的临床救治流程,同时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


支持原研替奈普酶临床应用的关键循证证据有哪些? 


支持原研替奈普酶在AIS治疗中临床应用的关键循证证据,主要来自AcT、ATTEST-2及ORIGINAL等多项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 (RCT)。

  • ORIGINAL研究[7]

ORIGINAL研究是在中国发起的全球首个原研替奈普酶申请治疗AIS适应症的注册研究。采用随机、开放标签、盲法终点的非劣效试验设计,从我国55家中心招募了年龄≥18岁、NIHSS评分1~25、发病4.5h内并符合标准静脉溶栓条件的AIS患者,共1465例患者按1:1的比例被随机分配接受原研替奈普酶或阿替普酶溶栓治疗。

研究结果显示,72.7% (532/732) 原研替奈普酶组和70.3% (515/733) 阿替普酶组达到了90天时的极好功能结局 (mRS评分0~1分, RR=1.03, 95%CI: 0.97~1.09, P=0.003),满足预先设定的非劣效性界值0.937。两组安全性结果相似:36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 (sICH) 发生率均为1.2% (RR=1.01, 95%CI: 0.37~2.70),替奈普酶组90天死亡率为4.6%,阿替普酶组为5.8% (RR=0.80, 95%CI: 0.51-1.23)。

图1. 90天mRS评分分布


  • AcT研究[8]

AcT研究是全球首个替奈普酶的Ⅲ期非劣效研究,评估在发病4.5h内的AIS患者中,与阿替普酶相比,替奈普酶单次推注给药是否可能提高再灌注率。共纳入加拿大22家卒中中心1600例患者,并随机分配至原研替奈普酶组和阿替普酶组。

结果显示,原研替奈普酶组中36.9%的患者与阿替普酶组中34.8%的患者在治疗后90~120天mRS 评分为0~1分 (未调整风险差异2.1%,95%CI: -2.6~6.9;达到预先规定的非劣效性阈值-5%),两组患者24h内sICH发生率和90天死亡率相似。

图2. 90-120天mRS评分分布 (ITT人群)


  • ATTEST-2研究[9]

ATTEST-2研究是目前样本量最大的比较原研替奈普酶与阿替普酶治疗发病4.5h内AIS患者疗效的Ⅲ期研究,共纳入英国39家卒中中心1858例患者被随机分配至原研替奈普酶组和阿替普酶组。第90天mRS评分分布结果显示,原研替奈普酶非劣于阿替普酶 (校正比OR 1.07, 95%CI: 0.90-1.27, P<0.0001),两组之间没有显著的安全性差异。 

图3. 90天mRS评分分布 


特殊人群中原研替奈普酶的疗效和安全性如何?


高龄(≥80岁)和大血管闭塞 (LVO)-AIS患者临床表现通常更加严重,致残率、致死率更高[10,11]。此外,轻型卒中患者的比例高、复发风险高、虽然部分患者后期能逐渐恢复功能,但仍有10-20%的患者存在功能残障。原研替奈普酶在这些特殊人群中的疗效和安全性被多项临床研究证实。 


  • 高龄患者:

ORIGINAL研究的年龄亚组分层分析显示[7],80岁以上高龄AIS患者接受原研替奈普酶治疗时,达到90天极好功能结局的患者比例为66.0%,显著高于阿替普酶组的26.1% (RR=2.44, 95%CI: 1.42-4.17, 交互P值<0.05),提示原研替奈普酶在高龄患者中相较于阿替普酶的疗效有更优的趋势。

此外,AcT研究[8]、NOR TEST研究[12]及EXTEND-IA TNK研究[13]等多项研究均纳入高龄患者,结果显示原研替奈普酶溶栓疗效和安全性不劣于或优于阿替普酶。


  • 轻型卒中:

ORIGINAL研究关于致残性轻型卒中患者(NIHSS评分≤5分)的亚组分析显示[14],分别有86.3%(258/299)原研替奈普酶组和82.8% (246/297) 阿替普酶组的患者达到了90天极好功能结局(RR=1.04, 95% CI: 0.971~1.114),与总体研究结果一致,安全性与阿替普酶相似。

此外,TEMPO-1研究[15]、TEMPO-2研究[16]、AcT研究[17]等均显示原研替奈普酶在轻型卒中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优势。


  • LVO-AIS:

EXTEND-IA TNK研究纳入澳大利亚13家医疗中心202例发病4.5h内合并LVO且有机械取栓指征的AIS患者,主要终点为血管内治疗前血管造影评估的受累缺血区域再灌注率>50%或无可取出的血栓[13]

