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2023年7月15日,2023罗氏肿瘤高峰论坛在上海拉开帷幕,来自海内外众多瘤种的百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东方巴黎”,围绕肿瘤前沿研究进展、精准诊疗理念、数字化医疗赋能、创新研究转化与药物研发等话题,展开兼具理论指导意义与临床实践价值的多维度交流。本报特整理个体化医疗分会场相关内容,向业内传递盛会的精华集萃。
个体化医疗分会场,众与会专家围绕AI时代下的疾病管理策略和医疗数据模型以及数字化工具落地过程中的机遇与挑战展开了跨领域多方会谈,并聚焦临床诊疗理念、法律合规监管、数字模型发展、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等角度,立足当下,展望未来。
大会现场
大会主席上海市医师协会副会长黄钢教授在致辞中提到:我们身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科技的进步正在深度改变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数字医疗就是这个变革的重要方向和驱动力。从电子病历的普及到大数据的挖掘利用,从远程医疗到实时的穿戴设备监控,我们正在见证一个全新的、科技驱动的医疗时代的到来。数字医疗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诊疗方法和健康管理工具,甚至打造了全新的孪生的诊疗数字世界。它提高了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优化流程、减少误差,提高了医疗服务的安全性,是实现医疗公平的重要方式。数字医疗正在为全球医疗水平的可靠性、公平性与稳定性添砖加瓦,为更多患者送去健康福音。
罗氏制药中国医学与个体化医疗部李滨副总裁表示,仅依靠肿瘤治疗药物无法帮助患者实现最佳结局,个体化医疗旨在借助数字疗法的创新迭代为患者提供覆盖全程的量身照护,未来希望能借助上海这座在经济、科技、教育、医疗方面都走在前列的国际都市之力,和领域内同道们密切携手,共创、共建、共享个体化与数字化医疗的美好未来。
黄钢教授、李滨副总裁作开场致辞
近年来,人工智能在智慧医疗领域的各个环节都展示出了无与伦比的发展前景,但临床有效性、商业联合途径方面的多重挑战也接踵而至。
围绕AI时代下的肺癌诊疗蓝图,罗氏制药公司Milan Obradovic博士在分析诊疗短板的基础上,提出了“端到端”的全套肺癌解决方案。Milan博士指出,全球肺癌诊疗目前都存在筛查不充分、辅助科室资源缺乏、分子诊断可及性及普及性差等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用“整体化的观念”看待肺癌——看待从筛查到早诊、从治疗到监测的疾病全程,在于通过高质量平台把上述难点的解决方案整合起来,让AI预测算法、AI辅助的影像学系统、远程病理学和分子测序等关键技术相互衔接,形成系统化、体系化的完整路径。
罗氏制药公司Milan Obradovic博士
若理念与思路是数字医疗发展历程中的引路明灯,那么法律监管无疑就是“测绘之尺”。中伦律师事务所斯响俊律师从法律监管框架出发,分析了数字医疗在商业化与产业化过程中所面临的“算力、算法”层面上的合规监管以及“数据与应用”层面上的法律挑战,并就企业和医疗机构之间的联合开发场景做了相关实务分析。 斯律师指出,对于具有舆论属性或社会动员能力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例如基于公众账号的智能问诊等),企业可能面临算法备案和安全评估的合规义务。此外,企业在跨境业务中的某些特殊的算法还可能涉及进出口管制,需要引起企业的重视。由于医疗数据的敏感性,相关数据的采集、使用和出境也比一般的个人信息受到更严格的监管。不过,围绕数字医疗的多层次的监管,其根本目的还是在于打造合理且规范化的研发和商业化环境,助力我国数字医疗更快、更好地向前发展。
中伦律师事务所斯响俊先生
广东省人民医院信息处梁会营处长在总结中言简意赅地表达了对数字医疗的看法:数据越多越好、AI越智能越好,但必须遵守的前提就是应用上的合规性。尽管技术和算法的发展提高了医疗系统的工作效率,但随着数字化工具的商业化推进,数据的隐私性、算法的知识产权、成果的专利布局等,也逐渐成为了行业关注的焦点。
大数据时代,利用先进算法和数据分析提供精准治疗方案是个体化医疗的基础,但创新思路与创新策略更是数字医疗和个体化医疗的精神“引路人”。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陈彪教授在会中分享了数字医疗的应用理念和技术赋能的具体案例。陈教授表示,数字医疗正在慢性病领域开创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以帕金森病(PD)的全程管理为例,无论是苹果手表对PD运动症状的监测,还是健康档案及临床信息的联通,亦或是“冻结步态干预智能鞋”给远程医疗带来的助益,数字医疗正通过信息系统、算法模型系统、行动或管理系统赋能三大技术体系,打造新型的个体化、精准化慢病管理生态。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陈彪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孙惠川教授、徐彬博士分享了在罗氏创新算法加速营(AACAMP)中的感想与收获。“AACAMP的成立初衷是为了解决临床算法建模中的技术难题,从而推动孵化项目落地以提供更精准的个体化医疗服务”,徐彬博士介绍道。本次孵化项目借助肝脏磁共振影像和机器学习技术建立了能对接受特定治疗方案患者获益进行预测的模型,联通交叉AI领域专家发挥了1+1>2的作用。孙惠川教授表示,本次算法成果期待能较好地满足更多潜在患者的临床需求,尽管离正式投入使用还有一定距离,但在罗氏个体化医疗团队的指导下,我们正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希望最终能够为助力肝癌患者生存率提高提供有效工具。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孙惠川教授、徐彬博士
新工具的诞生无疑会助力医疗水平发展,但如何从专利布局的角度选择合适的研究方向,却是决定新工具能否成功落地的关键。清华大学技术转移研究院技术转移高级主管张鑫蕊女士在分析医疗健康领域专利布局现状和制度设立初衷的基础上,剖析了高价值专利的三大内涵——技术价值、市场价值和法律价值,并分享了专利审查标准、加快审查途径、专利申请流程及海外布局策略。张女士指出,高水平的发明创造是高价值专利的基石,经过检验的市场价值是衡量质量的重要标准,最终要依靠强有力的专利保护和稳定的权利要求,助力创新型产品行稳致远。
