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血液灌流患者往往因病情急重、治疗过程复杂且具有一定创伤性,容易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如焦虑、恐惧、抑郁等。这些负面情绪不仅会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还可能通过神经 - 内分泌 - 免疫轴影响机体的生理功能,降低治疗效果。临床实践表明,接受系统心理干预的患者,其治疗配合度可提升 40% 以上,并发症发生率降低 25%,康复时间缩短 15-20%。因此,对血液灌流患者实施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和全面的健康指导,是整体护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治疗前的心理疏导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消除患者疑虑的关键阶段。患者在面对陌生的治疗方式时,往往会产生 “治疗是否有效”“会不会很痛苦”“有没有危险” 等疑问。护士需要运用专业的沟通技巧,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及家属解释血液灌流的基本原理:“这项治疗就像给血液‘洗澡’,通过一个特殊的装置(灌流器)吸附并清除血液中的毒素,帮助您的身体更快恢复。” 同时详细介绍操作流程,包括血管通路建立、治疗时间(通常为 2-4 小时)、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适(如轻微头晕、穿刺部位胀痛)及应对措施。
对于不同疾病的患者,心理疏导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急性药物中毒患者多因意外或自杀行为入院,家属往往情绪激动、自责或愤怒。护士需首先给予家属情感支持,耐心倾听其倾诉,待情绪稳定后再客观说明病情和治疗方案。某护师分享了一个案例:“曾接诊一位因家庭矛盾服用农药自杀的中年女性,其丈夫情绪激动,指责妻子‘不负责任’。我们先将他带到安静的休息室,递上一杯温水,等他冷静后说:‘我理解您现在又急又气,但现在最重要的是救回她的生命,我们一起努力好吗?’随后用画图的方式演示灌流如何清除毒素,最终家属从抵触治疗转变为主动配合。”
对于慢性疾病(如肝衰竭、尿毒症)需要长期灌流治疗的患者,其心理问题多表现为对疾病预后的担忧和对治疗负担的焦虑。护士可邀请治疗效果较好的患者分享经验,用真实案例增强其信心。某医院制作了 “康复故事” 手册,收录了 10 位长期接受灌流治疗患者的生活经历,其中一位肝性脑病患者的一段话给新患者带来了很大鼓舞:“刚开始我也很怕,觉得这辈子完了,但现在治疗 3 年了,我还能帮家里做点事,只要坚持治疗,日子总会好起来的。”
治疗中的心理支持需要贯穿全程,营造安全、舒适的治疗环境。治疗室的光线应柔和,温度控制在 22-24℃,湿度保持在 50-60%,避免嘈杂的声音刺激。护士在操作时动作要轻柔、熟练,减少不必要的器械碰撞声,以免加重患者的紧张感。在不影响治疗操作的情况下,可允许一名家属陪伴患者,通过握住患者的手、轻声安慰等方式传递关爱和支持。
本篇文章来自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郭晓凯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