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糖尿病是世界性的医学难题。各个国家由于经济发展状况不同、生活环境不同,面临的问题也各不相同。”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办公室主任贾伟平教授指出,我国糖尿病防治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患病率持续增长、未诊断率高、年轻化趋势、并发症筛查率低、治疗达标率较低、基层防控能力弱等。
为加强基层糖尿病医疗队伍建设,促进基层糖尿病管理规范,近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办,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办公室协办的《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指南》培训班于线上隆重召开。会上,中国工程院贾伟平院士、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朱大龙教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杨叔禹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匡洪宇教授等多位专家出席了本次会议,并进行精彩学术报告。与会专家围绕新版指南解读、糖尿病综合管理手段和中西医结合防治方案等热点话题进行了充分交流和探讨。
新版《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指南》
修订要点解读
基于糖尿病防治相关政策文件更新、循证医学新证据的积累和临床指南更新,结合全国基层糖尿病健康管理工作的进展,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办公室对《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进行了更新,并于2022年3月在《中华内科杂志》发布。
会上,贾伟平院士对新版《指南》的修订背景、依据及主要内容进行了介绍。在糖尿病治疗方面,贾伟平院士介绍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更新要点。
生活方式干预。新版《指南》增加了合理膳食的原则和要点,包括控制总热量,能量平衡;增加了抗阻运动的推荐;糖尿病患者应戒酒;食盐摄入量限制在每天5g以内。
降糖治疗。新版《指南》指出应强调制定个体化的血糖控制目标;降糖治疗路径应综合考虑目前基层医疗机构糖尿病基本降糖药物的配备和使用情况。
降压、调脂、抗血小板治疗。新版《指南》强调伴有缺血性心脏病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在强调收缩压达标的同时应关注舒张压,舒张压不宜低于60 mmHg;强调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的重要性,及其作为调脂治疗的首要目标;删去阿司匹林用于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推荐,强调其在二级预防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在应用过程中应充分评估出血风险。
低血糖的识别和处理。新版《指南》定义糖尿病患者只要血糖水平<3.9mmol/L就属于低血糖范畴;指南补充介绍了低血糖的常见诱因,典型症状和预防策略。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检查。新版《指南》强调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检查的重要性,推荐每年至少进行一次UACR检查,没有能力开展的,应转至上级医院检测;有条件的机构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检查,拍摄至少2张分别以黄斑及视乳头为中心的照片。
糖尿病的中医药防治。新版《指南》纳入了更多有循证医学证据、可协同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中药,积极支持和鼓励中医药融入糖尿病综合防治体系;在组建管理团队、配置基本药物部分加入中医药防治内容;指南明确推荐,在协同控糖、改善症状方面,推荐2型糖尿病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可联用津力达颗粒等中药。
协同控糖、综合干预,中医治疗2型糖尿病大有可为
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患者可能出现睡眠障碍、胃肠功能紊乱(厌食、腹胀、嗳气、反酸、腹胀、腹泻、便秘)、神经系统症状(手脚麻木)等临床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杨叔禹教授表示,一些患者可能同时出现多个系统的症状,但在基层医疗单位缺乏对应的专科医师,患者需要辗转多个科室就医,这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和经济负担。
“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比西方医学早1600多年。中医上说的消渴病具有易饥多食、口渴、多饮、小便次数多、消瘦等症状,与糖尿病典型‘三多一少’症状相对应。”杨叔禹教授介绍,早在西汉时代,《黄帝内经》就已经对消渴病有了记载和叙述,尤其对消渴病的症状、病因、病机都做了详细的阐述。后代医家,包括张仲景、李时珍、叶天士等都对消渴病进行了探索。
近年来,大量的循证医学依据证实,中医药可通过多途径、多靶点发挥作用,能够同时达到改善血糖、血脂等代谢指标的效果。尤其是在改善症状方面,中医药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杨叔禹教授表示,中医药学融入糖尿病防治体系,可以为糖尿病患者提供新的选择,例如中医药的经典名方、食疗药膳、锻炼功法、针灸、按摩、推拿等治疗手段。
新版《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指南》明确指出,要积极支持和鼓励中医药融入糖尿病防治体系当中。《指南》提出,2型糖尿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可辨证联用津力达颗粒等中药,来协同控糖、改善症状。杨叔禹教授表示,中西医并肩互补,能够形成中国特有的糖尿病中西医融合的防治体系,这也是对全世界糖尿病防治工作的贡献。
对于糖尿病前期人群,目前不主张使用口服降糖药进行干预,主要还是通过生活方式的调整达到改善血糖的目的。“中医有很多干预糖尿病前期的非药物疗法。”杨叔禹教授指出,中医师对患者进行体质辨识后,辨证施治,采用代茶饮、食疗药膳等方式,对糖尿病前期人群的干预有非常好的效果,且简单易行,容易坚持,患者的依从性也非常好。另外,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可结合针刺疗法,包括手针、电针、耳针、耳穴贴压等,有一定的降糖、改善脂代谢和减重作用。
在运动方面,除了现代医学提倡的一些运动方法,一些传统的锻炼功法,如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心身桩等,都有非常好的锻炼效果。
此外,中医药在防治糖尿病并发症方面也有很大的优势,包括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肾脏病变及大血管病变等,都能够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
高质量循证研究支持,通络治疗助力中医药走向国际
贾伟平院士介绍,由吴以岭院士构建的“络病证治”理论体系,提出消渴(糖尿病)从“脾”论治的新观点,制定了“健脾运津”治疗原则,把益脾气、养脾阴、畅脾气、温脾阳、泄脾热、通脉络、升清气有机结合,使津自生、力自达,并基于以上理论研发出了创新通络中药津力达颗粒。
