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2025 年 5 月 3—6 日,2025 年美国消化疾病周(DDW 2025)于美国圣地亚哥举行。在大会首日发布3项口头报告及3项壁报成果基础上,广东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沙卫红教授、陈浩教授团队再传捷报,新增2项重磅口头报告,分别入选大会4个最具创新价值摘要之一、获得AGA杰出摘要奖,入围大会主席奖竞选环节,以及受到《胃肠病学》(Gastroenterology)杂志主编约稿并被邀请参加早餐会;同时,一项揭示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治疗新靶点的重磅壁报也引发广泛关注。
《中国医学论坛报》特邀沙卫红教授团队深度解读“血浆蛋白质组学特征可以预测发病前16年的MASLD”,敬请关注!
血浆蛋白质组学特征可以预测发病前16年的MASLD
#4个最具创新价值摘要之一
#参加DDW会前媒体新闻发布会
#大会口头发言展示
Session Title: Novel MASLD Biomarkers
Session Type: Research Symposium
Session Date & Time: 2025.5.4 8:00~8:15 a.m.
左:俞施熠在肝病研讨会作大会口头发言展示;右:DDW NEWS官方报道
俞施熠参加网络研讨会
这项研究由广东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沙卫红教授、陈浩教授作为通讯作者指导俞施熠、陈春玲、奉婧等共同完成,该项研究在DDW大会投稿的6000余份摘要中脱颖而出,成为被大会选中的4个最具创新价值摘要之一,参加DDW会前媒体新闻发布会(Media Briefing),路透社、哥伦比亚新闻公司、Medscape等来自全球的二十余家知名新闻媒体参与报道,同时在DDW的肝病研讨会上作大会口头发言展示。
基于该研究所发现的蛋白质预测模型可在症状出现前16年提示潜在风险,为超早期干预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SLD)是一种常被忽视的无症状疾病,多数患者确诊时已进展至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等不可逆阶段。亚洲地区尤其是东亚的MASLD发病率快速增长,从2010年的21%攀升至2019年的26%,早期监测与干预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迫切需求。然而,现有预测工具多依赖传统临床指标,其敏感性和特异性有限,难以满足超早期筛查需求。这项研究通过血液蛋白质组学的系统性分析,揭示了关键生物标志物组合与MASLD发病风险的潜在关联。基于大规模队列数据的长期追踪,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创新预测模型,可在症状出现前16年识别高风险人群。结果显示,该模型的预测效能显著优于现有方法(AUC高达0.90),且在不同人群验证中表现一致。进一步机制研究表明,相关生物标志物与炎症调控及免疫信号通路密切相关,为未来靶向干预提供了新方向。这一工具将临床干预窗口大幅提前,使无症状阶段的精准防控成为可能,通过生活方式调整或靶向药物干预,有望降低30%以上的疾病负担。
目前,团队正加速推进模型的临床转化研究,并探索其在个体化健康管理中的应用潜力。该成果首次实现了MASLD的超早期风险分层,为高危人群筛查及公共卫生策略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未来,结合动态监测技术与人工智能算法,或可进一步提升预测模型的精准性与普适性,推动肝病防控进入主动干预的新阶段。
DDW NEWS官方报道链接:
https://news.ddw.org/news/blood-proteins-may-predict-masld-up-to-16-years-before-symptoms/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SLD)因隐匿性强、确诊滞后(亚洲发病率十年间从21%升至26%),导致肝纤维化等不可逆病变高发,传统筛查手段(如FIB-4、APRI评分)敏感性与特异性不足。广东省人民医院团队突破性整合血浆蛋白质组学与机器学习,构建了可在症状前16年预警MASLD的预测模型(AUC 0.90),其核心蛋白标志物群揭示炎症与免疫调控机制,较传统方法显著提升预测窗口期及稳定性,为超早期干预提供精准工具。该模型若转化应用,结合生活方式或靶向干预,可降低30%以上疾病负担;未来融合动态监测与人工智能算法,有望推动肝病防控从被动诊疗迈向主动风险管理,为全球慢性病防控策略优化提供重要范式。正因为如此重要的临床价值,所以被挑选参加DDW新闻媒体发布会,该发布会在6000多份摘要中只挑选了4项最具有创新价值的研究参与发布,邀请了20多个重磅媒体参与,足见其临床价值的重要性。
中国医学论坛报社将持续追踪DDW2025最新进展,敬请广大读者关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