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分论坛报告精粹 | CTS2025

2025-09-21作者:论坛报小璐资讯
原创


呼吸危重症医学


糖皮质激素在免疫缺陷重症肺炎患者中的应用

图片

报告者: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李丹



免疫缺陷患者由于免疫功能受损,容易发生各种病原体感染,且这类重症肺炎患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显著高于免疫正常者。糖皮质激素因其强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在肺炎治疗中广受关注,但其应用存在巨大争议。
本报告将基于最新循证证据和权威指南对免疫缺陷重症肺炎患者应用糖皮质激素这一临床问题进行详细探讨。现有循证资料支持,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相关耶氏肺孢子菌肺炎(PJP)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的重症肺炎中合理使用糖皮质激素,但对于非HIV相关PJP及其他病原体感染的肺炎仍缺乏高质量证据。临床医生应权衡利弊、密切监测,并结合病原学和指南推荐科学应用糖皮质激素,以期提高免疫缺陷重症肺炎的救治成功率。


噬血细胞综合征诊治进展

图片

报告者: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张伟



噬血细胞综合征(HPS)又称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HLH),是一种由遗传性或获得性免疫调节异常引发的严重炎症反应综合征,以发热、血细胞减少、肝脾肿大及噬血现象为主要临床特征。HLH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多见于儿童,由遗传因素导致;继发性则与恶性肿瘤、风湿免疫性疾病和感染等多种因素相关。
近年来,随着对HLH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其诊断和治疗取得了显著进展。HLH-2004诊断标准与HScore评分系统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同时铁蛋白及可溶性CD25(sCD25)等生物标志物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治疗则包括初始诱导(HLH-1994/2004方案:依托泊苷+地塞米松±环孢素A)、靶向治疗[白细胞介素(IL)-6抑制剂、IL-1抑制剂和Janus激酶(JAK)1/2抑制剂等]、挽救治疗(DEP方案:脂质体多柔比星+依托泊苷+甲泼尼龙)、造血干细胞移植(原发性及难治性患者的根治手段)及支持治疗。
未来,HLH的诊疗发展将聚焦于精准诊断技术的优化、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完善、病理生理机制的深度探究以及高危人群的预防策略实施。


睡眠呼吸障碍


睡眠期生理功能动态变化评估及其在OSA中的应用

图片

报告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李庆云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的诊治仍面临诸多挑战。睡眠期生理参数的动态变化对OSA的严重程度判断、并发症及预后评估、辨识临床亚型、寻找可治疗特征以指导个体化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睡眠期生理参数包括睡眠分期、呼吸频率、血压、心率、皮温等在内的多种生理参数,且觉醒-睡眠转换对这些生理参数有显著影响。OSA患者的生理参数表现出特定特征,如心率循环变异(CVHR)、呼吸暂停导致的心率和呼吸信号解耦联、血压节律异常以及皮温节律紊乱等。这些特征不仅有助于OSA的诊断,还与患者的健康状况密切相关。全面评估24小时动态节律同样意义重大,包括评估生理功能指标、激素水平、行为模式及神经认知状态等。关于监测技术,除多导睡眠图(PSG)外,不断涌现的现代技术,如人工智能技术助力的多模态数据融合监测设备、体动记录仪、压电式传感器、智能穿戴设备以及生物雷达等技术为睡眠生理参数的监测提供了更便捷和精准的手段。未来,无创监测设备的优化、人工智能迭代以及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将有力推进此领域的进步。


肺功能与呼吸生理学


肺功能检查在慢阻肺1+N学科群模式管理中的地位

图片

报告者: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陈亚红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气道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并增加社会负担。慢阻肺病存在异质性,常合并心血管疾病、肺癌及骨质疏松等疾病,临床诊治亟需以呼吸专科牵头多学科协作的“1+N”模式。
肺功能检查作为慢阻肺病诊断的“金标准”,不仅为疾病诊断、病情评估及综合管理提供客观依据,也为多学科协作提供了参考。推进多学科肺功能检查可提升慢阻肺病的诊疗水平,但在临床落实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特别在基层的应用现状不容乐观。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为家庭监测和远程随访提供了新范式,并进一步提升了多学科协作的效率。基于新兴技术赋能和卫生政策引导,肺功能检查有望在慢阻肺病的诊疗中展现出更广阔前景。未来仍须探索肺功能检查的应用路径与“1+N”协作模式,从而促进慢阻肺病的早期识别和全程管理。


呼吸康复


慢阻肺病吞咽障碍的可能机制与干预

图片

报告者:中日友好医院

赵红梅



慢阻肺病患者吞咽困难发生率达17%~20%,显著高于同龄健康人群,吞咽障碍是慢阻肺病重要的共病之一,导致患者更易出现疾病急剧恶化、误吸及呼吸道感染,住院频率显著增加。鉴于吞咽障碍的直接后果,判断慢性呼吸疾病患者是否存在吞咽障碍风险至关重要。
正常生理状态下,气道保护依赖“时序协调+肌肉协同+神经调控”共同维持。成人吞咽与呼吸存在精确时序协调,主要的呼吸-吞咽模式为“呼气-吞咽-呼气(E-SW-E)”(67%~79%),其次为“吸气-吞咽-呼气(I-SW-E)”(18%~21%)。
慢阻肺病患者可能通过以下机制破坏呼吸-吞咽协调:呼吸急促、吸气时吞咽倾向增加、呼吸暂停持续时间缩短、吞咽力学改变。吞咽时相相对呼吸时相的时机是 影响误吸的最重要生理因素,吸气-吞咽(I-SW)、吞咽吸气(SW-I)模式或呼-吸转换期吞咽最易导致误吸。
聚焦中枢-外周互动机制,实施基于生理评估的个体化干预,是降低慢阻肺病误吸风险、改善预后的关键。