多项高质量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了津力达颗粒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中国科学院仝小林院士牵头开展的一项随机、双盲、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纳入192例二甲双胍稳定剂量治疗3个月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二甲双胍+津力达组和二甲双胍+安慰剂组,疗程为12周。研究结果表明,在二甲双胍基础上加用津力达颗粒可使糖化血红蛋白(HbA1c)进一步降低0.92%,空腹血糖降低1.34mmol/L,餐后2小时血糖降低3.0mmol/L,显著提高胰岛β细胞功能(P<0.05),改善口渴、乏力、便秘等症状,对减缓并发症发生有潜在的治疗优势。
仝小林院士开展的另一项共纳入15项研究,1810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荟萃分析表明,在常规降糖治疗基础上加服津力达颗粒,可使HbA1c进一步下降(0.6%-0.72%),改善胰岛功能,并减轻体重,且安全性良好。
“除了持续高血糖,血糖波动大也会造成血管内皮细胞的损害,引起血管并发症,特别是大血管并发症。”贾伟平院士介绍,为观察津力达颗粒对血糖波动的影响,开展了一项津力达颗粒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影响的临床研究。该研究采用了回顾式动态血糖监测新技术,可连续监测3天,并作出动态血糖图谱。
研究结果表明,津力达组血糖水平标准差在治疗后显著降低(-0.39 vs. 0.11,P<0.01),血糖目标范围内时间(TIR)在治疗后明显改善(23.21% vs. 2.24%,P<0.01),并且津力达颗粒组患者的TIR从治疗前的55%提升到治疗后79%。这表明津力达颗粒可显著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和血糖变异性。
基于津力达颗粒充足的循证医学证据,2017版和202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及2019年发布的《中国2型糖尿病诊疗标准》英文版、《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指南(2022)》等多部糖尿病防治指南将津力达颗粒列为推荐用药。
“津力达颗粒列入英文版指南,让国际医学界了解了中医药对糖尿病的防治效果。”贾伟平院士表示,近年来很多中医药研究遵循了科学的循证医学方法,得到了充分的证据,使得中医药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她同时强调,未来中西医联合治疗将是2型糖尿病防治的发展趋势。
重视糖尿病综合管理,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指南(2022)》指出,糖尿病的治疗应遵循综合管理的原则,以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延长预期寿命。匡洪宇教授介绍,2型糖尿病的综合治疗包括降血糖、降血压、调节血脂、抗血小板聚集、控制体重和改善生活方式等。对健康状态差的糖尿病患者,可以酌情放宽控制目标,但应避免高血糖引发的症状及可能出现的急性并发症。
在糖尿病患者血压控制方面,匡洪宇教授介绍,不同的糖尿病患者人群有不同的血压控制目标。一般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者,血压控制目标为<130/80 mmHg;糖尿病伴严重冠心病或年龄在65~80岁的老年患者,控制目标为<140/90 mmHg;80岁以上患者或有严重慢性疾病,控制目标<150/90 mmHg。对于伴有缺血性心脏病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在强调收缩压达标的同时应关注舒张压,舒张压不宜低于60 mmHg。启动药物治疗时机为,糖尿病患者的血压≥140/90mmHg时可考虑开始药物降压治疗,血压大于等于160/100mmHg或高于目标值20/10 mmHg时应立即开始降压药物治疗,并可以采取联合治疗方案。
糖尿病患者高血压治疗的药物主要有5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利尿剂、钙通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匡洪宇教授表示,作为基层医生,需要掌握药物的适应证和禁忌证,理解药物产生不良反应的机制,也能向患者做出更详细的解释和说明。
在糖尿病患者血脂管理方面,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脂质代谢表现为脂质三联征,即空腹和餐后甘油三酯水平(TG)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HDL-C)、低密度脂蛋白水平(LDL-C)升高。这种脂质代谢的异常可进一步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等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因此,对于存在脂代谢异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合理应用调脂药物,加强对患者血脂水平的控制。
糖尿病患者血脂异常的治疗应首选降低总胆固醇和LDL-C为主的他汀类调脂药(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普伐他汀等),其他还包括贝特类、依折麦布、PCSK9抑制剂等。
中医药在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脂管理中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匡洪宇教授介绍,基础研究证实,津力达颗粒可明显改善高脂饮食诱导肥胖小鼠的棕色脂肪功能,同时减少白色脂肪蓄积,对抗脂肪衰老,显著降低其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水平。在临床研究方面,一项纳入88名2型糖尿病患者的随机对照研究发现,在常规降糖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津力达颗粒,可使甘油三酯、胆固醇明显下降(P<0.05),且优于对照组。匡洪宇教授表示:“无论从动物试验还是临床研究,我们都看到了津力达颗粒可以改善脂代谢紊乱,在调脂方面展示出了很好的疗效。”
在抗血小板治疗方面,匡洪宇教授介绍,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者,建议使用阿司匹林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在应用过程中应充分评估出血风险,活动性胃溃疡或消化道出血、过敏者禁用。阿司匹林过敏的ASCVD患者,可使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的推荐剂量为75~150 mg/d,氯吡格雷的推荐剂量为75 mg/d。
对基层医疗管理队伍来说,提高糖尿病管理的综合知识非常重要。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朱大龙教授表示,希望基层医师能够将糖尿病的规范化管理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做到药物处方规范化,更要重视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如调脂、降压、降糖以及控制体重等,使每一位糖尿病患者能够有所获益,从而预防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