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脑胶质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严重威胁公众健康。为切实提升基层医生对脑胶质瘤规范化诊疗的认知与能力,中国医学论坛报社特邀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牟永告教授,携脑胶质瘤多学科诊疗团队,围绕“基础—诊断—治疗—实践”全链条,施展外科、放疗、内科、病理、影像等“组合拳”,推出以“脑胶质瘤规范化治疗”为主题的体系化专题活动,以期帮助基层医生系统掌握脑胶质瘤的基础知识,深入理解脑胶质瘤治疗方法,从而提升诊疗水平。
脑胶质瘤MDT诊疗模式
作者: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何维 解浩群 杨群英
脑胶质瘤作为中枢神经系统最为常见的原发性肿瘤,是一类异质性很强的疾病,具有个体化特征,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挑战。患者在接受以手术、放疗和化疗为主的标准治疗模式治疗后结局差异较大,部分患者短期内复发。因此,对胶质瘤患者实施个体化精准诊疗尤为迫切。近年来,多学科诊疗(MDT)已经被证实是提高医疗质量的有效策略,在脑胶质瘤治疗中的应用日益广泛。MDT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旨在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综合化的治疗方案。大量研究表明,MDT能显著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与生存质量。
脑胶质瘤的复杂性决定了单一学科难以提供全面、精准的治疗方案。《中国胶质瘤多学科团队管理专家共识(第2版)》指出,MDT模式整合了神经外科、放疗科、化疗科、影像科、病理科等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患者制定个体化、规范化的综合治疗方案。通过MDT,各学科专家能够从不同角度对患者病情进行全面评估,避免了单一学科的局限性,显著提高了医疗团队成员沟通及医疗活动效率;降低医疗风险、减少医患纠纷;有助于开展跨学科临床试验和探索性治疗。
图1:胶质瘤MDT管理模式
MDT团队的组成与运作机制
MDT团队的运作机制注重规范化和标准化。《神经肿瘤学多学科团队会议的单机构前瞻性评估》指出,在MDT会议前,各学科专家会提前了解患者的病情资料,进行初步评估。在MDT会议中,专家们会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展开深入讨论,综合各学科意见制定治疗方案。此外,MDT团队还会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始终能得到最佳的治疗。
胶质母细胞瘤由于没有根治性治疗方法,其管理旨在减缓疾病进展,缓解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MDT模式能够显著改善脑胶质瘤患者的预后。接受MDT治疗的脑胶质瘤患者,其生存期明显延长,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高。MDT模式不仅能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还能在治疗过程中更好地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需求,给予患者全方位的支持,这种多学科协作的治疗模式,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感受到更多的关怀和支持,有利于提高患者对诊疗方案的依从性、延长总生存期、改善患者预后。
一般情况
女,30岁。无糖尿病、高血压等病史。
MDT模式前
手术治疗:2019/12/25荧光钠辅助下右侧额叶胶质瘤显微切除术+电生理监护
术后病理:
• 整合诊断:儿童型弥漫性高级别胶质瘤-弥漫性半球胶质瘤,H3 G34突变型
• 组织病理学形态:胶质母细胞瘤
• CNS WHO分级:4级
• 分子信息:1.IDH1/2未见突变;2.EGFR扩增/7+:未见;3.PTEN缺失/10-:未见;4.TERT启动子突变:未见突变;5.MGMT启动子甲基化:阴性;6.H3F3A基因突变(Sanger测序法):NM_002107.4(H3F3A): c.103G>T p.(Gly35Trp),为G34W突变;HIST1H3B/C基因为野生型
辅助治疗:2020年2月1日开始行TMZ同步放化疗;
治疗效果2020.3.上旬患者主诉左侧肢体乏力加重2020.3.13复查示强化灶增大、增多。
MDT模式后
MDT讨论后调整方案
后续随访MR
结局:2024年11月患者死亡。患者首次复发后的OS期>44个月,自新诊断起的总生存>59个月。经过MDT团队的共同努力,该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生存期显著延长,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明显提高。
尽管MDT模式在脑胶质瘤诊疗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一些挑战。如各学科之间的沟通协作不够顺畅,可能导致治疗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出现延误。部分医疗机构的MDT团队缺乏规范化的管理和质量控制,影响了MDT 模式的效果。为应对这些挑战,需要加强各学科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建立规范化的MDT管理制度和质量控制体系。通过定期组织MDT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提高各学科专家的协作意识和专业水平。同时,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患者信息的共享和快速传递,提高MDT团队的工作效率。
MDT模式在脑胶质瘤诊疗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多学科的紧密协作,能够为患者提供更精准、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未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MDT模式的进一步完善,相信MDT将在脑胶质瘤诊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更多患者带来生存的希望。同时,我们也期待更多的研究能够深入探讨MDT模式在脑胶质瘤诊疗中的应用,不断优化MDT团队的组成和运作机制,提高MDT 模式的治疗效果,为脑胶质瘤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1.以下哪个学科不是脑胶质瘤MDT团队的核心成员?
A.神经外科
B.心内科
C.放疗科
D.病理科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
神经肿瘤学研究生
师从神经肿瘤化疗组郭琤琤教授
主攻方向:神经肿瘤新型药物筛选治疗、肿瘤基因组学、核磁影像组学、临床大型数据库挖掘和分析、生物信息学
神经肿瘤学研究生
师从神经肿瘤化疗组杨群英教授
主攻方向:神经肿瘤新型药物筛选治疗、肿瘤基因组学、核磁影像组学、临床大型数据库挖掘和分析、生物信息学
神经外科/神经肿瘤科
主任医师、神经肿瘤化疗主诊教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M.D. Anderson癌症中心、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
第九届“羊城好医师”,第十批中组部优秀援疆干部人才
中国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学同行评议神经肿瘤学委员会委员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肿瘤分会委员
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脑胶质瘤多学科诊疗专委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委会常委/儿童脑瘤学组副组长
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儿童肿瘤分会常委
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神经外科管理分会常委
《医学参考报》神经肿瘤专刊常务编委
专业特长:脑胶质瘤、脑生殖细胞肿瘤、髓母细胞瘤、室管膜瘤、脑转移瘤、松果体母细胞瘤、原发脑淋巴瘤、中枢罕见恶性肿瘤等的化疗和靶向免疫药物治疗。
学术成果:主持/参与30余项神经肿瘤药物临床试验,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等科研项目5项。主编《神经系统肿瘤化疗手册》,副主编《脑胶质瘤科普教育手册》。第一/通讯发表SCI及核心期刊论文30余篇,执笔/参编神经肿瘤共识/指南8项。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