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刘启发教授:共识引领,血液肿瘤患者CRE感染全维度诊疗与防控策略

2025-11-19作者:liuy资讯



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CRE)感染是血液肿瘤患者面临的重要临床挑战,其高致病性与耐药特性对患者预后构成显著威胁。《血液肿瘤患者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CRE)感染的诊治与防控中国专家共识(2025年版)》(以下简称2025版专家共识)的发布,为临床诊疗提供了全新指导。在此背景下,中国医学论坛报特邀南⽅医科⼤学南方医院刘启发教授参与专访。结合丰富临床经验与前沿研究,刘启发教授将从流行病学特征、诊疗技术进展、防控策略优化等多维度展开深度解读 。现将核心观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video

刘启发教授访谈视频


专家简介


刘启发.png

刘启发 教授

教授/主任医师/博⼠⽣导师,首届国家杰出医师

南⽅医科⼤学⾎液病研究院院⻓/⾎液病研究所所⻓

广东省血液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血液肿瘤精准医学中心主任

南⽅医科⼤学南⽅医院⾎液科学科带头⼈/终身教授

北京陆道培⾎液病研究院副院⻓

中华医学会⾎液学分会第十/十一届副主任委员

中国⽼年医学会⾎液学分会副会⻓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细胞研究与治疗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液医师分会常委

主持3项国家重点研发/3项863计划,10项国家自然科包括重大/重点项目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3/二等奖5项

在NCB, STTT, Lancet Oncol/Haematol, JCO, PNAS, Blood, JHO和Leukemia等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250余篇

⼴东省⾎液肿瘤⾸席专家,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




解析血液肿瘤患者CRE感染流行病学特点,

关注2025版专家共识更新

结合临床实际,刘启发教授指出,我国血液肿瘤患者CRE感染的核心流行病学特征主要有2个:一是显著的地区性差异,这是我国CRE感染流行病学最突出的特征之一。例如,临床观察到,华中部分地区血液肿瘤患者的CRE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华南部分地区;二是耐金属酶菌株检出率相对较高,我国血液肿瘤患者CRE感染中,耐金属酶菌株的检出率相对更高,这是我国CRE菌株类型与分子学特征的重要独特之处。刘启发教授也同时指出,针对地域差异及菌株特点的原因,尚无我国国内严谨、系统的科学调查数据支撑,需要进一步探索。

刘启发教授谈到,从2020版专家共识到2025版专家共识,之所以进行更新,主要原因及需要临床重点关注的点在于:其一,我国CRE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发生了一定变化;其二,中国本土相关研究数据进一步充实,国内积累的CRE相关临床治疗数据更完整;其三,诊断技术的进步与新药的上市,为CRE 感染从诊断到治疗的精准化实施提供了更多客观依据。基于如上因素,共识进行了进一步更新。




检测与经验性治疗双聚焦,

助力血液肿瘤患者CRE精准诊疗

在血液肿瘤患者CRE感染诊疗中,检测是核心环节之一,主要包括酶的检测与敏感性检测。刘启发教授结合临床实际指出,当前,血液肿瘤患者中CRE的总体检出率不高,在病原菌检测基础上,进一步开展酶敏感性检测,难度则更大。因此,当前CRE感染治疗的临床数据,更多来源于经验性治疗实践。

落脚到临床具体诊疗,刘启发教授强调,经验性抗CRE治疗的临床实施主要基于三方面考量:一是患者既往是否存在 CRE感染病史;二是患者是否存在CRE定植(目前国内多数医疗机构已常规对血液肿瘤患者开展肛拭子筛查);三是若患者接受常规经验性治疗但疗效不佳,且无其他可解释的原因时,需考虑CRE感染可能性,进而启动抗CRE经验性治疗。

随着诊疗技术的发展,目前酶检测领域已迎来技术突破。刘启发教授认为,当前国内已开展多种CRE快速检测技术,如新一代测序(NGS)技术,在酶的检测中已展现出显著优势,为临床诊疗提供了重要支撑。但需注意的是,目前NGS技术在CRE检测中的应用仍缺乏大样本临床数据支持,临床价值与应用规范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三维施策落地经验性治疗,

