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可涉及消化、心血管、神经等多系统!深入解读心身疾病

2025-08-19作者:论坛报马山资讯
原创



心身疾病发生发展的核心是心理社会因素与生理机制间的双向交互作用,种类涉及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多个系统。在消化系统中,心身疾病包括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等,治疗方案包括融合药物治疗、心理干预及生活方式调整的综合治疗策略。中国医学论坛报消化编委会青年编委、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科丁慧主治医师用一篇文章深入剖析了心身疾病,呈现了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特别是多学科交叉、分子机制深度探索以及创新临床干预。


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刘润筱  丁慧


stock-image-381203640-XL.jpg


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orders)是指发病原因、发展过程和症状表现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并伴有明确的身体器质性病理改变或已知病理生理学变化的一类疾病。2020年,Engert等在《美国医学会杂志·精神病学》发表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型”中指出,心身疾病的核心特征在于心理因素(如压力、焦虑、抑郁)与生理机制(如免疫激活、肠道屏障功能障碍)的双向交互作用,这种交互不仅影响疾病的发病,还深刻影响疾病的进展和治疗效果。


心身疾病的种类极为丰富,涉及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多个系统典型疾病有功能性消化不良(FD)、肠易激综合征(IBS)、纤维肌痛(FM)、偏头痛、冠心病等。在医学科学家的不断努力下,这些疾病与心理因素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正不断被揭示,病因机理也日渐清晰地呈现出来。



一、心身疾病发病的分子机制 



各项研究表明,心理社会因素会通过交互影响神经内分泌轴、免疫系统、肠道微生物群、神经可塑性与疼痛感知,造成心身疾病的发病、进展和治疗效果。


9c5db298-e473-4b79-8182-c144fe9a6cb91651394357389.jpg


01
神经内分泌轴的激活

心理压力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和交感神经系统激活,释放糖皮质激素和儿茶酚胺,导致炎症因子(如IL-1、IL-6、TNF-α)的过度分泌。例如,在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中,HPA轴的持续激活与肠道免疫细胞的异常活化密切相关。


HPA轴激活还会导致胰岛素抵抗和血糖波动,影响2型糖尿病的发病。

02
免疫系统的异常激活

心理压力激活HPA轴和交感神经系统后,会促进肠道免疫细胞(如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释放炎症因子(如IL-1、IL-6),破坏肠道屏障功能。例如,焦虑和抑郁使得FD患者的十二指肠肥大细胞活化和脱颗粒,进而导致黏膜损伤。


除消化道症状外,研究显示,压力会通过激活HPA轴和交感神经系统,促进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释放,诱发偏头痛;HPA轴激活促进炎症反应如C反应蛋白升高,还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增大冠心病的风险。

03
肠道微生物群的紊乱

心理压力改变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和代谢产物,会干扰细胞分化最终导致黏膜损伤,例如鼠乳杆菌(Lactobacillus murinus)产生的吲哚-3-乙酸(IAA)干扰肠干细胞分化,导致黏膜损伤。这一机制在IBS和FD中尤为显著。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和代谢产物还可以通过影响葡萄糖代谢,增加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04
神经可塑性与疼痛感知

慢性压力通过神经可塑性改变[如瞬时感受器电位香草酸受体4(TRPV4)受体敏化]增强内脏痛觉感知。例如,偏头痛患者的慢性压力导致大脑皮层对疼痛信号的处理异常。FM患者的杏仁核和前扣带回异常活动与慢性疼痛密切相关。


二、心身疾病的研究进展


Originoo_87032_873473_l.jpg


01
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突破

近年来,心身疾病的研究逐渐从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型转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型。这意味着除了药物干预,心理治疗也正被逐步引入临床治疗策略中,为心身疾病患者提供全面而系统的医疗支持。例如,IBS的治疗策略已从单纯药物干预扩展到生活方式调整[如低可发酵、低聚糖、双糖、单糖和多元醇(FODMAP)饮食]和心理干预(如认知行为疗法)。

02
分子机制的深入探索

通过单细胞核糖核酸(RNA)测序(scRNA-seq)技术,研究发现心理压力通过肠道微生物群代谢产物(如IAA)干扰肠干细胞的线粒体生物能学,导致黏膜修复障碍。这一发现为心身疾病的靶向治疗提供了新方向,未来或有更多靶向药物用于肠道修复和微生物生态重建。

