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数十年深耕肠道微生态!缪应雷教授:从民族差异找突破点,交出IBD防治 “云南方案”

2025-10-12作者:论坛报小塔资讯
原创

在我国炎症性肠病(IBD)发病率逐年攀升的背景下,中国医学论坛报消化编委会编委、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缪应雷教授团队独辟蹊径,从云南多民族共生的独特生态中探寻防治新路。《中国医学论坛报》特邀缪教授团队分享其创新研究成果:他们从独特的流行病学现象出发,通过长达数十年的深入研究,不仅揭示了少数民族饮食与肠道菌群的特殊关联,更开创性地建立了少数民族菌群资源库,研发精准菌群移植疗法,IBD防治提供了全新的“云南方案”





作者: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苏钰雅 魏敏






一切始于一个“反常”的发现


自20世纪90年代起,缪应雷教授团队以云南多民族聚居的独特地域为研究锚点,从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了一个独特现象:云南省IBD的整体患病率与发病率显著低于全国乃至全球平均水平。这一发现引领团队踏上了一场长达数十年的科学探索之旅,旨在揭开这个现象背后的奥秘,并努力从饮食、环境等民族特色中挖掘守护肠道健康的“保护密码”。






从民族差异到餐桌上的线索


团队的研究聚焦于云南的多民族生态。通过深入分析26个民族的数据,发现白族、傣族以及部分彝族分支的IBD发病率仅为当地汉族的三分之一。这提示某些特定的生活方式或遗传背景中蕴藏着一定的疾病保护因素


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团队将目光锁定在各民族独特的饮食习惯上,对比分析云南少数民族与汉族的饮食结构差异,发现两大核心特征或为保护关键


一是高乳制品摄入,以藏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日常饮食中,酥油茶、牛奶、奶酪、酥油等乳制品占比显著;


二是高粗纤维饮食,野生菌、竹笋、鲜花及普洱茶是白族、傣族等群体的常见食材与饮品。


这些饮食元素在城市汉族(尤其是昆明市汉族)中占比极低,构成了与城市人群截然不同的饮食图谱。






肠道菌群测序发现保护机制


基于此,团队初步建立了“云南特色饮食→肠道微环境改变→IBD发病率降低”的假设链条。为了验证这一假设,团队对近800名来自不同民族、不同居住环境(城乡)研究对象的粪便进行了宏基因组测序,全面分析对比了其肠道中的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的丰度及结构差异。


结果显示,农村少数民族人群(以白族为代表)的肠道微生物总体多样性显著高于城市人群;以Akkermansia (Akk)菌为代表的有益菌群,在农村人群肠道中高度富集。






在粪便里找到确凿证据


基于上述发现,团队提出了一个设想:拥有优越肠道菌群结构的云南农村少数民族居民,是否能成为粪菌移植(FMT)治疗的优质供体?


为明确云南农村少数民族肠道菌群的临床价值,团队进一步开展粪菌移植(FMT)疗效对比研究:选取云南农村白族、傣族人群与城市汉族人群作为供体,针对难治性及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FMT治疗,评估不同供体的疗效差异。


结果证实,使用农村白族或傣族供体菌液进行FMT治疗的患者,其诱导缓解率比使用城市汉族供体高出20%!这一数据不仅验证了团队的科学猜想,更标志着在IBD治疗领域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效的菌群资源宝库。基于此,缪应雷教授团队牵头建立“云南省少数民族粪菌资源库”,为优质菌群资源的临床应用搭建了核心平台。


相关成果已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47篇,代表作发表在下列知名期刊:《癌细胞》(Cancer Cell,IF=48.8) 、《胃肠病学》(Gastroenterology,IF=33.883 )、《细胞宿主与微生物》(Cell Host & Microbe,IF=31.316)等,获得全球同行广泛认可,从科学上证实了“饮食-菌群-健康”的紧密关联。同时在科研项目与成果奖励方面,缪应雷教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获云南省政府颁发的省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三等奖6项。






从“资源宝库”到精准“菌群药物”,让更多人受益


在现有成果基础上,团队将从机制研究与转化应用两大方向持续推动研究向临床应用延伸。


机制探索研究:针对FMT治疗应答良好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及对应供体样本,团队开展了宏基因组与宏代谢组学联合分析,重点筛选影响疗效的关键代谢产物;同时进一步探索肠道内未命名、功能未知的细菌、病毒、真菌及相关代谢产物,并通过细胞实验与动物实验,阐明其在IBD发病中的具体作用机制,为后续干预靶点开发提供理论支撑。


转化应用落地:基于云南不同少数民族的菌群特征,团队计划开发“彩云系列”菌群移植产品:“彩云一号”(基于白族菌群)、“彩云二号”(基于傣族菌群)、“彩云三号”(基于哈尼族菌群),针对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孤独症等疾病进行定向应用探索,通过“一菌对一病”的精准定位,推动肠道菌群研究从基础走向临床,为更多疾病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从云南的民族特色中找线索,用科学手段破解肠道健康密码,最终让研究成果惠及患者——这是我们始终不变的目标。”缪应雷教授表示,未来将继续深耕IBD与肠道菌群领域,让“云南经验”为我国肠道微生态临床转化研究贡献更多力量。


图片
缪应雷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云南省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任委员、首届“国家杰出医师”






END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