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会议预告丨髓聚新程——多发性骨髓瘤学术交流会第十一期即将召开!

2025-09-23作者:论坛报良宇资讯

多发性骨髓瘤(MM)作为血液系统第二大恶性肿瘤,仅次于白血病,约占血液系统肿瘤的10%1,目前尚无有效治愈该疾病的方法2。MM本质上是一种由浆细胞恶性增殖引起的血液系统恶性疾病2。该病以骨骼中克隆性浆细胞异常为特征,分泌大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其片段(也称为“M蛋白”),导致靶器官或组织的损伤,引起高钙血症、肾脏损害、贫血、溶骨性损害这几种症状,也称为“CRAB”症状2。近年来,MM的治疗领域取得诸多进展,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剂、CD38单克隆抗体、XPO-1抑制剂等新型药物,以及自体移植、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CAR-T)等前沿技术的涌现,极大地改善了MM患者的预后1,3。作为MM较新的治疗方法,免疫治疗用于新诊断和复发/难治性MM的治疗取得了显著进展,在未来有可能成为MM的标准治疗方案3

MM的发病是一个复杂渐进,不断演变的过程,几乎所有MM患者都是从相对良性的疾病前期,即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增多症(MGUS)和冒烟型骨髓瘤发展成为活动性骨髓瘤。疾病终末期浆细胞克隆侵袭性增强,可脱离骨髓环境而发生髓外侵犯和浆细胞白血病2。在MM的发生发展过程中,骨髓微环境的作用不容忽视。其通过产生免疫抑制细胞、使效应细胞功能失调、产生细胞因子和代谢物等方式,诱发免疫微环境逐渐失衡,最终导致肿瘤的发生与发展3。目前,尽管针对MM的分子机制、免疫系统及肿瘤微环境的探索已开展了大量基础研究,并推动了革命性免疫疗法的开发,然而,治疗选择的增加与患者群体的高度异质性,仍为临床医生在精准选择治疗方案时带来巨大挑战4

在此背景下,为传递国际前沿进展资讯、推动临床实践规范升级,中国医学论坛报策划并发起“髓聚新程——多发性骨髓瘤学术交流”系列会议,第十一期将于9月24日线上召开,会议紧跟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及欧洲血液学会(EHA)等国际学术盛会前沿动态,深度解读2025 Post-EHA年会中MM免疫治疗的突破性进展,探讨临床治疗策略的优化路径。同时,会议还将聚焦数字化工具在疾病全程管理中的应用,通过构建从流行病学监测到个体化治疗的不良反应预警的可视化诊疗闭环,促进跨区域诊疗经验交流,拓宽MM治疗视野,助力临床决策能力提升,最终为患者带来更多生存获益。





会议日程





  • 会议时间:2025年9月24日(周三)19:00-20:35

  • 会议形式:线上直播

  • 观看方式:扫描海报下方二维码

647ff8773d3f2863b3ba6ad26d40380c.jpg



参考文献

1. 张弛,李炳宗.TP53基因异常多发性骨髓瘤治疗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24, 44(1):80-85.

2. 吴越,苏丽萍.多发性骨髓瘤肿瘤微环境研究进展[J].中国综合临床, 2024, 40(06):427-433.DOI:10.3760/cma.j.cn101721-20240328-00093.

3. 李楠,耿惠.多发性骨髓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J].实用药物与临床, 2025(3).

4. Malard F, Neri P, Bahlis NJ, Terpos E, Moukalled N, Hungria VTM, Manier S, Mohty M. Multiple myeloma. Nat Rev Dis Primers. 2024 Jun 27;10(1):45. doi: 10.1038/s41572-024-00529-7. PMID: 38937492.


本材料由GSK提供,中国医学论坛报社审核。本材料的目的是科学交流,可能包含未在中国获批的产品,或有关药品未在中国获批的适应证、用法用量和适用人群。GSK只推荐已批准上市的药品按中文说明书进行处方。仅供医疗保健专业人士阅读,请勿传播本资料。


NX-CN-MMU-AGND-250037 有效期至 2027年9月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