结果显示,原研替奈普酶组达到主要终点的患者比例比阿替普酶组显著更高 (22% vs 10%, 95%CI: 2~21; 发生率比值2.2, 95%CI: 1.1-4.4; 非劣效性P=0.002, 优效性P=0.03)。原研替奈普酶组的90天功能结局优于阿替普酶组 (mRS评分: 2 vs 3分, 共同OR=1.7,95%CI: 1.0~2.8, P=0.04),两组患者的sICH发生率均为1%。 

此外,ORIGINAL研究是否接受取栓治疗的亚组分析显示,原研替奈普酶和阿替普酶组达到90天极好功能结局的患者比例分别为44.3%和37.0% (RR=1.18, 95% CI: 0.75~1.87)[7]。 


总结


原研替奈普酶因其独特的药理学优势,半衰期更长、纤维蛋白特异性更强;使用更便捷(单次静脉推注),一瓶(25mg)可以满足所有体重人群剂量需求,为AIS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基于原研替奈普酶目前的循证证据,国内外指南推荐替奈普酶用于AIS患者的治疗,包括高龄、轻型卒中、大血管闭塞等特殊人群,已成为AIS急性期治疗的新标准。期待随着原研替奈普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能为更多AIS患者带来获益。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2023[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24, 57(6): 523-559.

[2]卓娜,樊宇,赵美丽,等. 替奈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研究进展[J].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25,22(2):127-134.

[3]注射用替奈普酶说明书. 2025版.

[4]Bechmann J, Schmid I, Brand S, Miller F, Zhang C. Tenecteplase: biochemical and clot lysis activity comparisons. Front Pharmacol. 2024 Dec 20:15:1498116.

[5]谢力琦,王静,朱添怡,等.生物质谱在生物制品宿主细胞蛋白残留分析中的应用[J].质谱学报,2024,45(02):193-200.

[6]CSCA真实世界研究[C].中国卒中学会医疗质量管理与促进分会第十届学术年会, 2025年3月21日至23日.

[7]Meng X, et al. Tenecteplase vs Alteplase for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The ORIGINAL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2024;332(17):1437–1445.

[8]Menon BK,et al; AcT Trial Investigators. Intravenous tenecteplase compared with alteplase for acute ischaemic stroke in Canada (AcT): a pragmatic, multicentre, open-label, registry-linked, randomised, controlled, non-inferiority trial. Lancet. 2022 Jul 16;400(10347):161-169.

[9]Muir KW, et al. Tenecteplase versus alteplase for acute stroke within 4·5 h of onset (ATTEST-2): a randomised, parallel group, open-label trial. Lancet Neurol. 2024; 23(11): 1087-1096.

[10]徐蕾,乔金雨,何清华,等. 超高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生存预后及危险因素分析[J].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2021,28(3):229-232. 

[11]刘宇嘉,王伊龙. 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研究进展及护理启示[J].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2024, 45(04):399-412.

[12]Thommessen B, et al. Tenecteplase versus alteplase after acute ischemic stroke at high age. Int J Stroke. 2021 Apr;16(3):295-299.

[13]Campbell BCV, et al; EXTEND-IA TNK Investigators. Tenecteplase versus Alteplase before Thrombectomy for Ischemic Stroke. N Engl J Med. 2018 Apr 26;378(17):1573-1582.

[14]Shuya Li, et al. Tenecteplase versus alteplase for patients with minor 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 An analysis of the ORIGINAL study[C].2025 European Stroke Organization Conference (ESOC); Presentation ID 118,21-23 May 2025, Helsinki, Finland.

[15]Coutts SB, et al. Tenecteplase-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evaluation for minor ischemic stroke with proven occlusion. Stroke. 2015;46(3):769-774.

[16]Coutts SB, et al; TEMPO-2 investigators. Tenecteplase versus standard of care for minor ischaemic stroke with proven occlusion (TEMPO-2): a randomised, open label, phase 3 superiority trial. Lancet. 2024 Jun 15;403(10444):2597-2605.

[17]Nair R, et al. Intravenous tenecteplase compared with alteplase for minor ischaemic stroke: a secondary analysis of the AcT randomised clinical trial. Stroke Vasc Neurol. 2024 Dec 30;9(6):604-612.


审批号: SC-CN-18119

有效期至:2026年9月17日

仅供相关医药专业人士进行医学科学交流


PART

更多精彩

↓↓↓


5-1.png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