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
笃行致远,惟实励新,中国医学论坛报特邀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王维虎教授团队共同打造“放眼看前沿”专题栏目,与肿瘤领域医生分享放疗领域前沿进展。专栏内容于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肿瘤微信公众平台、壹生APP实时更新,期待您的持续关注与传播!
标题:体部立体定向放疗对比射频消融治疗复发性小肝癌:一项随机、对照研究
本文精要
研究简介
专家点评
学后练习
原文链接
本研究是一项随机对照研究,共纳入166例患者。研究显示:对于单个≤5 cm的复发性肝细胞癌(HCC)患者,体部立体定向放疗(SBRT)在肿瘤的无局部进展生存(LPFS)期和局部控制率(LCR)方面显著优于射频消融(RFA),而二者的无进展生存(PFS)期、总生存(OS)期和安全性相似。
RFA是早期HCC根治性治疗手段之一。回顾性研究表明,SBRT和RFA在治疗早期HCC方面取得了相似的疗效,但缺乏高级别证据。这项随机对照研究拟评估RFA与SBRT治疗单个、直径≤5 cm复发性小HCC的疗效和安全性。
入组标准:①既往根治性切除或消融后复发的≤5 cm的单发HCC,复发间隔≥3个月,复发时无肝外转移或血管侵犯;②18~75岁;③肝功能Child-Pugh A级。
随机分组:根据肿瘤最大径≤2 cm和2~5 cm进行分层,1:1随机分配至SBRT组和RFA组。RFA组:超声或CT(超声显示不佳时)引导下实施。SBRT组:处方剂量为36~54 Gy/3次,隔日进行,1周内完成。
研究终点:主要研究终点为LPFS。次要研究终点包括PFS、OS、LCR和安全性。
共入组166例患者,随机分配至SBRT组(83例)和RFA组(83例),所有患者均按分组完成了治疗。SBRT组肿瘤的中位直径为1.7 cm,RFA组为1.6 cm。SBRT组中,中位处方剂量为45 Gy,BED10=112.5 Gy。
表1 基线特征(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SBRT组和RFA组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42.8个月和42.9个月。SBRT组的LPFS显著优于RFA(HR=0.45,P=0.014;图1A)。SBRT组2年、3年LPFS率分别为92.7%、84.3%,RFA组分别为75.8%、67.3%。在LCR方面,SBRT也显著优于RFA(OR=0.25, P=0.005;图1B)。SBRT组的2年、3年LCR分别为95.2%、92.8%,RFA组分别为80.7%、75.9%。SBRT组和RFA组的中位PFS期分别为37.6个月和27.6个月,存在获益趋势,但未达到统计学显著差异(P=0.190;图1C)。同样,两组的OS无显著差异(P=0.830;图1D),SBRT组2年、3年OS率分别为97.6%、90.3%,RFA组2年、3年OS率分别为93.9%、91.0%。
图1. ITT人群生存曲线:(A)LPFS、(B)LCR、(C)PFS和(D)OS(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根据肿瘤大小分层因素进行亚组分析。对于≤2 cm的肿瘤,SBRT在LPFS方面显著优于RFA(P=0.020),对于2~5 cm的肿瘤,SBRT的优势并不显著。同样,在LCR方面,SBRT对于≤2 cm肿瘤的局部控制显著优于RFA(P= 0.024),但优势在2~5 cm的肿瘤未达到显著差异。无论肿瘤大小如何,SBRT对比RFA在PFS和OS方面均没有显著差异。
在治疗结束后的3个月内,共观察到104例患者发生了220起早期毒副反应。RFA组和SBRT组的早期毒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7.5%和57.8%,未见显著差异(P=0.436)。且大多数(99.1%)为1~2级,未出现危及生命的毒副反应。RFA组和SBRT组的晚期毒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1.3%和37.3%,未见显著差异(P=0.715)。
SBRT和RFA均能安全且有效地治疗复发性小HCC。尽管二者的PFS、OS和安全性相似,但SBRT相比RFA在肿瘤的局部控制方面更具优势。结果表明,SBRT的局部控制优势在≤2 cm的肿瘤中更为显著,在2~5 cm的肿瘤中虽然未观察到显著的统计学优势,但是存在获益趋势,这可能与入组2~5 cm肿瘤患者的数量较少有关。
SBRT在LPFS方面优于RFA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RFA的疗效与肿瘤大小、位置直接相关。RFA电极产生的热量分布不均,导致消融不完全、肿瘤残留和边缘复发的风险增高。②RFA存在“热沉效应”,当肿瘤临近大血管时,其消融温度随血流增加而降低,SBRT则不存在该现象。③RFA杀伤细胞基于瞬时高温,而SBRT具有损伤DNA的即时效应和损伤血管、组织的延迟效应,从而形成持续的缺血-缺氧微环境,实现肿瘤长期局部控制。
对于单个、直径≤5 cm的复发性小HCC,SBRT相比RFA取得了更好的LPFS和局部控制率,而二者的PFS、OS和安全性相似。
