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发作性睡病,其实并不简单

2021-04-26作者:论坛报沐雨经验
其他神经疾病非原创

发作性睡病是中枢系统嗜睡性疾病,主要核心临床表现是难以控制的思睡,入睡或觉醒前幻觉,发作性猝倒,睡瘫。国外报道通常在10-20岁发病。但发作性睡病的诊断并不简单,因为有很多症状类似一些精神科疾病,有研究发现31%发作性睡病患者会被误诊。误诊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发作性睡病患者常共病一些精神疾病。


下面分享一下发作性睡病常见的共病。

抑郁


由于发作性睡病和抑郁有一些相同的临床症状,如嗜睡、睡眠障碍、疲劳,所以常被误诊。有研究发现,与正常人相比,发作性睡病患者常共病抑郁,发病率大约为36%。当然在不同的研究因为使用的量表和诊断标准不同,发病率并不一致。


发作性睡病和抑郁共病的生物学机制尚不明确。从心理学角度认为,发作性睡病患者过度嗜睡影响认知功能,进而影响社会和家庭功能,造成抑郁。从生物学角度,有一种理论认为1型发作性睡病患者存在下丘脑分泌素缺乏,下丘脑后外侧分泌下丘脑分泌素的神经元参与调节觉醒、动机、认知过程和与压力相关焦虑调节。所以发作性睡病可能存在情绪调节异常,进而引发抑郁。


当发作性睡病和抑郁共病时,应该如何治疗?是不是简单使用抗抑郁药就可以。来自法国的观察性研究发现与单独使用中枢神经兴奋剂相比,那些同时使用SNRI类抗抑郁药作为发作性猝倒治疗的患者,抑郁症状反而会加重。这一发现说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促进突触间隙去甲肾上腺素和5-HT水平增加的机制和SNRI类抗抑郁药不完全相同。这也为共病治疗带来了难题。

焦虑

有研究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发作性睡病焦虑的发病率较高,而且年龄越小焦虑发生风险越高。有些发作性睡病患者在诊断前已经出现强迫症、社交焦虑和广泛性焦虑症。对猝倒和不可控制嗜睡症状缺乏掌控力,可能是造成焦虑的主要心理原因。


发作性睡病患者常共病睡眠呼吸暂停、不宁腿综合征等睡眠疾病,这些睡眠疾病会造成睡眠质量下降,引发焦虑。还有一种理论认为,下丘脑分泌素(1型发作性睡病缺乏)和某些调节情绪神经递质(5-HT,NE)有一些相互联系,这些可能是发作性睡病和焦虑共病的病生理机制。

精神分裂症

发作性睡病和精神分裂症有一些相似的症状,比如幻觉、睡眠片段化、发作性精神紊乱。有些患者幻觉症状较为多样,可以同时有听幻觉,视幻觉,甚至还会有妄想症状。这些症状的出现会让很多发作性睡病患者误诊为精神分裂症。但值得注意的是,确实有一些发作性睡病会共病精神分裂症谱系疾病,发作性睡病可能出现在精神分裂症之前也可能在之后出现。


发作性睡病为什么会共病精神分裂症?这似乎是两种不同的疾病。一种理论认为发作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而患有自身免疫疾病的人精神分裂症发生风险增加。另一种理论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病理生理机制主要是中脑多巴胺投射到边缘系统功能障碍,而在前额叶皮层、伏隔核、腹侧被盖区的多巴胺受下丘脑分泌素调节。这些理论都是两种疾病共病的病生理基础。

ADHD

ADHD是注意力缺陷和多动障碍的缩写,俗称多动症。主要表现为注意力缺陷、多动症和冲动控制障碍。


有人会很费解,ADHD的多动表现似乎是发作性睡病临床表现的反面。两种疾病同时存在于一个人身上,似乎不好解释。


有研究发现有33%ADHD患者会出现嗜睡症状。而越疲劳、嗜睡程度越重可能预示着ADHD严重程度越重。


为什么一个共病患者会出现嗜睡和多动两种截然相反的症状。有研究发现未服药的ADHD患者背内测的下丘脑分泌素神经元(与觉醒有关)激活不足,后外侧下丘脑分泌素神经元(与奖励、进食刺激和其他寻求奖励行为有关)过度激活有关。


还有一种理论认为白天多动可能是嗜睡的一种补偿机制,也可能是中枢神经系统觉醒障碍的一系列表现。


所以有学者建议对发作性睡病患者应该注重ADHD症状筛查。

当然除了焦虑、抑郁、精神分裂症、ADHD以外,发作性睡病还会有其他共病,我们将在今后的文章中细述。


微信截图_20210416155530.png

来源:天坛医院神经精神医学与心理科(王春雪教授团队)
转载已获授权,其他账号转载请联系原账号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