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值新春佳节之际,我谨代表中国医学论坛报重症医学编委会,向全国重症医生致以诚挚祝福,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里事业有成、家庭幸福、身体健康。
过去三年,我国重症医学在疫情防控、降转重和降低重症患者死亡率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已成为国家医疗战备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症医学对学科群及医院发展具有关键作用,新的一年期待重症医学领域不断进步,攀登新高峰。
学科规范化建设应继续遵循既定方向。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重症医学资质培训,即“5C”项目。自2009年第一期以来,已成功举办150多期,广受重症医学同道欢迎。3万多名骨干在此项目中培养出来,他们在疫情防控及降低重症患者死亡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重症医学核心技术。目前,重症医学领域核心技术不断拓展,包括血流动力学监测、机械通气、体外生命支持、重症超声、气道管理、镇痛镇静、重症营养等。期望在学会引领下,通过“5C”项目、核心技术培训及科研思维培养,缩小各级医院重症医学异质性,实现规范化、同质化的新高度。
3、编写年度重症年鉴。年鉴汇集一年内重症医学国际新技术、新理念、新理论、重大研究成果及政策方向。学习年鉴有助于全面了解重症医学临床、科研及管理前沿。
4、配合国家“千县工程”。该工程旨在提升基层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其中急诊与重症医疗服务能力建设为关键环节。我们将积极配合国家“千县工程”,提供学术引领与指导,助力基层医院重症医生得到更多启发与帮助。
在全国范围内,除了“千县工程”的推进,重症医学基本理论与核心技术实训也在广泛开展。这项工作主要由青年学组来承担,涵盖了核心技术、理论、查房等多个方面,内容不断丰富和完善,对我国基层医疗力量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各种形式的基层帮扶工作也在持续推进。
5、重症研究和对外交流。我国重症医学虽处于起步阶段,但在医疗服务能力和临床科研能力上,与国际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尽管我国在重症领域的发文量逐年上升,占国际同道发文量的1/3,但在重症五大期刊上的文章质量仍有待提高。因此,尽管我国是重症科研大国,但并非重症科研强国。
在对外交流方面,我们已积极采取行动,如在欧洲重症医学年会上首次开设中欧重症医学论坛,以及在亚太年会上设立中新重症医学论坛。随着国际交流的深化,国外同行对我国重症医学的了解也逐步增加。我们期望更多重症医学专业人士能走向国际舞台,发出中国声音,参与国际多中心研究,甚至牵头国际研究,并参与国际指南的编写。
人才培养是2024年工作的重要环节,我们将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提升重症临床思维、科研思维以及临床服务能力和科研能力。目前,重症医学虽为一个重要学科,但国家级人才项目较少,如教育部的长江学者、基金委的杰青和优青等。我们希望通过培养青年医生,提升国家级人才项目数量,促进重症医学人才队伍的发展。
7、2024年工作还包括开展重症医学资源普查,以了解我国重症医疗服务能力、医生队伍、护理队伍以及科研能力等,期望重症医学在2024年能有长足的进步。
8、此外,2021年,创建了“Journal of Intensive Medicine”的国际性期刊,英文缩写为JIM,目前已上线11期,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尽管Web of Science仍在评估审核中,但Scopus影响因子已达2.6分。我们期望广大重症医学同道能支持JIM的健康发展,尽早进入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录,并走上快速发展的快车道。
展望未来,重症医学领域将面临更多挑战和机遇。中国医学论坛报重症医学编委会将在2024年加强学科交流与合作,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和科研能力,共同推动重症医学事业的发展。相信在全体重症医学同道的共同努力下,重症医学领域必将取得更为辉煌的成绩。
最后,预祝全体重症医学同道2024年一切顺利,感谢大家的辛勤付出!
(审阅:中国医学论坛报 副总编 龙华)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