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在肺癌治疗领域,靶向药物的创新与应用始终是临床研究的焦点。本期MDT样板间—肺癌全病程管理talk show项目邀请到了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四位教授围绕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治疗过程中的治疗决策及综合管理展开深入探讨。
盛旺教授指出,洛拉替尼作为第三代ALK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在ALK阳性晚期NSCLC一线治疗中展现出突破性疗效。CROWN研究数据显示,洛拉替尼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超过60个月,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较对照组降低81%,5年PFS率达60%,显著优于传统治疗方案。尤为突出的是其对脑转移的控制能力:洛拉替尼可强效穿透血脑屏障,实现颅内病灶消除或长期稳定,同时对无脑转移患者具有预防作用,显著降低中枢神经系统进展风险。
在安全性方面,盛旺教授强调,洛拉替尼常见不良反应包括高脂血症、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及水肿,但多为1-2级,通过剂量调整或对症治疗可有效管理。长期随访未发现新的安全性信号,药物减量或停药率较低,确保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此外,洛拉替尼在国内降价并纳入医保,大幅提升了药物可及性,使更多患者获益。
庄其宏教授提出,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需基于分子分型、临床分期及患者体能状态制定个体化方案。洛拉替尼凭借其强效的ALK抑制活性及颅内穿透力,成为具有高度脑转移风险或已存在脑转移患者的优选。他进一步指出,洛拉替尼的应用不仅限于晚期一线治疗,在围术期(新辅助/辅助治疗)及后线治疗中亦展现出潜力。
庄其宏教授特别强调,洛拉替尼一线使用可锁定更长的PFS,延缓耐药发生,同时强效控制脑转移,显著提升患者生存质量。对于驱动基因阳性患者,洛拉替尼与放疗、化疗的联合治疗模式值得探索,但需严格把握介入时机,以最小化治疗相关损伤。
熊伟教授认为,洛拉替尼作为唯一的第三代ALK-TKI,其耐药机制及后续治疗策略是当前研究热点。他提出,洛拉替尼耐药后需结合基因检测结果制定个体化方案,放疗可能通过改变肿瘤微环境增强免疫治疗疗效。此外,熊伟教授呼吁关注洛拉替尼在围术期的应用价值。
他分享的数据显示,洛拉替尼用于术前新辅助治疗可显著缩小肿瘤体积,使部分初始不可手术患者转化为可切除病例;术后辅助治疗则能降低复发风险,延长生存。对于三期不可切除NSCLC,洛拉替尼与同步放化疗的联合模式亦展现出初步疗效,但仍需大规模临床研究验证。
李付海教授从多学科协作角度,阐述了放疗与洛拉替尼联合应用的科学依据。他指出,驱动基因阳性肿瘤细胞对放疗更敏感,放疗介入可改善局部控制率,延长PFS和总生存期(OS)。最佳介入时机为洛拉替尼起效后达到平台期,此时联合放疗可实现“1+1>2”的协同效应。
在不良反应管理方面,李付海教授强调,需通过早期检测、剂量优化及多学科协作降低治疗相关毒性。例如,放疗前积极控制洛拉替尼相关水肿,可减少放射性肺炎风险;而洛拉替尼的血脂异常需通过药物干预提前干预,以保障治疗安全性。
感谢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MDT团队,四位教授分析临床病例,结合自身科室特色,为我们生动形象地展示了MDT团队在肺癌全程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