呼吸遗传及罕见病


我国BHD综合征多中心临床队列研究

图片

报告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胡晓文



本研究通过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25年4月间在国内3家医疗中心确诊的伯特-霍格-杜布(BHD)综合征患者资料,总结中国BHD综合征患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并分析临床与遗传特征,以期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研究共纳入256例患者,男女比例1∶2.8,平均确诊年龄44.1岁,平均误诊时长约4.3年。其中,76.2%有家族史,以肺部囊状病变和气胸家族史为主;99.2%存在肺部囊状病变,多分布在双肺、下叶及纵隔旁;66.4%的患者合并气胸史;55.9%伴有皮肤病变,但活检率较低(15.4%),且皮肤病变的检出率存在地区差异(P<0.0001);肾肿瘤的发生率仅4.3%。共发现92种卵泡素蛋白(FLCN)基因变异,含38个新发变异,常见变异包括c.1285dupC、c.1285delC和c.1579_1580insA。部分变异可能与气胸(如c.929_930insTT)和皮肤病变(如c.1177-5_1177-3delCTC)相关。
综上所述,中国BHD患者以肺部囊状病变和气胸为主要表现,肾肿瘤发生率较低,皮肤病变检出率存在地域差异。其基因变异谱具有独特性,部分变异可能与表型相关,建议进行多学科协作以提高BHD诊疗水平。


间质性肺疾病


ILD合并肺动脉高压

图片

报告者:中日友好医院

王诗尧



间质性肺疾病(ILD)进展期常并发肺动脉高压(PH),显著加重呼吸困难并影响预后,多属世界卫生组织(WHO)第3类PH范畴,亦可伴结缔组织病。诊断依赖临床提示、高分辨率计算机体层摄影(HRCT)、肺功能、超声及右心导管检查,心脏核磁共振成像(MRI)和B型脑钠肽(BNP)亦具参考价值。
ILD合并PH的机制涉及低氧诱导的血管收缩与重塑、炎症及血管生成紊乱,表现为动脉壁增厚、毛细血管减少;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病(CTD-ILD)中,自身免疫因素及遗传易感性尤为突出。治疗方面,肺动脉高压靶向药物应用存争议,但INCREASE研究显示,吸入性曲前列尼尔可改善患者的运动能力并减轻心脏负荷;此外,西地那非与吸入一氧化氮(NO)在该领域也展现出应用潜力。重症者可考虑肺移植,但风险较高。
CTD-ILD合并PH的管理强调免疫抑制、抗纤维化与靶向药物联合的个体化方案。预后评估依赖肺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肺血管阻力(PVR)及右心功能检查,须定期进行影像与功能随访。
未来发展方向包括新型生物标志物[如白介素(IL)-11]、联合治疗策略及人工智能(AI)影像学早期识别。统一评估标准和大规模临床试验将推动精准治疗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呼吸治疗


ARDS镇静新策略:以呼吸驱动为导向

图片

报告者: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宋立强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传统镇静策略通常以实施深度镇静来达到肺保护性通气目标,但可能带来低血压、谵妄及膈肌萎缩等不良临床结局。近年来提出的“肺保护性镇静”新理念强调,镇静不应仅以意识水平为单一目的,而应根据个体来调控呼吸驱动与努力程度,实现人机同步,避免呼吸机诱导或患者自身诱导的肺损伤。
现有的Richmond躁动-镇静评分(RASS)、镇静-躁动评分(SAS)等无法准确反映呼吸驱动或努力程度,新兴监测指标(如气道闭合压、呼气末闭合压、食管压及呼吸功等)能更直接评估呼吸努力及同步性,有望成为镇静滴定的新靶标,且不同镇静药物对呼吸驱动与同步性的影响各异。
因此,未来的临床研究方向应建立基于呼吸力学与病情严重程度的个体化镇静目标,区分需完全控制通气与保留自主呼吸的患者表型,并定义安全水平的呼吸努力与不同步事件频率。以呼吸驱动为导向的镇静策略有望在实现肺保护的同时减少镇静相关并发症,改善ARDS患者预后。


烟草病学


特殊人群戒烟干预策略

图片

报告者: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白晶



吸烟是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每年导致超过800万人死亡。中国虽呈现吸烟率下降、戒烟率上升等积极趋势,但仍面临戒烟药物使用不足、门诊资源有限等挑战。
特殊人群因生理特征、健康状况或社会环境的特殊性,面临更高的烟草危害风险,且戒烟难度显著高于普通人群;现有策略针对性不足导致戒烟成功率低、复吸率高。
针对妊娠期女性、精神疾病患者、老年慢性病患者、肥胖人群及青少年五类特殊群体,需要实施个性化干预:妊娠期女性以行为干预为一线方案,药物仅在严格评估后谨慎用于孕晚期;精神疾病患者吸烟率高达62%,伐尼克兰等药物联合维持治疗可提升效果,同时须关注药物安全性;老年慢性病患者戒烟须融合疾病管理与动机强化,依据健康状况精准用药并建立随访闭环;肥胖人群可优先选择伐尼克兰,联合新型减肥药物的干预模式展现潜力但仍需要更多研究支持;青少年以预防为主,依赖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干预,药物使用证据目前较为有限。

未来需要通过大规模研究制定循证方案,将特殊人群戒烟干预纳入公共卫生体系,以实现健康公平。



图片

中国医学论坛报为CTS2025唯一官方合作媒体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