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3月27-28日,首届中欧高血压交流春季学院项目在北京举办,该项目由欧洲高血压学会(ESH),中国高血压联盟(CHL)和北京高血压协会(BHA)共同主办。3月28日上午的会议中,刘力生教授介绍了世界高血压联盟的发展历程、中国高血压研究以及转化医学在高血压防控中的作用等。
WHL的发展历程和使命
作为世界高血压联盟前任主席,刘力生教授首先介绍了世界高血压联盟(WHL)的发展历程和使命。她谈到,1964年国际高血压学会(ISH)的成立对促进各国高血压研究与研究信息交流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尚缺乏在人群中的实践以提高高血压的预防和治疗率。到20世纪7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WHO)及“美国国立高血压教育计划”共同提出在人群中防治高血压病的设想,许多欧洲国家成立了国家抗高血压社团。
1975年,弗朗兹·克罗斯(Franz Cross)教授、西泽·巴尔托雷利(Cesare Bartorelli)教授及汤姆·斯特拉瑟(Tom Strasser)教授联合提出了成立高血压联盟的初步设想。1984年6月22日,WHL正式成立大会在日内瓦召开,共有15个国家的高血压联盟和学会的主席参加。到2004年,共有79个国家和11个支持成员,总计90个团体会员。
WHL的使命是教育和引导医务工作者、大众学习预防和治疗高血压的方法,以及推动预防及治疗高血压相关研究的开展;通过所有国家联盟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促进人群高血压的筛查、控制和预防;与国家机构联络,促进信息交流,并提供国际适用的高血压控制方法和计划。
转化医学与中国高血压研究对高血压防控的启示
转化医学的三个阶段
刘教授谈到,转化医学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基础实验室研究;第二阶段为临床应用(包括临床研究、指南);第三阶段为改变政策层面的环境和因素,以实现临床公共卫生和可持续发展的预防措施,健康促进和社区防控。
然而,要实现从生物医学创新研究到临床,再到社区人群健康的过程并不容易,刘教授指出,我们需要创新连续照护的综合模式,转变机构的研究重心,发展伙伴关系,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提供有效的护理等,最终改善人群的健康结局。
实验室到临床的“双向车道”
刘教授向与会者介绍了老年收缩期高血压前瞻性研究课题(Syst.-China)、卒中后降压治疗随访研究(PATs)、老老年高血压临床试验(HYVET)等由中国高血压联盟主导或参与的国内及国际高血压相关临床试验。通过这些临床试验,我们可以获得如下经验:高血压临床试验更容易招募到来自诊所或社区的人群,因此可以纳入来自多个不同中心的参与者;试验中伴随药物治疗较少;大型、简单试验在中国可行性大。
中国高血压联盟通过组织国内和国际多项随机对照试验(RCT),与世界著名的RCT中心建立良好关系,成功地将RCT结果与中国人群联系起来。例如,我们进行了以钙拮抗剂(CCB)类药物为基础的Syst.- China研究和上海老年高血压硝苯地平试验(STONE),使更多的人了解并接受了CCB类药物。华法林试验(Warfarin Trial)结果显示,中国人比白种人对华法林更敏感,即需要更小剂量的药物,这一结果也使科研工作者“回到实验室”,找到了与华法林药物敏感性相关的基因,临床医生或可根据患者基因型来帮助确定华法林的应用剂量。
正如刘教授所说,转化医学是一条“双向车道”,要达到好的治疗效果,不仅要从实验室转化到临床,而且常常需要再从临床返回实验室,对研究进行完善,并在临床试验中进一步观察。
如何将指南落地,真正提高高血压的控制率?
刘教授表示,要真正使研究成果和指南落地,实现人群健康,我们需要转变思想。高血压防控不能局限于大医院,应更多地下沉基层和社区医院。她指出,2017年世界高血压日启动的HEARTS项目(中国区)由WHO发起,其组成部分是基层实施心血管疾病防控的基本元素(表1),由非常实用的条目组成了具体的落实方案,也提出了非常具体的落实路径,或将是防控高血压的一个好方法。
采写:《中国医学论坛报》记者扈妍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