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CKD-aP的疾病现状、发病机制、诊断评估、治疗方法 ——《慢性肾脏病相关瘙痒管理中国专家共识》深入解读

2025-09-25作者:壹声资讯
原创

作者: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姚曦 陈江华










慢性肾脏病相关瘙痒(CKD-aP)作为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高发病率、低认知度及治疗困难长期困扰临床实践。2025年版《慢性肾脏病相关瘙痒管理中国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的发布,为CKD-aP的规范化诊疗提供了重要参考。本文将从疾病现状、发病机制、诊断评估、治疗方法四个维度进行深度解读,助力临床医生更好地理解与应用。








图片
共识制定背景






CKD-aP曾被称为“尿毒症瘙痒”,是指继发于慢性肾脏病(CKD)且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的瘙痒症状。其患病率在不同人群中差异显著,透析预后与实践模式研究(DOPPS)5期的结果提示,血液透析(HD)患者中度及以上的CKD-aP患病率约为26%~48%。我国的荟萃分析显示,成年透析ESRD患者中CKD-aP总患病率约为55%。CKD-aP可导致CKD患者住院率和死亡风险升高,生活质量降低,睡眠障碍和抑郁等风险显著增加,医疗成本上升。然而,目前临床中仍存在对CKD-aP的知晓率低、医务人员对疾病认识不足以及治疗率低的问题。因此,制定标准化诊疗共识迫在眉睫。




图片
共识制定方法





《共识》依据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制定:检索PubMed、中国知网(CNKI)等国内外数据库,纳入指南、共识、专家意见、荟萃分析、系统综述、回顾分析、随机对照试验(RCT)及非RCT研究等,形成共识文献库。推荐级别分为“推荐(1级)”和“建议(2级)”,根据GRADE系统对证据质量进行分级,分为高(a)、中(b)、低(c)、极低(d)四个等级。




图片
CKD-aP发病机制





CKD-aP的病理生理机制复杂,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共识》认为CKD-aP是多因素相互作用所介导的结果,主要与以下因素相关。



01


毒性代谢产物蓄积







CKD患者常因肾功能下降、透析不充分等原因导致毒性代谢产物异常蓄积,诱发皮肤瘙痒。如血磷与血清钙结合形成磷酸钙、血清铝、尿囊素及酸性物质的蓄积都可能是ESRD患者皮肤瘙痒发病的危险因素。充分透析清除毒素后,部分患者皮肤瘙痒症状有所改善,这进一步提示了尿毒症毒素与皮肤瘙痒的潜在相关性。但目前单一毒素蓄积学说尚无法解释所有临床现象。



02


皮肤干燥与菌群改变







皮肤干燥症在HD患者中的发生率高达50%~85%,主要表现为皮肤干燥和鳞屑,以分泌腺萎缩和基底层增厚导致局部pH值升高和角质层水合作用减少为特征。CKD3~5期非透析患者中严重瘙痒者皮肤干燥症发生率更高,且皮肤瘙痒程度与皮肤干燥程度相关。皮肤菌群的改变如痤疮丙酸杆菌的减少也可能是导致透析患者出现CKD-aP的原因之一。



03


免疫失调与炎症反应







免疫系统失调和促炎介质的增加导致皮肤局部和全身的微炎症状态也是CKD-aP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CKD-aP患者白细胞介素(IL)-6、IL-2、IL-31等炎症因子水平显著升高。白细胞增多、低蛋白血症、高铁蛋白血症等免疫调节因素的指标异常,在CKD-aP患者中的发生率也明显升高,提示这些参与免疫炎症反应的因素可能都与瘙痒症状有关。



04


尿毒症神经病变







ESRD患者体内小分子毒素可引起周围神经系统变,主要包括周围神经节段性脱髓鞘和轴突变性,导致瘙痒神经通路中周围神经敏化,进而引起神经源性瘙痒。CKD-aP患者的皮肤中可引起瘙痒的神经介质如神经营养蛋白-4(NT-4)、脑钠尿肽(BNP)水平明显升高,且与瘙痒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05


内源性阿片类系统失衡







阿片受体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痒觉的调节因子,μ-阿片受体(MOR)过度激活与κ-阿片受体(KOR)过度抑制是导致瘙痒发生的关键机制,这为KOR激动剂或MOR拮抗剂等药物治疗CKD-aP提供了理论基础。



06


其他相关发病机制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组胺水平、类胰蛋白酶水平、周围神经病变、维生素D缺乏、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精神心理因素以及肝素、透析液和透析机消毒液等引起的过敏反应等因素都可能与CKD-aP的发生及其严重程度相关。