强化认知防控管理与CRE早期精准干预

在血液肿瘤患者CRE感染诊疗中,降低CRE感染发生率与死亡率需从多维度综合施策,结合丰富的临床经验,刘启发教授指出,核心在于结合临床认知、防控管理与精准治疗,为高危患者个体化经验性治疗决策提供依据,具体可从以下方面考量:

一是强化CRE感染认知。近年来,血液科及非血液科临床医生对CRE感染的认知水平显著提升,相关诊疗指南的制定与推广进一步规范了临床实践,血液肿瘤患者CRE感染导致的死亡率已控制在30%左右,但相较于血液系统疾病及其他疾病中的其他感染,CRE感染所致死亡率仍处于较高水平。因此,临床医生要进一步重视CRE感染,将“预防”与“控制”作为血液肿瘤患者CRE感染诊疗的核心原则。

二是以“防”为前提,结合感染防控管理制定风险分层策略。“预防”是降低CRE感染风险、优化治疗决策的关键环节,需围绕CRE传染性特点落实针对性防控措施,据此判断患者感染风险等级。刘启发教授进一步指出,主要的预防手段包括:隔离与环境管控(对于已发生CRE感染的患者,应安排相对独立的病房,减少传播风险)、医务人员操作规范(强化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将严格手卫生作为阻断CRE人际传播的核心措施)。

三是以“控”为核心,聚焦早期经验性精准治疗。对于高度怀疑CRE感染的高危患者,应尽早启动覆盖耐金属酶类病原体的经验性治疗。临床实践表明,从早期经验性治疗逐步过渡至特异性治疗,可显著降低病死率,这一治疗逻辑需贯穿于治疗决策过程中——医生根据感染风险(如是否存在CRE定植史、是否暴露于感染环境)、临床症状(如发热持续情况)及常规治疗反应等综合判断启动抗CRE经验性治疗的时机与药物选择,确保治疗覆盖范围与患者个体风险相匹配。




规范使用抗感染药物+患者自身抵抗力提升,

提升CRE感染精准诊疗

血液肿瘤患者因疾病本身导致免疫功能紊乱,叠加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治疗带来的免疫抑制,以及长期住院、侵入性操作等都是CRE感染的高危因素。刘启发教授认为,相较于多黏菌素、替加环素等传统药物,头孢他啶-阿维巴坦等新型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BLICs)的应用优势,更契合该类患者的特殊生理状态与治疗需求。头孢他啶-阿维巴坦的毒性相对较低,需要注意的是,头孢他啶-阿维巴坦对金属酶缺乏活性,在针对此类菌株的经验性治疗中,需强调联合使用氨曲南,以实现对金属酶阳性菌株的有效覆盖。

与此同时,刘启发教授也强调,要重视患者自身抗感染能力的恢复。他指出,若患者长期处于免疫功能低下或存在T细胞缺乏,即使应用特异性抗感染药物,也难以有效控制感染。因此,CRE感染的治疗需遵循“抗生素合理选用+患者自身抵抗力提升”的双轨原则,在规范使用抗感染药物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干预手段增强患者自身的抗感染能力。




聚焦HSCT患者CRE感染防控,

差异化策略与筛查-预防-治疗实操要点解析

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的患者是CRE感染的极高危人群,结合HSCT的不同类型(自体HSCT与异基因HSCT),刘启发教授强调,要在移植前筛查、移植中预防及感染后治疗环节明确防控重点,并制定差异化策略。

由于异基因HSCT患者术后常存在长期免疫功能不健全(如T细胞功能缺陷、免疫重建延迟),不仅增加CRE感染易感性,还会导致感染后治疗应答效率降低,进而提高死亡率;而自体HSCT患者因免疫功能恢复相对更快,感染风险与不良预后概率均低于异基因移植群体,这一差异是制定差异化防控策略的核心依据。针对HSCT 患者CRE感染防控的关键环节,刘启发教授也进行了详细拆解:

