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我国已于2018年批准TAF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作为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的改进版,TAF降低了肾损伤、骨密度降低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目前已被美国肝病学会、欧洲肝病学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和肝病学分会制订的乙肝防治指南推荐为抗HBV的一线用药。
既然TAF比TDF安全,是否可以用于妊娠期阻断HBV母婴传播?国内外学者已对这一问题开展了临床研究,并且发表了初步的研究结果。根据已发表的研究结果,TAF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效果和安全性良好,有望成为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新选择。未来还需要开展更严格的随机对照研究,为TAF阻断HBV母婴传播提供更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
感染HBV母亲的新生儿出生12 h内接种乙肝疫苗和HBIG是标准的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方案,在国内外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阻断效果。然而,在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HBIG的可及性很低,在没有HBIG的情况下,妊娠期抗病毒干预结合婴儿乙肝疫苗接种的阻断效果如何,是一个新的有实际意义的科学问题。国内已开展多中心的临床试验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
已发表的研究表明,妊娠期服用抗病毒药物对胎儿的生长发育无不良影响,未增加婴儿出生缺陷的发生率,且对婴儿出生后的骨代谢和生长发育无明显影响。然而,由于阻断HBV母婴传播是在妊娠晚期启动抗病毒治疗,所以目前的安全性数据大多来源于妊娠晚期服用抗病毒药物的情况,而妊娠24周之前特别是妊娠12周之前服药的安全性数据很少,尤其缺乏在妊娠不同阶段抗病毒治疗的安全性比较研究。
美国于1989年建立了抗反转录病毒妊娠登记系统(APR),目的是为了发现与妊娠期抗反转录病毒药物暴露相关的婴儿畸形。APR是一个国际性、自愿性和前瞻性的队列研究,现已有24258例妊娠期暴露于抗病毒药物孕妇的登记数据。我国孕产妇中HBV感染率约为6.3%,每年约有100万例感染HBV的孕产妇,妊娠期服用抗病毒药物的孕妇数量在不断增加。因此,有必要建立我国的妊娠期抗病毒治疗孕妇的登记系统,为基于大数据的抗病毒药物妊娠安全性研究奠定基础。
已发表的相关指南(共识)均推荐为阻断HBV母婴传播而服用抗病毒药物的母亲产后即可停药,但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有部分妊娠晚期开始抗病毒治疗的母亲,产后复查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且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或)乙型肝炎e抗原(HBeAg)水平显著下降,提示可能已并非处于HBV感染的免疫耐受期,因此继续抗病毒治疗有望取得良好效果。当前尚缺乏对感染HBV母亲分娩停药后长期随访的研究。建立母亲产后停药随访队列,观察病毒学、血清学和生物化学指标的变化,可以为优化产后管理提供依据。
文章节选自《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临床管理流程(2021年)》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