03
临床干预的创新

呼吸调节训练(如循环叹息)通过增强副交感神经活动改善情绪和自主神经功能。此外,针对肠道微生物群的干预(如益生菌、代谢调节)正在成为心身疾病治疗的新焦点。


三、心身疾病的治疗方法(以消化系统常见心身疾病为例)



根据最新的治疗指南,心身疾病的治疗正逐步从单一的生物医学干预转向综合性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这意味着除了药物治疗,心理干预和生活方式调整也变得至关重要


Originoo_42964_24521981_l.jpg


01
肠易激综合征(IBS)的治疗

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方案分为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两部分。在非药物治疗方面,医生通常会通过信息咨询和心理安抚来帮助患者,同时提供饮食指导、建议规律运动、服用益生菌、进行催眠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等。其中,低FODMAP饮食是控制IBS症状的有效方法。FODMAP是“可发酵的寡糖、双糖、单糖和多元醇”的英文首字母缩写,这些短链碳水化合物在小肠中吸收不良,容易在肠道内发酵产气,从而导致腹胀、腹痛和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药物治疗则根据患者的主要症状进行,例如使用泻药、止泻药、解痉药,以及抗抑郁药和抗焦虑药等。此外,一些研究表明,抗组胺药物和肥大细胞稳定剂能有效缓解因内脏过敏引起的疼痛。

02
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治疗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同样涵盖多个方面。在非药物治疗方面,医生建议患者少食多餐,并避免摄入可能引发症状的食物,如高脂肪、辛辣食物、碳酸饮料、咖啡因和酒精等。同时,认知行为疗法、压力管理和放慢进食速度也有助于缓解症状。


药物治疗方面,常用的药物包括非处方气体缓解剂、H2受体阻滞剂和质子泵抑制剂(PPI)。医生还可能开具低剂量的三环类抗抑郁药或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以阻断控制肠道疼痛的神经活动。此外,促动力药可以帮助胃部更快地排空食物。如果检测出幽门螺杆菌感染,则需要使用抗生素和抑酸药物进行联合治疗。





结语


Originoo_143251_283949606_l.jpg

心身疾病的研究正站在一个关键的转折点。未来的研究不应局限于单一机制的探索,而应致力于构建一个整合“基因-微生物-神经-心理-社会”多层级因素的动态网络模型。通过跨学科合作、技术创新与全球协作,我们有望最终破解心身交互的“黑箱”,为患者提供真正以患者为中心、预防与治疗并重的综合性健康解决方案。这不仅是医学的挑战,更是对“人”的深刻理解与尊重。


中医典籍《黄帝内经》有云,“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中医与西医对于各个器官的理解虽有差异,但对心理与身体之间的深刻联系却是有所共感。正如西方名言所言,“健康的精神存在于健康的身体中(A healthy mind is in a healthy body)”,身心的和谐统一,是抵御疾病的第一道防线。而“千保健,万保健,心态平衡是关键”更是将心理调适置于养生的核心地位——内心的安宁与豁达,才能避免心身疾病的困扰,让身体的机能如春日溪流般顺畅流淌。


参考文献

image.png


作者简介

丁慧  主治医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科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博士

  •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博士后

  • 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访问学者

  • 擅长消化内镜操作及内镜下治疗 

  • 曾获上海市卫生计生行业青年五四奖章

  • 目前担任上海市医学会食管和胃静脉曲张治疗专科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癌症预防与筛查专委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人工智能协作组、儿科协作组成员,上海医学会消化内镜专科委员会小儿内镜学组成员,上海市卫健委医苑新星讲师团成员

  • 作为负责人承担及参与国家级及局级课题多项,发表多篇SCI及中文核心期刊论文


刘润筱 2024级本科生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五年制2024级本科生
  • 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学生健康科普摇篮计划小组负责人

  • 参与运营肠胃科普公众号“消化慧客厅”

  • 创作科普推文20余篇,总浏览量超1.5万

  • 主持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025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院重点项目1项

  • 曾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笔生花”校园文创大赛二等奖、“灵感诊室”校园文创大赛三等奖




编辑:马释然

审核:李妍


END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