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7月31日-8月1日,第十七届上海国际大肠癌高峰论坛在上海举行。为深入转化医学研究及成果转化,科研与临床并举,本届大会同时举办了第七届上海国际大肠癌肝转移多学科和分子靶向论坛和第七届上海国际大肠癌微创论坛。
在8月1日举办的第七届上海国际大肠癌微创论坛上,大会邀请了知名结直肠癌多学科诊疗(MDT)团队进行精彩专题报告,同时邀请国内外知名团队进行3D腹腔镜、机器人微创手术的手术演示及复盘。
中国医学论坛报记者特将大会精华内容做一整理,呈现如下,以飨读者。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锡山教授代表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委会、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委会向本届上海国际大肠癌高峰论坛的胜利召开表示祝贺,并对大会执行主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许剑民教授及其团队为大会召开付出的努力表示了感谢。他表示,尽管因疫情反复问题,大会线下人数较少,但学术热情不会衰减,希望与会的广大医生同道能够在会中分享、交流、互相提高。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孙益红教授代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对与会的线上线下的医生通道表示了诚挚感谢和热烈欢迎。孙教授表示,多年来许剑民教授团队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科研、社会、外科发展方面做了杰出的贡献,这同时也离不开各个方面的关心、关注和支持。最后,他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孙益红教授与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张卫教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戴勇教授、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匡毅教授共同主持大会。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龚建平教授就系膜解剖与膜解剖的内容进行了详尽的阐释。龚教授表示,传统解剖学中的系膜则是肉眼的、无活性的、静态的、单一角度的。而系膜解剖学中的系膜是连续的,独立于肠,是一个独立的器官,但是这样的结论仍存在无法解释胃系膜的存在、遗漏了系膜内事件、无法进行D3+CME手术等理论局限性。紧接着,他通过动画演示、实际影像展示等方式,探讨了系膜是否为连续、是否为独立等问题,继而进一步探讨了系膜结构的定义和功能的体现方面等。最后,他从肿瘤学、外科学、病理学、局部解剖学角度对系膜的几何学边界进行了区分和讨论。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潘志忠教授分享了关于分步合围法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的“中肿经验”。潘教授指出,右半结肠CME手术的难点包括血管解剖的变异问题、膜解剖复杂、解剖平面不易掌握和术中出血,并根据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相关经验给出了相应建议。潘教授还介绍了右半结肠爱的三种手术入路方式,并分别列举了三种方式的优劣势、最佳起止点和手术的技术关键问题。最后,潘教授总结了“中肿经验”中的手术入路分步合围路径、最佳起止点、手术导向、手术会师、对齐重建的详细内容,并就提高手术效率、手术安全性、肿瘤学安全性的目标给予相应的合理意见和建议。
北京协和医院肖毅教授分享了RELARC研究的结果。RELARC研究是北京协和医院主导的一项有关进展期右半结肠癌的相关研究,探索比较了在进展期右半结肠癌患者中腹腔镜D2手术和CME手术之间的生存期区别。肖教授详细介绍了此项研究的入组及排除患者标准、试验持续时间、各个入组中心及入组病例数、研究全流程等内容,同时展示了患者基线数据、外科结局、术后30天内并发症及死亡率、切除后的手术标本情况等问题。涉及切除的手术标本情况时,肖教授分别从系膜面积、病理分析、淋巴结转移的角度进行了统计和分析。最后,肖教授总结了此项研究的优势与局限性。
中国香港中文大学威尔斯亲王医院Simon SM Ng教授分享了一例随机对照研究,探讨了电针刺结合ERAS对在腹腔镜结直肠手术结果的影响。腹腔镜手术已经被证明较传统开腹手术更具优势,但却更易出现术后肠梗阻等并发症。该研究则证明电针刺能够有效较少腹腔镜手术的这一并发症。
韩国庆北国立大学医学中心Gyu-Seog Choi教授分享了结直肠手术中达芬奇SP系统的临床应用。他指出,单孔的达芬奇SP系统行直肠切除联合或不联合多器官切除是可行的,能够减小腹部切口,加快患者恢复,提高患者舒适性和美感。而就手术切除的精确度而言,达芬奇SP系统并不犹豫达芬奇Xi系统。
手术复盘环节由甘肃省人民医院楼雄飞教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戴勇教授、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匡毅教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永翔教授、山东省立医院张小桥教授和刘洪俊教授共同主持。
