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2025年4月10日,肿瘤学重磅期刊《癌细胞》(Cancer Cell)在线发表了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泌尿外科韩辉、郭胜杰和内科史艳侠、安欣牵头的一项全国多家医院参与的前瞻性Ⅱ期临床试验结果。在前期回顾性研究的基础上,该研究首次前瞻性报道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特瑞普利单抗)联合表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药物(尼妥珠单抗)及紫杉醇为基础的化疗(TNT方案)新辅助治疗高危局部晚期阴茎癌(cT4/cN3M0)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结果显示,TNT方案的疗效远高于传统化疗方案,能够大幅提高患者治愈率和生存期,有望改写晚期阴茎癌诊疗的指南并成为新的治疗方案。
阴茎癌是一种严重危害男性健康的恶性肿瘤,超过95%的组织学类型为鳞状细胞癌。局部晚期及转移性阴茎癌的预后极差,2年的生存率仅为21%。目前,局部晚期阴茎癌国内外指南推荐的一线治疗为新辅助化疗,标准方案为TIP(顺铂、紫杉醇、异环磷酰胺),但总体疗效有限。TIP方案在局部晚期患者中的客观缓解率(ORR)为50%,中位无进展生存(mPFS)期和中位总生存(mOS)期分别为8.1个月和17.1个月。
近10年来,中肿阴茎癌团队聚焦免疫及靶向药物在晚期阴茎癌中的应用,积累了近200例晚期阴茎癌的靶向免疫治疗数据。邓创宗、尧凯及韩辉等在国际上较早研究PD-L1在阴茎癌组织中的表达,发现高达53.4%的阴茎癌组织表达PD-L1,为后续临床上使用PD-L1抑制剂奠定理论基础;2019年,黄康博、韩辉报道了6例患者EGFR靶向单药治疗晚期阴茎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国际同类研究报道PD-1单抗单药治疗有效率低(0-16.7%),韩辉团队在国际上率先牵头开展全国多中心回顾性探索免疫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晚期阴茎癌的疗效及安全性,发现免疫联合化疗显著提升短期疗效,客观缓解率达到78.1%。但从长期生存结局看,免疫联合化疗的中位总生存期和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15个月和19.3个月,较单纯化疗仅小幅度提升,仍不满足临床需求。根据前期探索及国际同行发表的数据,韩辉、史艳侠团队认为,局部晚期阴茎癌恶性程度高,靶向药物和新型免疫治疗单药疗效不佳,传统化疗联合靶向和免疫药物可能取得突破疗效。2018年,本团队率先在国际上尝试免疫联合EGFR靶向和化疗的三联方案治疗晚期阴茎癌,回顾性的探索研究发现该方案在Ⅳ期阴茎癌中的ORR达到76.5%,2年的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达到68.4%和62.9%。
2020年8月,研究团队注册前瞻性单臂Ⅱ期临床试验(NCT04475016),旨在验证免疫联合EGFR靶向和顺铂为基础的化疗(TNT研究)新辅助治疗高危局部晚期阴茎癌的疗效及安全性。
该研究最终纳入29例cT4/cN3M0阴茎癌患者,其中24例在新辅助治疗后接受巩固性手术,病理学完全缓解(pCR)率达到48.3%,客观缓解率达到82.8%,较既往化疗方案均有显著提升。两年的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65.5%和72.4%,疗效远高于传统方案,有望改写晚期阴茎癌的诊疗指南并成为新的治疗方案。通过转录组测序、全外显子测序及免疫组化发现CD8+ T细胞密度、TP53突变状态及PD-L1表达水平是该方案疗效和/或生存的潜在生物标记物。
TNT新辅助治疗的疗效及生存数据:(A)病理完全缓解率,(B)靶病灶瘤径变化百分比,(D)PFS期,(E)OS期
研究结果显示,TNT方案可以显著提高局部晚期阴茎癌患者的客观反应率和病理完全缓解率,有望提高患者总生存期,40%左右患者可能获得治愈。
目前,研究团队正在开展1项前瞻性探讨TIP(紫杉醇+异环磷酰胺+顺铂)方案联合特瑞普利单抗新辅助治疗局部晚期阴茎癌的单臂临床研究,计划入组25例。
中肿阴茎癌诊疗团队每年收治阴茎癌患者200例左右,已经成为国内数量最大的单中心收治单位。中肿阴茎癌的患者来源于全国各地,诊疗水平达到了国内及世界领先水平。近20年来,阴茎癌研究团队累计发表研究SCI论文47篇,成果纳入多部国际指南,参与编写了中国阴茎癌诊疗指南。本次研究论文的发表也显示中肿阴茎癌团队的诊疗水平走在国际前列,研究成果将使更多阴茎癌患者获益。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泌尿外科韩辉主任医师、内科史艳侠教授为文章共同通讯作者,内科安欣主任医师、泌尿外科郭胜杰主任医师、泌尿外科博士研究生晏如、薛婷和熊龙滨为文章共同第一作者。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泌尿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擅长肾脏肿瘤、腹膜后肿瘤的精准外科治疗,阴茎癌的综合治疗。中国阴茎癌治疗指南主要编写者,阴茎癌的外科及综合治疗水平国际领先,多项研究被国际诊疗指南采用推荐。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含共同)在Cancer Cell、Sci Immunol、J Natl Compr Canc Netw、Cancer Commun (Lond)、Int J Surg、Cell Death Dis、J Urol、Cancer、BJU Int等国际著名杂志上发表SCI论文30余篇。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内科副主任, 主任医师、主诊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临床科学家,美中抗癌协会医学奖获得者。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重点国际合作项目等;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Cancer Cell, Advance Science, PNAS, Caner research, Clincal caner research等杂志发表论文。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内科主任医师、主诊教授、硕士生导师。擅长泌尿生殖系肿瘤和乳腺癌的内科系统治疗。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课题多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30余篇。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泌尿外科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诊教授,泌尿外科科秘书。致力于泌尿系肿瘤的肾癌、肾上腺肿瘤及阴茎癌基础和临床研究。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含共同)在Cancer Cell、JNCCN和BJS等国际权威杂志发表多篇研究论文,主持国家,省,部及厅级基金6项。
来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