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尽管百日咳疫苗已广泛接种,但近二十年来,全球多地报告“百日咳再现”。在中国,百日咳的流行病学特征已发生显著变化:疾病负担已从传统的高危人群——婴儿,转移至学龄儿童和成人。这些年龄段的感染者,尤其是症状不典型的青少年和成人,已成为婴幼儿(尤其是新生儿)最主要的传染源。更为复杂的是,中国面临着红霉素耐药百日咳杆菌(ERBP)的高流行率问题。自2012年首次发现耐药菌株以来,ERBP已成为普遍现象。这种耐药性与其他国家的百日咳流行病学特征明显不同,给临床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
国内多学科专家小组(涵盖儿科感染、微生物学、免疫、公卫等领域)联合制定了本共识,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最新的、基于本土证据的儿童百日咳诊断与治疗指导。检索了多个权威的医学数据库,包括PubMed、Cochrane、EMBASE等国际数据库,以及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国内资源。检索时间截至2024年5月,确保了所收集的信息是最新的。检索使用的关键词包括"百日咳"、"儿童"、"诊断"和"治疗"。
1.《共识》强调了早期识别和准确诊断的重要性。首先,明确了需要进行百日咳杆菌检测的高危患者群体。对于未接种百日咳疫苗的5岁以下儿童,如果咳嗽持续至少1周,应当进行相关检测。大龄儿童和青少年的筛查标准则是咳嗽至少2周。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出现百日咳样咳嗽特征的患者,包括阵发性咳嗽、吸气时的"鸡鸣样"声音、咳嗽后呕吐或夜间咳嗽加重等症状。对于婴儿群体,如果出现反复呼吸暂停、窒息、发绀或心动过缓等症状,也应高度警惕百日咳的可能性。
2.《共识》特别强调了流行病学接触史的重要性,凡是与百日咳患者有密切接触后出现任何持续时间咳嗽的儿童都应进行检测。此外,在家庭中出现多人慢性咳嗽,或在学校、托儿所有百日咳病例的环境中,出现无明显发热但有咳嗽症状的儿童也需要检测。实验室指标方面,白细胞计数和淋巴细胞计数显著升高伴有咳嗽症状的儿童应引起重视。
3.《共识》区分了临床诊断和确诊诊断。临床诊断主要基于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指标,当疑似百日咳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达到或超过20×10^9/L且淋巴细胞计数达到或超过10×10^9/L时,或者患者表现出典型临床症状且有明确的流行病学联系时,可以进行临床诊断。确诊诊断则需要病原学证据的支持,包括从呼吸道分泌物中分离出百日咳杆菌、核酸检测阳性,或者血清学检测显示特异性抗体滴度的显著变化。
4. 对于重症百日咳的诊断,《共识》首次提出了明确的标准。当患者出现疑似百日咳脑病表现,如极度疲劳、厌食和惊厥发作时,应考虑重症诊断。频繁或持续性低氧血症、呼吸暂停或呼吸衰竭也是重症的重要指标。实验室方面,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极高达30×10^9/L且持续增加,伴随临床症状恶化时,提示病情严重。此外,并发肺动脉高压、脓毒症或出现一个或多个器官功能障碍时,都应诊断为重症百日咳。
1. 治疗方面的推荐体现了对传统治疗理念的重大调整。在一般治疗措施上,《共识》强调患者必须严格按照呼吸道传染病规程进行隔离,以防止疾病传播。对于严重的阵发性咳嗽和呼吸道痰液阻塞,需要进行积极的对症支持治疗。对于婴儿患者,可以采用鼻饲喂养以防止误吸和减少误吸性肺炎的风险。当患者出现低氧血症时,应及时给予氧疗以确保充分的氧合。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对新生儿和小婴儿进行雾化治疗时必须格外谨慎,需要密切监测并及时吸痰,警惕窒息风险。
2. 在抗菌治疗策略上,《共识》根据中国百日咳杆菌的耐药现状提出了新的治疗方案。对于确诊为红霉素敏感株感染的患者,仍可使用传统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阿奇霉素的推荐剂量为每日一次,每次每公斤体重10毫克,连续5天,可能需要休息3-4天后再继续治疗3天。红霉素的用法为每8小时一次,每公斤体重每次10-15毫克,疗程14天。对于1月龄或更大儿童,克拉霉素的推荐剂量为每日两次,每公斤体重每次7.5毫克,疗程7-14天。
3. 然而,考虑到中国红霉素耐药百日咳杆菌的高流行率,《共识》不再将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作为首选治疗。对于2个月以上的儿童,首选复方磺胺甲噁唑 (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剂量为24-36毫克每公斤体重每次,每日两次,疗程14天,单日最大剂量不超过1.92g。使用此药物期间需要监测肾功能损伤,保持充分的水分摄入,并定期进行尿常规检查。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药物容易引起皮疹,严重过敏反应时应立即停药。对于2个月以下的婴儿、重症患者或对磺胺类药物高度过敏的患者,推荐使用静脉注射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哌拉西林的剂量为40-50毫克每公斤体重每次,每8小时一次,疗程1-2周。头孢哌酮舒巴坦的剂量为50-60毫克每公斤体重每次,每12小时一次。这些药物不仅对百日咳杆菌有效,还能有效治疗细菌性合并感染。
