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聚焦WCD 2023“中国之声”,听专家谈GPP的疾病管理

2023-07-11作者:liuy资讯

从疾病机制出发,创新生物制剂为我国GPP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2023年7月3日-8日,世界皮肤病大会(WCD)于新加坡成功召开,WCD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具有学术影响力的国际皮肤病学会议,因此也成为皮肤科专家重点关注的学术盛会。


在本次WCD会议中,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GPP)作为近年来皮肤学科中发展迅速的疾病领域,有多个重要研究成果亮相。其中,由我国上海市皮肤病医院丁杨峰教授、郑建峰教授团队报告的GPP患者发作频率相关研究结果引起广泛关注,为此本期特邀两位教授对这一研究的背景、结果及意义进行详细解读,并深入探讨GPP的临床管理策略。

video

访谈视频

具有死亡风险的皮肤疾病,GPP患者疾病负担较为沉重

GPP是一种罕见且异质性强的皮肤疾病。丁杨峰教授介绍,“GPP在各国的患病率具有一定差异,根据2012-2016年我国城镇居民基本医保数据库资料,我国GPP粗患病率为1.403/10万人·年,对应全国约有2万名GPP患者[1]。”作为一种可累及全身的疾病,GPP不仅仅具有皮肤表现,丁杨峰教授指出,“GPP患者还可存在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合并症,且患者具有一定的死亡风险,研究报告显示GPP患者的死亡率在2%-7%之间[2]。”


郑建峰教授补充道,“在我国,公众对GPP的认知严重不足,不仅耽误许多患者的早期诊疗,也导致诸多患者及其家庭在疾病的阴影下负重前行,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和经济压力。治疗方面,目前GPP治疗方案极为有限,患者对快速、强效且持久的治疗方案有着迫切需求。”


GPP的病程常呈现反复发作或持续发作,但发作频率在不同患者中表现不一致。丁杨峰教授表示,“此前研究数据发现,GPP患者平均每年发作不足1次。但患者个体之间异质性较高,有的患者可能数年都不发作,但也有很多患者发作频繁,即1年内可多次发作,为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但既往少有文献报道我国GPP患者包括发作频率在内的临床病程特点,为此,丁杨峰教授、郑建峰教授带领团队开展了一项回顾性研究,旨在通过充分认识中国GPP患者的整体临床病程,以了解评估患者预后。


病情严重程度与传统药物疗效有迹可循,GPP亟需新型治疗手段

GPP共有5个临床类型,包括急性GPP、妊娠期GPP、婴幼儿脓疱型银屑病、环状脓疱型银屑病及GPP的局限型,其中急性GPP又称为von Zumbusch型GPP,成人发病前多伴有寻常型银屑病病史[3]


据郑建峰教授介绍,这项回顾性研究共收集分析了自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上海市皮肤病医院收治的110例急性GPP患者数据,根据患者既往有无斑块状银屑病和体温分析临床特征和病程。研究结果显示,在110例患者中,94例(86.4%)患者既往存在寻常型银屑病(PsV)病史。在伴PsV的GPP患者中,71.6%患者出现1次脓疱发作。伴或不伴PsV的GPP患者中,几乎所有年龄组均发生脓疱发作,患者既往脓疱病史平均频率为0.9次/年。

图1.png

图1 伴或不伴PsV的GPP患者的脓疱发作情况

丁杨峰教授表示,“通过本次研究结果,可以看到相较于不伴PsV的患者,伴PsV的患者总体上发生脓疱的频率更高,提示在临床实践中应对伴PsV的GPP患者进行积极预防,以减少疾病发作,改善生活质量。”


von Zumbusch型GPP急性期患者体温可达40℃,与皮损进展密切相关,并且患者个体化差异较大,可有不同程度的食欲不振、恶心、寒战、发热、关节疼痛或肌痛、肝脾肿大、白细胞增多、C反应蛋白升高等全身中毒症状[3]。因此,除了发作频率外,本项研究还观察了患者的并发症/合并症、发热及治疗情况。


在本次研究中,患者于住院期间血清学检查可出现红细胞沉降率(ESR)增高、低蛋白血症、低钙血症、白细胞增多、肝功能异常、高脂血症、超敏C反应蛋白增高等典型异常。郑建峰教授认为,“临床中应对GPP患者的并发症/合并症进行积极处理,选择治疗药物时也应充分考虑GPP和并发症/合并症治疗药物间的潜在药物相互作用风险,为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策略,从而实现临床获益的最大化。”

