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3月29日,以“呐罕·无界”为主题的2025年罕见病会议在山东省济南市举办。论坛汇聚了医疗机构、专家学者、患者组织及社会爱心企业代表等多方力量,致力于打破边界,进一步探讨罕见病的可持续保障,规范罕见病的筛、诊、治、管、研,以期实现我国的罕见病防治体系“病有所医”、“医有所药”、“药有所保”的持续完善。
此外,凝聚“百万分之一”的超罕见病患者群体心声、旨在提升社会各方关注的“超罕见病IP标识”也在会议期间正式发布。
值此会议之际,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泰州人民医院曹婧媛教授接受采访,围绕法布雷病在诊断率和治疗覆盖率上面临的挑战、新药与新疗法的进展、全病程管理中有效监测机制的建立,以及迟发型法布雷病患者特异性治疗时机的判断等关键问题,发表了独到见解。
曹婧媛 教授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泰州人民医院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山东大学教授,博士(后)生导师
南京医科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后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泰州人民医院泛血管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肾内科副主任
江苏省罕见病专业质量控制中心专家组成员、aHUS专业组组长
江苏省医学会罕见病学分会委员
江苏省第六期“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
泰州市青年联合会副主席、“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一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一顶、获江苏省科协“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项目资助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十余篇
我国法布雷病在诊断率和治疗覆盖率上面临哪些挑战?有哪些新药或新疗法即将进入临床试验或上市,可能显著改善患者的治疗?
曹婧媛教授:在探讨中国法布雷病的诊断率与治疗覆盖率问题时,我们需正视诸多挑战,同时关注新药与新疗法为患者带来的希望。自2019年相关药物进入中国,法布雷病成为有药可医的疾病后,医生对该疾病的认知虽有所提升,但重视程度和认识程度仍存在较大缺口。法布雷病会累及心、脑、肾、皮肤、眼科、五官科等多个系统,然而能全面认知该疾病的医生数量有限。
公众和患者对罕见病的认知程度较低,存在较大的未知恐惧。即便医生告知可能患有相关疾病,且目前筛查免费,仍有许多患者不愿接受筛查。现症患者虽因病痛折磨会考虑诊断,但在进一步家系筛查时也会遇到较大阻力。这主要是由于整个社会对罕见病的认知不足,患者担心疾病会影响家庭、子女等,医生和患者双方的因素共同导致诊断率不足。
目前,国内有阿加糖酶β,阿加糖酶α可供患者使用,且通常可报销,治疗费用并非主要困扰。然而,治疗过程需要患者每两周花费半天时间,这对于许多患者来说难以坚持。这一因素也成为影响患者治疗的重要因素,导致治疗覆盖率受限。
分子伴侣疗法在国外已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为法布雷病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病情和生活质量。底物减少治疗、基因治疗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从理论上来说,一次基因治疗或许可以终身解决问题。目前国内有多家机构正在开展相关临床试验,部分患者已取得不错的效果。但基因治疗仍存在诸多未知因素,需要至少观察五年才能大致判断其有效性和安全性,距离上市可能还有一段时间。
在法布雷病全病程管理中如何建立有效的监测机制,以及时评估患者的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曹婧媛教授:法布雷病作为一种伴随患者及其家族终身的疾病,其全病程管理至关重要。2021版中国专家共识已提出全病程管理机制,针对心脏损害、肾脏损伤等不同情况,明确了心电图、心脏彩超、心脏磁共振等监测项目及频率,以及肾脏损伤需监测的指标和频率,为全病程管理提供了有力抓手。在此背景下,如何建立有效的监测机制成为关键问题。
罕见病管理需要广泛的一线医务工作者参与,将罕见病当作常见病进行管理是可行的思路。常见病管理常借助APP软件定期推送信息、建立科普机制等;我们可以考虑让罕见病患者像对待糖尿病、高血压一样重视疾病管理。然而,提高患者对罕见病的认知和普遍接受度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目前,医生可通过建立专门的表格来提示自己和患者按时进行各项检测。例如,每三个月提醒患者进行底物检测,每半年进行肾功能、尿蛋白定量检测,满一年进行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检测,按照既定模式有序开展监测工作。
将患者纳入队列,以科研思维进行管理也是一种有效方式。医生可与研究生一起定期随访患者,详细记录患者病情变化、治疗反应等信息。通过长期、系统的随访,能够及时发现患者病情的细微变化,为准确评估病情提供丰富的数据支持。
基于监测数据和随访结果,医生需运用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全面、准确地评估患者病情。评估内容不仅包括疾病症状的改善情况,还应涵盖器官功能、生活质量等多个维度。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如调整药物剂量、更换药物种类或联合其他治疗方法等,以确保治疗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全病程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医生应定期回顾监测和管理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探索更加有效的监测方法和评估指标。同时,加强与其他医疗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手段,不断提升法布雷病全病程管理水平。
对于迟发型法布雷病患者,何时启动特异性治疗最为合适?医生应如何判断治疗时机,进而帮助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曹婧媛教授:法布雷病作为一种复杂的遗传性疾病,其诊断主要依赖高危人群筛查、进一步细化筛查以及新生儿筛查这三种方式。经筛查发现,经典型与迟发型患者均有涉及,但整体而言,迟发型法布雷病患者占比较高。经典型患者多在青少年或婴幼儿期发病,而迟发型患者早期往往缺乏明显临床症状,多通过家系筛查得以确诊。
特异性治疗,即目前国内临床应用的酶替代治疗,对于法布雷病患者至关重要。关于何时启动特异性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已明确指出,当男性或女性患者出现临床症状时,应考虑启动酶替代治疗。
在临床实践中,对于经典型男性患者,其诊断依据包括青少年或婴幼儿期发病,伴有排汗减少、无汗、肢端疼痛、皮肤血管角质瘤等典型症状,且底物水平可能高达45 U/L以上,酶活性显著降低。对于此类患者,一旦确诊,应立即启动特异性治疗,以缓解临床症状,延缓疾病进展。
对于迟发型患者,由于部分患者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需借助辅助检查全面评估心、脑、肾、眼、耳及皮肤等器官是否受损。一旦发现相关器官损害,应尽早启动特异性治疗。
从病理生理角度分析,当患者出现临床症状或辅助检查异常时,器官损伤往往已持续一段时间。相关文献也表明,法布雷病在胚胎期细胞内即可能出现溶酶体中底物蓄积。因此,在患者出现临床症状、体征或辅助检查异常的最早期启动特异性治疗,对于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MAT-CN-2507815,有效期至2027年4月 预计批准日期2025.4 v1.0
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为学术交流或了解医学资讯目的使用,不构成对任何药物或治疗方案的推荐和推广。本文章所含信息不应代替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的医疗建议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