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与西方人群相比,东亚患者在抗血小板治疗期间心血管事件风险较低,但严重出血风险较高。
——这就是“东亚悖论”
近期,霍勇教授、葛均波院士、Young-Hoon Jeong教授携团队在《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亚洲》(JACC: Asia)发表了最新立场声明《东亚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立场声明:2025年更新版》。
以下整理了该《立场声明》的部分建议。
东亚和西方患者在血栓和出血风险以及抗血小板效果的治疗范围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与西方患者相比,东亚患者发生缺血事件的风险较低,这部分可归因于炎症和凝血活性等致动脉粥样硬化血栓的心血管风险水平较低有关。此外,东亚人有更高的胃肠道和颅内出血倾向。
高龄(≥75岁)
低体重(男性<55 kg,女性<50 kg)
衰弱
脑卒中史
肾功能不全
严重肝功能障碍
心力衰竭
外周动脉疾病
需要治疗的出血史
近期接受大手术或遭受重大创伤
活动性恶性肿瘤
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计数<100×109/L)
贫血(血红蛋白<110 g/L)
长期使用口服抗凝药/非甾体类抗炎药/类固醇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期间不可推迟的大手术
糖尿病
反复心梗病史
多支冠状动脉病变
多血管疾病
早发或快速进展的冠状动脉病变
合并全身炎症性疾病
严重慢性肾脏病
心房颤动
心力衰竭
贫血
复杂血运重建史
抗血小板治疗期间支架血栓形成史
至少置入3个支架
至少治疗3处病变
置入支架总长度> 60 mm
📍对于东亚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应根据个体缺血和出血风险选择初始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方案。
📍高缺血风险患者应以阿司匹林+强效P2Y12抑制剂作为初始治疗。
📍高出血风险患者的初始治疗应优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对于阿司匹林不耐受或高出血风险患者,可选择含有吲哚美辛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来替代含有阿司匹林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方案。
📍有高出血风险的东亚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首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的短期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方案,随后单一抗血小板药物长期治疗,优选氯吡格雷。有高出血风险、缺血风险不高的患者,建议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疗程1~3个月,而有高出血风险、高缺血风险的患者建议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疗程维持3~6个月。
📍有高缺血风险的东亚ACS患者,建议维持12个月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然后单一抗血小板药物长期治疗,优选P2Y12抑制剂。
📍在能够耐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且无出血并发症的慢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对于有高缺血风险、低出血风险的患者,建议长期接受含有氯吡格雷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
📍对于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高出血风险慢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可考虑接受1~3个月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后,使用氯吡格雷进行单一抗血小板治疗。
📍对于有高缺血风险的慢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可考虑在阿司匹林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管剂量的抗凝药(如利伐沙班2.5 mg,每日两次)进行长期二级预防。
📍建议慢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应用氯吡格雷或阿司匹林长期维持单一抗血小板治疗。对于有高缺血风险的患者,氯吡格雷单药治疗是阿司匹林单药治疗的首选替代方案。
参考资料:Position Statement on Antiplatelet Therapy for East Asian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2025 Update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