4. 对于重症百日咳患者,《共识》建议在抗生素治疗基础上进行强化治疗。当出现持续呼吸暂停和呼吸衰竭时,需要及时进行机械通气治疗。对于高白细胞血症,特别是60天以下的婴儿,当白细胞计数超过25×10^9/L且淋巴细胞计数超过12×10^9/L,并发心力衰竭、肺动脉高压或器官衰竭时,推荐进行血浆置换治疗。当白细胞计数超过48×10^9/L,淋巴细胞计数超过15×10^9/L时,或者白细胞计数超过30×10^9/L且在24小时内增加超过50%,同时淋巴细胞计数也超过15×10^9/L时,都应考虑血浆置换治疗。
5. 对于肺动脉高压的管理,《共识》推荐使用靶向肺血管扩张治疗,包括吸入一氧化氮。对于具有多种预后不良风险因素的患者,应考虑尽早启动体外膜肺氧合支持。此外,还可以考虑静脉注射百日咳免疫球蛋白,剂量为15毫升每公斤体重每天,持续1-2天。
6. 《共识》还纳入了中医治疗方法,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理念。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治疗原则:初期咳嗽阶段以疏风宣肺为主,使用桑菊饮加减;阵发性咳嗽阶段以清肺化痰为主,使用桑白皮汤合冬花橘皮汤;恢复期以滋阴益气为主,使用人参五味子汤合麦冬竹叶汤。
1. 《共识》特别强调了对密切接触者的管理。对于高危人群的密切接触者,包括3个月或更小的婴儿、未接种4剂百日咳疫苗的托儿所儿童,以及负责照顾3个月以下婴儿的家庭成员或医护人员,应考虑预防性用药。这种预防策略能够有效减少疾病在易感人群中的传播。
2. 疫苗接种仍然是预防百日咳最重要的措施。自2025年1月1日起,全国范围内调整国家免疫规划百白破疫苗免疫程序。此次调整将前4剂百白破疫苗的免疫程序变更为2月龄、4月龄、6月龄和18月龄各接种1剂次,同时6周岁儿童接种1剂次百白破疫苗2。
3. 关于隔离措施的解除,《共识》提供了明确的标准。当患者完成敏感抗生素治疗至少5天且临床表现明显改善时,或者阵发性咳嗽持续超过21天时,或者鼻咽拭子培养和核酸检测均为阴性时,可以解除呼吸道隔离。这些标准既保证了公共卫生安全,又避免了过度隔离。
4. 在一般预防措施方面,《共识》强调了保持社交距离、正确的手卫生和佩戴口罩等基本防护措施的重要性。这些措施在百日咳流行期间能够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1. 诊断思维需更新:面对慢性咳嗽的儿童,尤其是学龄儿童和青少年,即使症状不典型,也应考虑百日咳可能,并主动询问其家庭中是否有婴幼儿。对于婴儿,任何不明原因的呼吸暂停、发绀或喂养困难,都应将百日咳纳入鉴别诊断。
2. 治疗策略需调整:必须摒弃“阿奇霉素是万能解药”的惯性思维。对于临床拟诊百日咳的患儿,特别是来自高发地区者,应优先根据年龄选择复方磺胺甲噁唑或β-内酰胺类抗生素,避免因耐药导致治疗延误和病情加重。
3. 重症识别是关键:早期识别高危和重症病例是降低病死率的核心。对于≤3月龄、白细胞/淋巴细胞显著升高的婴儿,要高度警惕,密切监护,并提前做好重症救治(如血浆置换、ECMO)的准备和转诊。
4. 预防大于治疗:临床医生不仅是治疗者,更是预防的推动者。应积极向患儿家属和社区宣传百日咳的危害,强调密切接触者预防性用药和疫苗加强接种的重要性,从源头上切断传播链。
1. Mi YM, Deng JK, Zhang T, Cao Q, Wang CQ, Ye S, Chen YH, He HQ, Wu BB, Liu Y, Zeng M, Li W, Wu F, Xu HM, Zhao SY, Liu G, Hua W, Xu D, Bai GN, Yang Y, Huang LS, Chen YP, Yao KH, Shao ZJ, Hua CZ. Expert consensus for pertussis in children: new concepts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World J Pediatr. 2024 Dec;20(12):1209-1222. DOI: 10.1007/s12519-024-00848-5.
2. 《关于国家免疫规划百白破疫苗和白破疫苗免疫程序调整相关工作的通知》政策解读_政策解读_中国政府网
MAT-CN-2514001-1.0-082025
本编号仅作为赛诺菲对本文章所涉及的赛诺菲相关药物所属治疗领域科学和临床数据来源真实性的确认,不作为赛诺菲对本文章全部内容准确性、时效性和完整性的确认和保证;本文章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为学术交流或了解医学资讯目的使用,不构成对任何药物或治疗方案的推荐和推广。本文章所含信息不应代替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的医疗建议。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