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循证支持、走向国际|通心络为缺血性脑卒中防治及微血管病变改善带来新启示

2024-05-23作者:耿睿资讯







脑卒中是我国居民第一位死亡原因,我国居民的终身卒中患病风险居世界首位,且发病率仍在上升。缺血性脑卒中(又称脑梗死),是一种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都较高的疾病。近年来,随着静脉溶栓及血管内治疗技术的发展,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已经有所改善,但其复发率仍居高不下。进一步探索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通心络是络病理论指导下研制的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创新药物。自上市以来,围绕脑血管疾病开展的系列基础及临床循证医学研究,验证了通心络在改善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方面的显著效果,为临床治疗策略的制定引入了新视角。


本文对话广东省中医院蔡业峰教授北部战区总医院陈会生教授,就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诊疗话题展开深入讨论。现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积极预防、规范治疗,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争取最佳获益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蔡业峰教授介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房颤、风湿性心脏疾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肥胖、缺乏运动等。除此之外,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家族史的人群,既往发生过卒中的人群,也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高危人群。



video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按时间分期一般分为超早期、早期、急性期后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不同的时期治疗手段也不同。蔡业峰教授指出,目前临床中对于超早期的定义存在争议,但整体而言是指能够接受血管开通的人群,可以采用的治疗手段有rt-PA溶栓治疗、机械取栓,目的是及时地重建血运实现再灌注。


尽管再灌注治疗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但陈会生教授指出,受时间窗技术条件多种因素限制,目前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再通治疗率仍然较低而这种低的治疗率给患者带来的最主要影响就是致残


对于错过再灌注治疗时间窗的患者,则需要进行保守治疗,包括血压控制、抗血小板治疗等。蔡业峰教授表示,对于降脂治疗,目前学界的部分学者认为降脂治疗可以晚一些启动,另外一部分学者要尽早应用药物来调节血脂或稳定斑块。除此之外,我国传统中医中药,如静脉注射剂、口服药、针灸治疗等,在缺血性卒中的急性期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恢复期一般是指发病的2周后,这时需要启动二级预防,预防和降低脑卒中的再发风险。蔡业峰教授指出,“部分学者认为,对于轻型卒中,可能12小时,甚至更早启动二级预防药物效果会更好;但对于情况严重的患者,可能要稍晚一些启动,例如对于存在房颤的患者,要根据出血风险及可能由房颤引发脑梗塞的风险,其二级预防的单联、双联抗血小板或抗凝治疗,启动的时间可能是7天、14天甚至更长。”


在康复治疗方面,针对恢复期和后遗症期的康复治疗,除了常规的物理治疗(PT)、作业治疗(OT)、言语治疗(ST)等,还可以运用针灸、太极拳、八段锦及中华通络操等,帮助脑卒中患者康复。


对于治疗的最佳时间窗,蔡业峰教授表示,时间窗并非绝对,总体原则是尽早治疗,而尽早治疗需要多方共同的努力。第一,要加强关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健康教育,让患者在发病的第一时间想到中风的可能,尽快前往医院就医,这样才能给医生争取更多的治疗时间。第二,要加强医院绿色通道管理,完善卒中中心建设,减少院内的延误。第三,要重视对相关医疗人员的培训,使患者能够在到达医院后第一时间接受规范的治疗,为患者争取最佳的治疗效果。蔡业峰教授强调,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对患者及家属入院后的教育,让其认识、了解疾病及其治疗可能带来的获益和风险。



作用独特、循证充分,通心络在脑血管病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video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与微血管结构和功能的恢复密切相关。陈会生教授介绍,微血管病变主要是指直径<500μm的小动脉、微动脉、微静脉和毛细血管等血管发生的病变,常规的影像学方法难以发现。微血管病变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非常大,例如会影响运动功能,令患者产生焦虑、抑郁、认知功能改变等问题。


蔡业峰教授也指出,脑卒中患者即使在最佳时间窗内到达医院进行了规范的再灌注治疗,也不一定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这一疾病的复杂程度远远超乎了我们的想象,实际治疗中患者会因为脑部微血管损伤而出现无效灌注的情况。就如同把河道的主干道开通了,河道内也有水灌注进去了,但仍然还有很多庄稼无法存活。”