清华大学技术转移研究院张鑫蕊女士
数字化工具的落地与应用过程中会面临诸多挑战,上海市科技成果评价研究院执行院长张福奇先生在会中表示,但“以患者为中心”、“以临床价值为导向”、“以创新驱动发展”始终是不变的准则。
在国际技术转移协作网络(ITTN)秘书长、副理事长张璋先生的主持下,张福奇执行院长、全球健康产业创新中心王竟菁执行主任、上海市胸科医院肿瘤外科周谦君教授、梁会营处长、四川西部医药技术转移中心雷娟主任围绕“中国数字医疗的机遇与挑战”,从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产业技术研究、信息化管理、临床需求等视角展开了跨领域的强强对谈。
国际技术转移协作网络(ITTN)秘书长、副理事长张璋先生
张福奇院长:上海市科技成果评价研究院聚焦“产、学、研、用、评、转、投”,近年来主要在成果评价与转化促进方面开展工作。2021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19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我们的成果评价机制被定义为“指挥棒”。也希望后续能以此为依托,更积极地服务于智慧医疗的成果评价与转化。
王竟菁主任:全球健康产业创新中心建立的初衷就是为了进行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科技创新。我们正在进行的工作一方面包括针对科技成果的“去存量、创造增量”,即在评价既往科技成果的同时发现创新人才、普及创新方法,协助产生高价值成果、培育新的项目。另一方面就是“促进转化”,即打通产业链条以支撑企业的创新发展。
周谦君教授:临床诊疗中的部分具体问题无法通过当下诊疗手段解决,所以我们会希望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能开辟新的道路。现如今数字化手段引入影像学和具体诊疗,一方面能让需要治疗的患者得到最优化治疗,另一方面也能让不需治疗的患者避免过度医疗。
梁会营处长:数字医疗领域“未来已来”,一方面,国家数据管控和“数据二十条”等政策的出台呈现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另一方面,服务患者的模式转化及业务场景也已到来。此外,医院正在数字信息化的道路上大步向前。未来大有可为,也必有可为。
雷娟主任:技术成果转化是一条艰难的道路,但我们聚焦的是未来,做艰难但正确的事情。数字疗法和数字医疗的创新和数据层面上的基础设施建设,都需要概念验证平台支持,相信在转化领域的经验互通与成果借鉴之下,技术成果转化未来可期。
“中国数字医疗的机遇与挑战”话题讨论
本次大会为多领域专家学者的思维碰撞搭建了强有力的桥梁,张璋副理事长在大会最后总结道,会中既有明确的行业目标、研发的法律边界和AI的医疗实践,也涉及数字化平台的管理理念和算法的创新发展,更涵盖知识产权及专利布局和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交流。未来,相信数据和数字化医疗会为医疗成果转化插上强壮的翅膀,助力其更好更快发展,为全球患者带来更多福音。
Milan Obradovic, Dr.Rer. Nat.
Senior Scientific Director
Integrated Healthcare Solutions,Roche
“在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的推动下,中国正处于数字化医疗转型的变革之中”,Milan Obradovic博士在会后专访中直言。数字医疗和个体化医疗的发展,让“我们不应该治疗疾病,而应该治疗人”这一可追溯至3000余年前的古老箴言走向现实。
借助个体化筛查系统,我们得以在比治疗更早的阶段进入疾病管理,识别出高风险患者并利用分子测序、数字影像学等技术手段进行更快且更有效的早期诊断,随后在全面个体化评估的基础上,选择最恰当的靶向或免疫治疗方法并予以规范化的随访监测。
但建立此种庞大的个体化医疗体系并将之规模化绝非易事。Milan博士呼吁生物制药公司、科技公司、政策制定部门和支付部门等所有利益相关方密切携手,通过产、学、研联合和策略的交流共享,共同构筑肺癌个体化诊疗的更优化未来。
Milan博士直言,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不仅是创新的推动者,也是扩大解决方案规模的推动者,未来,中国必将成为所有创新的加速器,推动医疗水平持续向前发展。
张璋 先生
北京国际技术交易联盟(NICTC)副理事长(执行理事长)
中国科技评估与成果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
国际技术转移协作网络(ITTN)秘书长
北京五洲融合创新产业战略研究院理事长
技术经理人职业能力建设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协会国际技术转移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张璋先生受邀围绕医疗科技成果转化、概念验证中心等热点话题分享经验与见解。
谈到“为数字化医疗建立国家标准和团体标准”时,张璋先生认为,数据处理的标准化有其必要性,但更重要的是工作流程和工作边界的划分,即明确我们要用数据做什么,通过哪些渠道去做。现如今,促进科学研究发展是国家层面的战略目标,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也写在了“十四五”规划之中,未来创新的主体必然转向需求侧,需要企业来整合高校资源、专家资源和科学技术设施资源,提出计划方向并借助医疗机构、第三方平台和政府层面的多方力量,解决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中的“死亡之谷”难题。
对于业内近来的讨论热点“概念验证中心”,张璋先生表示,概念验证中心最核心的点是市场研究,需要以市场为导向遴选有潜力的“种子”并借助“项目辅导”进行管理优化。而医疗领域的概念验证实际上是指临床需求验证、医药经济学验证、注册法规验证等“软性”内容,更需要企业与临床医生共同参与进来,理清思路、把握方向。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