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上期回顾
十二指肠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治疗早期十二指肠肿瘤(如腺瘤、神经内分泌肿瘤或早癌)的重要技术,但由于十二指肠壁薄、解剖复杂(毗邻胰腺、胆管、血管),且蠕动频繁,操作难度和并发症风险显著高于胃或食管ESD。以下是关键经验与技巧总结。
适合病变:局限在黏膜层(T1a)的腺瘤或早癌(直径通常<2 cm)、神经内分泌肿瘤(G1/G2,<1 cm)。
禁忌证:深层浸润(T1b及以上)、壶腹部病变(易损伤胆胰管)、十二指肠乳头受累。
增强CT/MRI:排除淋巴结转移及胰腺/血管侵犯。
超声内镜(EUS):明确肿瘤浸润深度(重点观察黏膜下层与固有肌层关系)。
ERCP:壶腹部病变需预先胆胰管支架置入(保护胆胰管开口)。
1. 体位与麻醉:
左侧卧位(部分病例需俯卧位),头稍抬高减少十二指肠弯曲。
全身麻醉+气管插管,避免十二指肠蠕动干扰。
2. 黏膜下注射与抬举征:
3. 黏膜切开与剥离:
切开:使用高频切开刀沿病变外缘3-5mm预切开。从口侧向肛侧逐步切开(减少出血影响视野)。
避免一次性环周切开(易导致肠壁塌陷)。
剥离:保持黏膜下层张力逐层进行剥离。
分层剥离:先分离疏松黏膜下层,接近肌层时改用短脉冲电切(避免穿孔)。
难点区域:
球部后壁:毗邻胰腺,穿孔风险高,需谨慎。
降部内侧:靠近胆胰管,建议术后ERCP置入胆胰管支架。
4. 止血与穿孔处理:
预防性止血:对可见血管预先电凝(柔和电凝模式)。
活动性出血:先冲洗明确出血点,避免盲目电凝(可能导致迟发性穿孔)。
穿孔:
<5mm:立即用金属夹夹闭。
>5mm或合并腹膜刺激征:联合腹腔镜修补。
1. 并发症预防:
穿孔:术毕下胃管,术后72小时禁食,密切观察腹痛、发热,必要时CT复查。
迟发出血:多见于术后3~7天,建议质子泵抑制剂(PPI)静脉滴注≥72小时。
胰腺炎:壶腹部操作后监测血淀粉酶,预防性使用生长抑素。
2. 饮食恢复:
术后72小时开始少量多次进食流质,逐步过渡至低纤维饮食(2周内避免粗糙食物)。
1. 器械选择:
内镜:推荐使用十二指肠镜(如JF-260V)或细径胃镜(GIF-H290T),配合透明帽。
电刀:选择带注水功能的高频切开刀(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并发症)。
2. 特殊技巧:
CO2注气:减少肠腔过度扩张和气体相关并发症。
逆向剥离:对于球部病变,可从肛侧向口侧剥离(避免镜身阻挡视野)。
3. 团队配合:
需要麻醉师控制肌松深度(减少肠蠕动),护士熟悉快速器械切换。
图例:
十二指肠ESD需由经验丰富的内镜医师操作,术前多学科评估(外科、影像科)、术中精细分层剥离和术后严密监测是成功的关键。对于高风险病变(如壶腹部),可考虑杂交手术(ESD+腹腔镜保驾)。
大肠ESD经验及操作技巧 | 中日携手・遵医领航⑦
作者: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李红平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