图2.png

图2 GPP患者血清学检测异常情况

丁杨峰教授指出,“与出现发热的近半数患者相比,无发热患者脓疱清除的平均时间较短,此外发热患者出现低蛋白血症、低钙血症、白细胞增多、肝功能异常的比例高于无发热患者。在治疗方面,无发热患者中,阿维A组的皮损清除率最高(86.7%),提示发热可能影响阿维A的疗效。


此外,对于GPP患者的治疗,在使用系统性阿维A治疗的98例患者中,19例患者因治疗失败转换其他治疗,1例患者因胃不适临时出院,8例患者出院当日仍有少量脓疱或结痂;住院治疗后高脂血症患者比例高于治疗前(47.3% vs 22.8%,P<0.05)。在接受MTX治疗的7例患者中,2例患者出院时仍有少许脓疱,且治疗后肝功能异常的患者比例高于治疗前(57.1% vs 28.6%)。


由此可见,目前常用的GPP治疗药物仍存在疗效不佳、耐受性较差、合并明显副作用等缺点,因此丁杨峰教授表示,“目前GPP患者仍存在诸多未被满足的治疗需求,需要更多新型治疗方案。”


创新生物制剂的出现,改写GPP治疗格局

近年来,生物制剂在GPP的治疗中逐渐大放异彩。我国于2022年发布的《脓疱型银屑病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就提到,对于需要快速改善病情的急性期GPP患者,可选用起效更快的生物制剂作为起始治疗药物[3]。IL-36是GPP发病中的关键细胞因子,通过与特定IL-36R结合,激活促炎性核因子κB(NF-κB)和MAPK等细胞内调节因子,进而激活T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以及角质细胞和上皮细胞,引起GPP皮肤炎症。佩索利单抗作为一种IL-36受体抑制剂,已在GPP患者国际多中心Ⅰ期和Ⅱ期临床研究(包括中国患者)中显示出卓越的疗效和安全性。


郑建峰教授向我们介绍,“佩索利单抗的临床研究结果表明,无论GPP患者是否存在IL-36RN突变,经佩索利单抗治疗后在第4周时均达到皮损清除或几乎清除(GPPGA评分为0或1);Effisayil-1研究结果显示,佩索利单抗组达到主要终点(第1周GPPGA脓疱评分为0)的患者比例为54%,达到次要终点(第1周GPPGA评分为0或1)的患者比例为43%,均显著高于安慰剂组。而此次WCD大会中公布结果的Effisayil-2研究,则进一步评估了佩索利单抗在GPP长期管理中预防GPP发作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显示佩索利单抗可以预防青少年和成人GPP发作长达48周。”


对此,丁杨峰教授表示,“GPP是一种复发性或持续发作的皮肤疾病,IL-36R抑制剂佩索利单抗的获批上市填补了该疾病领域长期以来巨大的未被满足的治疗需求,可以快速、有效、持久地清除GPP发作出现的脓疱和皮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专家简介
丁.png

丁俊峰 教授

  • 上海市皮肤病医院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 上海市皮肤病医院皮肤内科科主任

  • 银屑病及特应性皮炎诊疗中心主任

  • 同济大学银屑病研究所副所长

  •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分会银屑病学组委员

  •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分会银屑病学组委员

  • 上海市临床研究伦理委员会委员

  • 上海市医学会皮肤病分会银屑病学组委员

  • 上海市中西医皮肤性病专委会委员

  • 上海市中医药学会皮肤分会委员

  • 中国麻风皮肤病性病学会委员

  • 上海市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专家

  • 中华2008年新加坡国立皮肤病医院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银屑病及特应性皮炎的临床与免疫治疗研究,主持及参与国自然基金、市科委及卫计委课题项目近10项。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30余篇。参编专著3部,作为PI负责多项国际及国内多中心临床药物试验


专家简介
郑.jpg

郑建锋 教授

  • 主治医师,医学硕士

  • 同济大学医学院银屑病研究所成员

  • 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7篇

  • 参与上海市科学自然基金、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青年课题等多项课题

  • 参与多项与银屑病或特应性皮炎相关的药物临床试验


参考文献:


[1] Feng J N, Guo J Z, Zhang Q, et al. Higher Prevalence of Generalized Pustular Psoriasis in Asia?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Using Claim Data in China and a Systematic Review[J]. Dermatology, 2023,239(2):195-205.

[2] Lu J, Shi Y. A review of disease burden and clinical management for generalized pustular  psoriasis in China[J]. Expert Rev Clin Immunol, 2022,18(10):1023-1032.

[3] 《脓疱型银屑病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编写委员会专家组. 脓疱型银屑病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J].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22, 55(3):9.


文章转自:医学界皮肤频道


审批编号:SC-CN-12971

有效期至:2024年6月13日

仅供相关医药专业人士进行医学科学交流


PART
更多精彩

↓↓↓


5-1.png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