文章解读: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李思萱
内容审核: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郑宣
通讯员: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滕悦
在早期HCC的根治性SBRT探索中,既往有大量I/II期临床研究、回顾性数据、Meta分析等,均证明SBRT是早期HCC有效的、安全的治疗手段。但是因为缺乏高级别证据,指南中推荐级别较低。本研究为随机对照研究,目的是探索SBRT对比RFA治疗复发小肝癌在LPFS的优势。结果证明,与RFA相比,SBRT在LPFS、LCR方面存在明显优势,PFS、OS两者疗效相仿,毒副反应相仿。该研究进一步证实了SBRT在早期HCC根治性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
在既往对比SBRT与RFA治疗HCC疗效差异的研究中,有研究认为在≤2~3 cm的肿瘤中,SBRT与RFA疗效相当,而在>2~3 cm肿瘤中,SBRT在LCR方面更有优势。本研究亚组分析提示:≤2 cm病灶中,SBRT在LPFS、LCR方面更有优势;2~5 cm病灶中,尽管有获益趋势,但是未达到统计学差异,这可能与样本量不足有关系。RFA是非常成熟的治疗技术,在HCC的治疗中疗效肯定,但是,其疗效受肿瘤大小、位置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在临床上,RFA与SBRT在早期HCC根治性治疗中可以互相补充。另外,本研究显示,RFA、SBRT两组失败后,均可以采取相似的挽救性治疗手段,因此两组OS无明显差别。
关于SBRT与RFA的疗效对比,仍有许多方面值得探讨,比如目前尚缺乏初治小肝癌SBRT对比RFA疗效的前瞻性研究。但本研究提示,在早期HCC的根治性治疗中,SBRT与RFA均是可靠的治疗手段。
医学博士,放疗科 副主任医师。
主要从事腹部肿瘤的放射治疗与研究。主持北京市医管局研究项目。发表SCI论文10余篇,发表国内核心期刊论文5篇。参与编写《消化系统肿瘤放疗规范和靶区定义》、《肝癌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等论著。
以下哪些属于早期肝细胞肝癌的根治性治疗手段?
A、肝切除手术
B、肝移植手术
C、消融治疗
D、 SBRT治疗
E、以上均是
答案:E
王维虎 教授
博士、博士后导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放疗科主任
主编《中国原发性肝细胞癌放射治疗指南》
主编《消化、头颈、胸部肿瘤放疗规范和靶区定义》系列丛书
中国医师协会放射肿瘤治疗医师分会 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放射肿瘤治疗医师分会肝癌放疗学组 组长
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 全国委员
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肝癌放疗学组 副组长
北京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 候任主任委员
北京医师协会放射治疗专科医师(技师)分会 副会长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消化道肿瘤放疗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
获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和北京市科学技术三等奖
在《癌细胞》(Cancer Cell)、《美国医学会·外科学》(JAMA Surgery)、《肝病学》(Hepatology)等发表论文100余篇
团队介绍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放射治疗科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肿瘤的规范化诊治,个体化放疗及多学科综合治疗等。科室以“团结创新,至仁至精”为科训,通过具体项目带领全科进步,借助规范提升临床和科研水平,并努力实现肿瘤领域引领和示范作用。团队年收治新患者约5000例,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50余项,在研各类课题24项,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外科学》(JAMA Surgery)、《柳叶刀·肿瘤学》(Lancet Oncol)、《肝病学》(Hepatology)、《国际放射肿瘤学·生物学·物理学杂志》(IJROBP)、《放射治疗学及肿瘤学》(Radiother Oncol)等期刊上发表科学论文多篇,并主编了《恶性肿瘤放疗规范和靶区定义》系列丛书。
整理:中国医学论坛报 桂晶晶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