对于微血管病变目前国际尚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而我国的中医药对这一疾病的研究提示中药对其有着独特的作用。”陈会生教授表示,2019年,“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一奖项的获得充分体现了中医脉络学说防治微血管病变的理论指导价值和临床应用价值。作为络病理论指导下的代表药物,系列研究证实通心络具有保护微小血管的独特作用,它不仅可以起到预防微血管病变的作用,同时对认知功能及焦虑、抑郁等情绪的改善也具有显著作用。


video


“中医药在人用经验上具有丰富的经验。随着中医理论的发展,尤其是络病理论的挖掘和构建,我们发现中医和西医有很多契合之处。”蔡业峰教授指出,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过程除了与“脉”(大血管)的病变有关外,与“络”(微血管)的病变也密切相关。医络病学学科创立者及带头人吴以岭教授带领团队提出的络病理论及通络治疗开创了防治心脑血管病的全新途径


基础实验表明,通心络可通过增加脑微血管密度、保护微血管内皮细胞结构、提高微血管内皮细胞存活率、上调微血管内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等,保护脑缺血区微血管,保护血脑屏障,改善神经功能。在临床研究中,一项纳入3906例通心络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荟萃分析显示,通心络组神经功能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


为进一步验证通心络的临床治疗作用,开展了“通心络胶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简称“TISS研究”)。该研究旨在探索通心络治疗发病72小时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NIHSS评分4~22分)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研究结果显示,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使用通心络可提高患者良好预后比例6.7%,提高神经功能。


2023年10月10日-12日,由世界卒中组织(WSO)主办的15届世界卒中大会(WSC 2023)在加拿大举行。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董漪教授在会上分享了TISS研究的最新结果。该研究亮相全球具有影响力的脑卒中学术舞台,为中医药走向世界注入了新动力,也为中医络病理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增添了最新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


“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临床应用研究都证实了通心络保护微血管、改善微循环的独特作用,它可以解决再灌注的最后‘一公里’,将‘板结的土地’疏松开来,让其真正吸收到水分和营养,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挖掘和研究的药物。”蔡业峰教授说道。




大有可为、走向国际,中医药在慢病防治领域未来可期

2023年10月,世界级医学顶刊JAMA》(《美国医学会杂志》)重磅刊登了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杨跃进教授牵头开展的“中国通心络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肌保护研究”(简称“CTS-AMI研究”)


CTS-AMI研究是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多中心临床研究,纳入我国124家医院的3797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最终3777例被纳入主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指南推荐的治疗基础上,通心络组显著降低30天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s)风险36%,降低心血管死亡风险30%,降低再次心梗风险65%;治疗1年时,通心络组显著降低MACCEs风险36%,降低心血管死亡风险27%,降低再次心梗风险74%,降低卒中风险56%。


video


CTS-AMI研究的发表使通心络在心血管治疗领域取得了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对未来中医药的创新和国际化发展有非常好的启示和推动作用。陈会生教授表示,CTS-AMI研究之所以能发表在《JAMA》杂志,关键在于以下两方面:第一,把基础研究做实,对于药物的作用机制,要有非常坚实的研究基础;第二,在临床研究方面,无论是研究的设计、人群的筛选,还是终点的设计等,都需要符合现代医学临床研究的标准体系。“如果能够在现代医学临床研究的标准体系下,用高质量临床循证研究去证明药物的疗效,相信未来会有更多中医药研究成果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陈会生教授说道。


陈会生教授指出,从理论上来讲,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在发病机制上部分是共通的,都是以动脉粥样硬化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泛血管病变,所以CTS-AMI研究对于脑部的微血管病变也有很好的参考价值。期待未来能够继续深入研究,积累更多在脑血管病变患者中的循证医学证据。


蔡业峰教授同样表示,CTS-AMI研究是在严谨、规范的临床研究设计之下,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同时也得到了全球同行的认可。这不仅有助于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更是可以让全球更多的患者能够获益于中医药。



结语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疾病负担。近年来,系列研究显示,络病理论指导下研发的通心络在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方面具有显著效果,为临床治疗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


陈会生教授表示,中医理论能够从更宏观的角度去理解、认识疾病,以通心络为代表的通络中药在微血管病变领域开展了丰富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将会在未来大有可为。


蔡业峰教授表示,发表在《JAMA》杂志的通心络CTS-AMI研究正是络病理论走向世界的经典代表,这项研究也将为中医药临床应用提供思路和借鉴方法,同时也对中医药的临床评价循证研究起到重要的作用。期待未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领域,有更多中医药研究成果发表,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