美国克利夫兰诊所Conor P·Delaney教授分享了一台腹腔镜辅助结直肠癌手术的全过程影像,并就手术的特点部分做了相应讲解。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锡山教授分享了该团队具有代表性的腹部无辅助切口经直肠切口拖出标本的腹腔镜下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过程,并进行全程详细解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许剑民教授分享了一例机器人辅助结直肠癌手术的病例影像,介绍了患者基本情况后,许教授与现场嘉宾对该病例进行了充分讨论。
本场由辽宁省肿瘤医院宋纯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崔滨滨教授、南昌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太原教授、山东省立医院刘洪俊教授主持。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王自强教授就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膜解剖的牵拉暴露和分离技巧原则发表了演说。从筋膜间解剖的基本解剖和力学平衡的角度,王教授细致介绍了牵拉暴露的基本模式,并盘点了包括盆内直肠游离暴露的基本方法和结肠游离暴露的基本方法。他表示,需要充分理解无论筋膜间隙还是血管周围都类似于“千层饼”结构,牵拉的目的在于使产生的合力与要被分离的间隙呈垂直关系。他还梳理了膜间隙平面推进的基本手法,并就技巧内容进行总结和经验分享。最后,王教授还补充说明了血管周围平面暴露方法的相关内容和优缺点,如沿间隙纵向划动等手法。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汪欣教授发表了有关腹腔镜直肠癌全盆腔脏器切除术(LSTPE)的报告。TPE手术是直肠癌手术中比较复杂的术式,适用于局限进展期直肠癌(LARC)和直肠癌局部复发(LARC)。汪教授从定义、解剖结构、术前评估、术中注意事项、重建牵扯的部位等多方面对其进行阐释并分享了LARC(T4b)/LRRC的北大医院分型,即改良Suzuki分型。随后,根据北大医院分型,他进而介绍了手术的适应证、禁忌证、影像学表现、保肛及保女性子宫附件等的指征的内容,还分享了多年中关于TPE手术的技术要点总结,包括如何游离好职场后间隙和Retzius间隙这前后两个平面、如何处理好重要血管分支等。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韦烨教授对机器人结直肠癌手术专家共识(2020版)的有关内容进行了细致解读。韦教授指出,近年来机器人微创手术发展迅速,手术量不断累加,因此,机器人使用特性、机器人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各类型结直肠癌手术方式的应用模式、操作要点及故障处理等问题都需要行业规范化的统一指导说明。此次更新的机器人结直肠癌手术专家共识(2020版)响应新时代的召唤,符合新时代的需求,紧跟手术方式的更新迭代、手术内容的改进和机器人设备的进化,同时融入了国内多个中心的研究进展,包括回顾性研究和正在进行的前瞻性研究。未来,希望更多的新型机器人能够不断被发明、实现更多新型术式以及更好的手术效果。
新加坡樟宜总医院James Ngu教授发表演说,探讨了机器人结直肠癌手术的受益群体是患者还是医生的问题。他指出,机器人手术使外科医生手术更简单、质量控制更有保障、外科医生成长更快,尽管对于患者来说花费更高,但总体来看,患者的受益程度可以抵消花费的负面影响。
韩国大学安南医院Seon Hahn KIM教授探讨了在机器人手术中,用于直肠癌的最佳手术方式。他从“何为最佳技术”讲起,指出其标准化腹腔镜结肠切除术是大多数结肠癌的最佳治疗方法,但其标准化腹腔镜TME手术对多数直肠癌来说则并非最佳选择方案。随后,他分享了多个相关的手术病例,并肯定了达芬奇SD系统的未来前景。
俄罗斯莫斯科切什诺夫州立医科大学Tulina Inna教授分享了左半结肠切除术的手术经验。她表示,左半结肠部分有很多重要血管,在切除时需注意避让重要血管。如果做D3淋巴结清扫术,左半结肠切除术是十分安全的。IMA的骨骼化使得D3淋巴结更易显现 ,这有利于对其的结扎定位。同时,CT的术前评估是十分重要的。
英国女王亚历山大医院Amjad Parvaiz教授通过研究证据和临床实践阐述了机器人直肠手术的优势问题。他表示,机器人手术提供了更高的精确度和更低的转开腹率,狭窄盆腔困难区域也可以入路,更好地保护了泌尿生殖功能,在高危患者中临床短期结局更好,并十分有利于教学培训。
手术复盘环节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赵任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严峻教授和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项建斌教授共同主持。
德国弗赖堡大学医学中心Stefan Fichtner-Feigl教授分享了一例机器人辅助肝切除的手术录像并进行了同期讲解和总结。以色列耶路撒冷哈达萨医疗中心Amir Szold教授介绍了一种由以色列自主研发并制造的新型手术机器人并分享了手术视频资料。中国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Simon SM Ng教授分享了一例机器人辅助直肠癌与前列腺联合切除手术的影像资料,并对其细节问题做了相应解答。
整场大会形式新颖、讨论热烈,是一场难得的微创外科学术盛宴。
中国医学论坛报 王淳 整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