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EB病毒(EBV)是一种广泛播散的疱疹病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慢性活动性EBV感染、EBV感染相关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是儿童较为常见和重要的EBV感染相关疾病。EBV与B细胞淋巴瘤、T细胞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及鼻咽癌的发生相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EBV感染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肝脾大、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增加并出现异型淋巴细胞等为其特征。
发病过程:EBV→累及口咽上皮细胞→在口咽淋巴组织复制→入血侵犯B细胞→B细胞表面抗原改变(EB抗体)→激活T细胞→细胞毒T细胞增殖(异型淋巴细胞)→侵犯全身淋巴组织。
(一)发热
稽留热、弛张热或不规则热,持续1~4周,甚至长达数月。
(二)咽峡炎
咽充血,扁桃体充血肿大,可有灰白色假膜,易剥脱,少数有溃疡。
(三)颈部淋巴结肿大
任何淋巴结均可受累,颈部淋巴结肿大最常见。
(四)肝大
肝区可有压痛,多数肝功能轻度异常。可有肝炎症状,如食欲差、呕吐、腹痛、腹泻、黄疸等。
(五)脾大
50%的病例可伴脾大。脾脏破裂较少见,需注意防护。
(六)眼睑水肿
由淋巴增生、静脉回流障碍所致。
(七)其他
发病第4~10天出现皮疹,多为斑丘疹,分布较稀疏。也有猩红热样、麻疹样、水疱样或荨麻疹样皮疹。持续1周左右,亦可反复出现。个别患者可出现不同脏器受累的临床表现。在急性期可发生心包炎、心肌炎。在整个病程中患者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格林巴利综合征、脑膜脑炎等。后期偶可发生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患者也可出现肾炎、胃肠道出血、间质性肺炎等。需注意相关
体格检查。
(一)血常规
外周血象改变是本病的重要特征。早期白细胞计数多在正常范围或稍低,发病1周后,白细胞计数增高,一般为(10~20)×109/L,高者达60×109/L。白细胞分类早期中性粒细胞增多,之后淋巴细胞比例可达50%以上,并出现异型淋巴细胞。异型淋巴细胞比例10%及以上或其绝对值1.0×109/L及以上时具有诊断意义。血小板计数常减少,可能与病毒直接损伤及免疫复合物作用有关。
(二)血清学检查
1.EBV抗体检测 用免疫荧光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中抗衣壳抗原(CA)IgM和抗早期抗原(EA)IgG。抗CAIgM是新近EBV感染的标志,抗EAIgG是近期感染或EBV复制活跃的标志,均具有诊断价值。具体为抗EAIgG效价≥1∶20,或抗CAIgM阳性,或抗CAIgG效价≥1∶160,或抗CAIgG在恢复期比急性期升高4倍以上,或抗核抗原(NA)抗体在病程3~4周阳性。
2.EBV抗原检测 DNA印迹法可检测EBVDNA,原位杂交可确定口咽上皮细胞中EBV的存在,聚合酶链反应(PCR)可敏感、快速、特异地检出标本中的EBVDNA。
(一)临床表现
发热,咽痛,淋巴结肿大,肝大,脾大,眼睑水肿。
(二)辅助检查
1.非特异性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淋巴细胞比例>50%,异型淋巴细胞比例≥10%。
2.原发性EBV感染的实验室检查证据
(1)抗CAIgM和抗CAIgG阳性,且抗NAIgG阴性。
(2)单一抗CAIgG阳性,且抗CAIgG为低亲和力抗体。
临床诊断病例需满足临床表现中任意3项及非特异性实验室检查中任意1项,确诊病例需满足临床表现中任意3项及原发性EBV感染的实验室检查证据中任意1项。
需鉴别巨细胞病毒、肺炎支原体、腺病毒等所致的单核细胞增多。巨细胞病毒、弓形虫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感染者外周血中也可见异型淋巴细胞,但其比例常为3%~5%。
总之,病史采集是基础,详细有序,条理分明;高质量查体是关键,兼顾系统,重点突出;针对性检查是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依据;疾病和知识点要深刻掌握。
来源:文章摘选自《儿科疾病诊疗思维》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