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王欣、赵洪猛教授谈:乳腺显微外科技术与乳腺癌手术的精准化革新丨粉红十月,“津”心守护

2025-10-28作者:论坛报岳岳资讯
原创

每年十月是国际“乳腺癌防治月”,旨在全球范围内呼吁社会关注乳腺癌,普及“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的科学理念。在中国,乳腺癌位居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首位,且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对女性健康及公共卫生体系构成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加强乳腺癌防治知识科普,展示我国前沿诊疗进展,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和现实紧迫性。


值此“国际乳腺癌防治月”之际,中国医学论坛报特别携手国家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特别推出“粉红十月·‘津’心守护——探索乳腺癌诊疗天肿经验”主题活动!


本期,我们荣幸邀请到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乳腺肿瘤一科王欣教授与赵洪猛教授进行访谈,两位教授围绕乳腺显微外科技术的最新进展与临床价值进行了深入探讨。访谈精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image.png



访谈精粹


现代乳腺外科理念演进

从“最大切除”到“功能外形并重”


在全球乳腺癌发病率持续攀升的背景下,中国乳腺癌防治工作面临着严峻挑战与重要机遇。王欣教授首先介绍了乳腺癌治疗的总体进展:当前乳腺癌治疗已形成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模式,早期乳腺癌五年生存率超过95%。“过去谈癌色变,如今乳腺癌正逐渐成为一种可治愈的慢性病。”治疗策略的精细化体现在根据病理分型和分子分型实施个体化方案,包括新辅助治疗、保乳手术、腋窝保留等创新术式,甚至对特定分子分型患者开展免手术治疗方案,标志着乳腺癌治疗进入精准医疗新时代。


乳腺外科历经百年发展,其核心理念已发生深刻变革。赵洪猛教授系统阐述了现代乳腺外科的理念转型:“过去强调完整切除,现在更注重功能保留和外形维护。”这一转变催生了多样化的手术方式创新。


保乳手术的安全性已获国际公认,在不增加死亡风险的前提下最大程度保留乳房外观。对于无法保乳的患者,乳房重建技术提供了重要选择。赵洪猛教授介绍:“重建手术分为自体重建和假体重建两类,需根据患者个体差异进行选择。”对于乳房体积偏小的患者,假体重建更为适宜;而体积较大的患者则更适合自体组织重建,其中腹部皮瓣移植是最常用的术式,背部和臀部组织也可作为供体来源。


精准操作带来多重临床获益

超显微外科技术再获突破


随着乳腺癌外科治疗的发展,功能保留与外形修复已成为现代乳腺外科的核心追求,显微外科技术正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支撑。显微外科技术作为乳腺外科的重要技术支撑,其临床价值体现在手术创伤控制和远期效果改善等多个维度。赵洪猛教授以腹部皮瓣重建为例,阐释了该技术的核心优势:“传统术式需将皮瓣与部分腹直肌一同转移,而显微外科技术可实现皮瓣的精确游离与吻合,避免肌肉损伤,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该技术的精细化特点使得手术难度提升,但患者获益明显。赵洪猛教授强调:“显微外科技术的应用标志着乳腺外科手术精度达到新高度,尽管技术挑战更大,但为患者带来了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面对患者对手术安全性与远期效果的关切,王欣教授介绍了团队建立的系统化保障方案。“成功率依赖于多学科团队的紧密协作,包括外科医生、影像科、护理团队和病理科的专业支持。”通过术前精准评估、术中实时监测和术后精细管理,团队将重建手术失败率控制在1%以下。长期随访数据验证了不同重建方式的远期效果。王欣教授基于十年随访结果指出:“自体重建的组织更柔软,对称性更佳,长期来看比假体重建更为自然。”与此同时,团队持续推进微创技术创新,通过腋下小切口、腔镜及机器人辅助等技术,实现3厘米切口下的全乳切除与重建,在根治疾病的同时最大程度保留患者形体美观。


在显微外科基础上,超显微外科技术实现了精度上的再次飞跃。赵洪猛教授介绍:“超显微外科专注于0.3至0.8毫米级别的血管吻合,将手术精度推向新高度。”该技术主要应用于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治疗。“淋巴水肿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传统保守治疗效果有限。”赵洪猛教授指出,“超显微外科技术通过将淋巴管吻合到邻近血管,将淋巴液分流至血液循环,从根本上改善淋巴循环障碍。”这一技术突破为淋巴水肿患者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临床验证显示其效果显著。


团队建设与人才培养

技术全覆盖与梯队化培养模式


保持技术领先的关键在于系统的团队建设与人才培养。王欣教授分享了天肿乳腺肿瘤一科的经验:“我们建立了主诊医师负责、高年资医师指导、年轻医师成长的梯队化团队结构。”团队涵盖显微外科、微创腔镜等多个专业组,通过分工协作确保高难度手术的顺利开展。


“DIEP游离皮瓣等复杂手术需要团队接力完成,包括取瓣、吻合等环节的密切配合。”王欣教授强调。团队同时依托医院临床培训中心,开展腔镜模拟、机器人操作和显微外科技术培训,通过系统化训练提升青年医师技术水平。这种“技术全覆盖+梯队化培养”模式确保了团队在乳腺外科领域的持续创新能力和临床服务水准。


乳腺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正推动乳腺癌外科治疗向更精准、更人性化的方向迈进。从疾病根治到功能保护,从技术创新到团队建设,天肿乳腺外科团队展现了中国乳腺外科的先进水平与发展方向,为乳腺癌患者提供了兼顾治疗效果与生活质量的综合解决方案。



专家简介


王欣 教授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教授 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乳腺肿瘤一科副主任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外科技术创新与推广分会常委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编委

教育部学位评估专家


赵洪猛 教授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乳腺肿瘤一科副主任医师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整形外科专业委员会青年专家

中国整形美容协会肿瘤整复分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淋巴水肿治疗专业学术工作组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显微外科医师分会淋巴水肿学组委员

天津市医疗健康学会乳腺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fa816d7629223a94412b4622cf579104.jpgfa816d7629223a94412b4622cf579104.jpg

10月27-31日

5db34748126d57bff1c8e4842ee637d7.gif

请持续关注

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肿瘤

微信公众号、视频号

及壹生APP活动专区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