图片
CKD-aP的临床表现





CKD-aP的临床表现多样,严重程度不同。通常是全身对称性瘙痒,也可以是局部瘙痒,以背部受累为主,也可见于双臂、头部和腹部,手掌、脚底和头面部瘙痒比较少见。瘙痒常持续反复,几乎每天发作,持续时间从数分钟到持续瘙痒不等,且夜间症状加重、影响睡眠。环境因素如高温、干燥、寒冷、压力或淋浴均可加重瘙痒。CKD-aP患者通常无瘙痒相关的原发性皮损,但可见搔抓引起的继发性皮损,如表皮脱落、线状结痂、溃疡、脓疱病、丘疹等。




图片
CKD-aP的诊断与评估





《共识》建议对慢性肾脏病出现瘙痒症状的患者,必须详细询问患者的既往病史和瘙痒的一般特征(部位、持续时间、频率、强度和对生活质量的影响),评估患者用药史及实验室指标,排除原发性皮肤病等其他疾病所致的瘙痒,最终可明确诊断为CKD-aP,诊断路径见图1。


image.png

图1 CKD-aP的诊断路径示意图


CKD-aP的诊断标准需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CKD患者出现瘙痒,排除有明确证据证明瘙痒由其他疾病所致;②2周内至少有3天出现瘙痒,且每天出现数次,每次持续数分钟,影响患者生活;③瘙痒症状反复出现,持续至少6周。


《共识》推荐使用单维量表,如视觉模拟量表(VAS)、数字评分量表(NRS)评估瘙痒严重程度。使用多维量表,如5-D瘙痒量表、Skindex-10评分,来评估瘙痒临床特征及对生活质量影响。并将单维量表瘙痒严重程度评级分为:轻度(0~<3分)、中度(3~<7分)、重度(7~<9分)、极重度(≥9分)。




图片
CKD-aP的治疗策略





《共识》提出必须对患者的病史、诱因、瘙痒程度、合并用药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总体治疗原则是循序渐进的“四步阶梯治疗”(图2),根据患者情况制定个体化方案。


image.png

图2 慢性肾脏病相关瘙痒(CKD-aP)四步阶梯治疗法


一般治疗应贯穿全程



患者健康教育应贯穿瘙痒管理全程。临床医生应指导患者寻找可能诱发或加重瘙痒的病因,如高温、干燥、过度洗浴等诱因,并教育患者避免这些因素。《共识》强调通过持续教育帮助患者规避诱发因素:①环境控制,保持房间湿度适宜,避免高温、干燥及精神紧张;②皮肤护理,使用非碱性肥皂,洗浴时间控制在20分钟内,水温不宜过高,浴后及时涂抹保湿剂;③行为管理,剪短指甲减少搔抓损伤,穿柔软棉质衣物,避免尼龙或粗糙毛巾刺激。素食可能降低炎症指标(如超敏C反应蛋白、IL-2),可作为辅助干预手段。


管理CKD相关并发症,控制高磷血症、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并发症,必要时行甲状旁腺切除术,有助于改善瘙痒症状。提高透析充分性,优化透析方案如使用高通量透析器和生物相容性膜,血液灌流(HP)可辅助清除中大分子毒素,改善难治性瘙痒。



局部及系统药物治疗


局部治疗


保湿、润肤和保护皮肤屏障药物可作为一线治疗:研究显示,含有丙二醇(20%)、乳酸(1.5%~5%)或神经酰胺的外用皮肤保湿剂,可帮助角质层恢复正常的屏障功能,足量使用含水量高的润肤剂可辅助恢复CKD-aP患者的皮肤屏障,并保留角质层中的水分以缓解皮肤干燥症,进而减轻瘙痒症状。因此,《共识》推荐局部应用含尿素或甘油等成分保湿制剂作为一线治疗方案,尤其是轻度瘙痒患者。


局部麻醉药及辣椒素长期大面积使用须慎重:局部麻醉药如1%或2.5%普鲁卡因乳膏以及2.5%利多卡因和丙胺卡因混合乳膏等,通过阻断来自皮肤的神经冲动传导,导致感觉减退和麻木,达到缓解瘙痒的目的,可1~2周短期使用,长期使用的安全性尚缺乏证据。局部应用辣椒素可激活感觉C神经纤维,缓解CKD-aP患者的局部瘙痒症状,不良反应多表现为轻度灼烧感和红斑,但应考虑大面积使用的安全性问题。


局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CNIs)不建议作为一线方案:有研究报道,局部使用他克莫司软膏可缓解CKD-aP患者的瘙痒症状,但近年来的随机对照研究并未证实局部外用CNIs如他克莫司和吡美莫司乳膏对改善CKD-aP症状具有明确疗效,故《共识》不建议其作为CKD-aP一线治疗方案。


其他保护皮肤屏障的外用药物仍需更多研究证实:2.5%L-精氨酸软膏、维生素D外用制剂、6%加巴喷丁外用制剂,均有研究显示可显著改善CKD-aP的瘙痒程度。此外,包含杏仁、奇亚籽、丁香、初榨橄榄油、椰子油在内的天然油脂外用制剂在治疗CKD-aP患者的干燥和瘙痒症状上显示出潜在效果,且具有可大面积体表使用、无全身不良反应、使用方便等优点,但仍须通过进一步设计严格的大样本研究来证实其效果。


