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DDW2025直击:沙卫红教授团队——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遗传机制与药物靶点的多组学整合研究

2025-05-09作者:论坛报小塔资讯
原创
图片

2025 年 5 月 3—6 日,2025 年美国消化疾病周(DDW 2025)于美国圣地亚哥举行。在大会首日发布3项口头报告及3项壁报成果基础上,广东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沙卫红教授、陈浩教授团队再传捷报,新增2项重磅口头报告,分别入选大会4个最具创新价值摘要之一获得AGA杰出摘要奖入围大会主席奖竞选环节,以及受到《胃肠病学》(Gastroenterology)杂志主编约稿并被邀请参加早餐会;同时,一项揭示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治疗新靶点的重磅壁报也引发广泛关注。


今天,《中国医学论坛报》特邀沙卫红教授团队深度解读“PBC遗传机制与药物靶点的多组学整合研究”,敬请关注!



壁报展示



Poster 1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遗传机制与药物靶点的多组学整合研究



#DDW大会海报汇报



Session Title: Human and Experimental Cholestatic and Autoimmune Liver Diseases

Session Sponsor: AASLD/AGA

Session Date and Time: 2025.5.5 12:30~1:30 p.m.

Poster Presentation Title: POTENTIAL THERAPEUTIC TARGETS AND GENETIC MECHANISMS IN PRIMARY BILINARY CHOLANGITIS:EVIDENCE FROM MULTI-OMICS ANALYSES

Poster Number: Mo1632




这项由广东省人民医院消化科陈健仪和吕妍琳共同开展,由广东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沙卫红教授、陈浩教授作为通讯作者指导的开创性研究《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遗传机制与药物靶点的多组学整合研究》,成功入选2025年DDW大会海报汇报,标志着PBC发病机制解析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该研究整合多个组学,纳入国际大规模队列作为分析基础。通过使用孟德尔随机化方法,系统评估多个组学相关分子特征与PBC的因果关联,并利用通路分析技术鉴定关键遗传变异。研究显示,遗传变异通过影响多个组学显著影响PBC发病风险。研究团队鉴定出6个核心基因,包括新发现的基因AIF1(p=4.09E-02)、IRF6(p=5.60E-05)、IL10RB(p=2.63E-04)、CANT1(p=2.12E-02)等,其中AIF1与FAM177A1在蛋白质水平与PBC显著相关,并被预测为潜在药物靶点。进一步分析显示,这些基因与免疫调节通路及代谢通路密切关联。基于STRING数据库的蛋白质互作网络及药物可及性评估,证实Abatacept、Belatacept等现有药物可能通过靶向与AIF1相关的通路发挥治疗潜力。 


此项研究首次通过多组学整合,揭示了PBC遗传机制中多组学级联调控的核心作用,不仅深化了对PBC分子机制的理解,更为个体化治疗策略开发提供了关键靶点,突破了传统单一路径理论的局限性,为靶向治疗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我国PBC患者10年肝移植率高达30%,而当前UDCA治疗应答率不足60%,该研究发现的靶点群有望提升治疗应答率,使患者年均医疗成本降低。此外,该研究揭示多个组学的桥梁作用,更开启了表观遗传治疗的新方向。这一成果不仅将推动我国PBC诊疗标准升级,更标志着我国在自身免疫性肝病研究领域走在研究前沿,为全球范围内建立多组学精准治疗领域奠定了基石。



图片
专家点评
沙卫红教授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作为一种以胆管破坏为特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肝病,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与生存预期。由于其病因尚不明确,且临床上仍缺乏特异性治疗药物,现有的一线治疗如熊去氧胆酸(UDCA)仅对部分患者有效,且无法阻止疾病进展,部分患者最终仍不可避免地发展为肝硬化乃至肝功能衰竭,亟须更深入的病因机制研究与有效治疗策略。针对这一临床难题,本研究充分整合并利用多组学数据资源,结合单变量与多变量孟德尔随机化(MR)方法,从多个维度系统解析PBC的潜在致病机制,挖掘药物靶点。研究在识别出2,000余个PBC相关SNP的基础上,进一步筛选出6个关键基因,其中4个首次被发现其与PBC具有显著关联。尤其值得关注的是,AIF1与FAM177A1在多个组学层面均显示出显著的调控效应,并通过富集分析及成药性分析进一步验证其与PBC相关的生物学功能,展现出其作为潜在治疗靶点的巨大应用前景。该研究不仅为PBC的致病机制提供了新的解释框架,也为靶向干预策略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为其他复杂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多组学整合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和方法。



中国医学论坛报社将持续追踪DDW2025最新进展,敬请广大读者关注!


图片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