  • 移植前筛查:对HSCT患者进行CRE定植筛查(如肛拭子检测),通过筛查明确是否存在CRE定植或既往感染史,为后续防控提供依据。但刘启发教授特别强调的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尚无充分证据支持对CRE定植患者(包括既往有CRE感染病史者)采用预防性抗CRE药物干预,因此不主张通过药物预防降低感染风险,需避免盲目用药导致耐药性增加或药物毒性叠加。

  • 移植中预防:以非药物防控为核心,阻断传播途径——移植中预防的核心在于通过非药物措施切断CRE传播链,包括环境防控(对存在CRE定植/感染风险的患者,优先安排相对独立病房)、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这些非药物防控措施对自体与异基因HSCT患者均适用,是移植中预防感染的关键手段。

  • 感染后治疗:无论患者接受的是自体HSCT还是异基因HSCT,一旦确诊CRE感染,治疗原则一致——优先选择抗CRE药物(如新型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传统药物联合方案等),同时结合患者肝肾功能、耐受能力调整用药剂量与疗程。需注意的是,异基因HSCT患者因免疫功能更弱,治疗中需加强支持治疗(如免疫调节、营养支持),辅助药物清除病原体,但核心治疗原则与自体移植患者无差异。




公共卫生视角下的CRE耐药防控,

跨领域协同与抗菌药物科学管理

刘启发教授认为,从公共卫生视角来看,CRE的播散与抗微生物药物滥用密切相关。CRE的本质是病原微生物对特定抗微生物药物(碳青霉烯类)产生耐药性的表现,类似的,其他病原菌也可能对其他类别抗微生物药物出现耐药。这种耐药性的产生,与抗微生物药物的应用(包括细菌耐药、肿瘤治疗相关药物应用)存在密切关联,且需从更广泛的层面关注——当前,抗微生物药物不仅用于临床医疗,在水稻种植、棉花种植、水产养殖(鱼类)、畜禽养殖(鸡、鸭)等农业生产领域也广泛应用,而全球范围内抗微生物药物的普遍使用,必然会引发抗微生物药物滥用相关的耐药效应,导致耐药菌(包括CRE)的流行情况发生变化。

具体到血液肿瘤患者CRE感染的防治,刘启发教授强调要推动抗菌药物科学管理与临床诊疗深度融合,重点落实:

第一,规范临床抗生素使用策略。针对各类感染,首先给予适宜的经验性抗生素治疗,一旦通过病原学检测确诊具体病原菌,需立即转为个体化治疗。这一诊疗逻辑能有效降低包括CR在内各类耐药菌的发生率,是控制耐药曲线上升的关键环节;

第二,强化CRE传播防控,包括环境防控与医务人员操作规范;

第三,推动全社会协同参与。抗微生物耐药问题并非仅靠医务人员就能解决,需联合农业生产(种植、养殖领域)等社会各领域共同发力,从全球公共卫生视角正视抗微生物药物滥用带来的挑战,形成多层面防控合力。




CRE感染的防控与诊疗,既是临床精准医疗的重要课题,更是关乎公共卫生安全的系统工程。刘启发教授指出,在诊疗层面,目前已形成了“检测技术突破+经验性治疗精准落地”的CRE感染的防控与诊疗核心逻辑,新一代测序等技术为精准干预提供支撑,而基于感染史、定植筛查与治疗应答的风险分层策略,则构建了CRE感染早期干预的关键防线。从更高维度看,CRE感染防控已超越单一临床学科范畴,需贯穿“认知强化-防控落地-精准治疗”的三维逻辑,更离不开公共卫生视角下的跨领域协同。既要通过临床抗微生物药物科学管理遏制耐药滋生,也要联动农业等社会领域破解抗微生物药物滥用难题,以多层面合力应对耐药挑战,最终实现保障患者生命安全与维护公共卫生安全的双重目标。




审校|南⽅医科⼤学⾎液病研究院刘启发

整理|中国医学论坛报社刘玉



感谢齐鲁制药对本项目的公益支持!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