系统治疗


抗过敏药不推荐CKD-aP患者常规使用:主要分为两大类:组胺受体拮抗剂,包括苯海拉明、羟嗪、氯雷他定西替利嗪;以及肥大细胞稳定剂,如色甘酸钠酮替芬。研究显示,组胺受体拮抗剂和肥大细胞稳定剂在HD相关瘙痒方面的治疗效果有限,且抗组胺药物的副作用,如头晕、镇静和尿潴留,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共识》认为抗组胺药效果有限,不推荐CKD-aP患者常规使用。


抗癫痫类药物可用于中重度或难治性CKD-aP:抗癫痫类药物可作用于电压依赖性钙离子通道,改变瘙痒神经冲动的产生。多项临床试验显示,口服加巴喷丁有助于缓解CKD-aP的症状。加巴喷丁主要通过肾脏清除,在HD患者中半衰期明显延长,因此在HD患者中使用加巴喷丁须降低剂量、延长用药间隔,推荐剂量为透析后200~300mg。加巴喷丁常见的副作用包括困倦、头晕、恶心,也有学者建议在抗组胺药和(或)局部润肤剂无效的情况下,在透析后以尽可能低的起始口服剂量(如100mg)开始使用加巴喷丁。对于加巴喷丁不耐受的患者,可使用普瑞巴林。《共识》推荐加巴喷丁普瑞巴林等抗癫痫药用于中重度或难治性CKD-aP患者。


阿片类受体激动剂/拮抗剂为治疗CKD-aP重要手段:1984年,首次有报道指出静脉注射MOR拮抗剂纳洛酮对治疗CKD-aP有效。然而,随后的纳洛酮治疗CKD-aP的临床研究发现了不一致的结果,显示其对CKD-aP患者的瘙痒症状无明显改善作用,还可能带来一些常见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和睡眠障碍,因此纳洛酮对CKD-aP的疗效尚存争议。纳布啡作为MOR拮抗剂及KOR激动剂,可显著缓解HD患者中至重度瘙痒症状,但使用期间需注意观察恶心、呕吐、腹泻、头晕、头痛、疲乏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纳呋拉啡作为高选择性G蛋白偏向性KOR激动剂,可显著改善CKD-aP,且安全性较好。在中国的临床桥接试验中显示,盐酸纳呋拉啡5μg/d或2.5μg/d,连续用药14d,可改善HD患者难治性瘙痒症状,与日本验证性Ⅲ期临床试验结果一致。目前盐酸纳呋拉啡口崩片是首个且唯一获得我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用于HD患者难治性瘙痒症的选择性KOR激动剂。《共识》推荐KOR激动剂可以作为治疗CKD-aP的有效系统用药。


其他系统治疗药物仍需更多临床研究验证:一些小样本量的临床研究、观察性研究或病例报道提示,口服活性炭、舍曲林、孟鲁司特、沙利度胺、克里美净(AST-120)、硫代硫酸钠、奈莫利珠单抗及度普利尤单抗等对CKD-aP症状缓解或可有效,但仍须设计和开展更严格的大规模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疗效及安全性。




其他治疗手段仍需要更严格临床研究证明




紫外线光疗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皮肤病,有研究证明窄谱紫外线可有效治疗透析患者的慢性瘙痒症状。中医治疗措施包括中草药、针灸、穴位按摩及耳穴贴豆等在缓解CKD-aP方面有一定疗效。《共识》指出紫外线光疗、中草药、针灸和穴位按摩可用于辅助治疗CKD-aP,但目前仍需要更严格的临床研究结果进一步证明。



肾移植是有效的终极手段之一




肾移植是缓解严重难治性CKD-aP患者症状的最有效的终极手段之一,可很大程度上减轻或治愈CKD-aP患者的慢性瘙痒症状,可用于治疗严重或难治性CKD-aP。有研究显示,73.7%的受试者在接受肾移植后瘙痒症状得到完全缓解。移植时机宜在瘙痒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且其他治疗无效时考虑,但需要注意少数患者移植后可能新发瘙痒,须鉴别原因。






总结


2025年版《慢性肾脏病相关瘙痒管理中国专家共识》为临床提供了全面、循证的CKD-aP诊疗框架,从机制到治疗实现了系统化梳理,首次系统明确了CKD-aP的诊断流程、评估工具及治疗原则。《共识》提出的“四步阶梯治疗”,可指导医生从基础措施到进阶治疗逐步推进,提高治疗疗效及安全性。未来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开展,CKD-aP的诊疗将更加精准高效,为患者带来更高质量的生活。




END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