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张大爷今年65岁,患2型糖尿病14年了。自从农村房子拆迁搬到公寓后,他觉得运动量少了很多,于是决定跟着小区里的退休小团队一起“饭后百步走”。于是他每天一吃过晚饭就跟着大伙一起绕着小区散步,因为运动量比较大,他经常走完回到家就累倒在沙发上久久不愿意起来活动。然而,在最近一次的检查中,张大爷发现,自己这么努力运动,血糖不仅没降反而升了!
运动是控制血糖的“五驾马车”之一,适当运动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还能稳定血糖、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可有的患者运动后发现血糖并没有降,或降低幅度不明显,或者不降反升,这是为什么呢?在门诊遇到患者的提问,我们应该如何向患者解释这一现象呢?
研究表明,运动可辅助降低血糖,但一定要合理运动。张大爷的运动之所以没有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是因为他的运动方式不合理。为了确定完善的运动方案,糖尿病患者需进行葡萄糖耐量试验,了解自身的血糖波动状况。
通常情况下,建议患者应在餐后1~2小时运动,此时患者的血糖水平比较稳定,加之胃中的食物也消化大半,相对于餐后立即运动,不容易伤害肠胃。运动强度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合理安排,以微微出汗为宜。
糖尿病患者为了通过运动达到降血糖的目的,应遵循以下3个原则:
糖尿病患者的运动强度因人而异,以在运动中能与别人交谈不感到气喘吁吁,休息后不感觉过于疲劳和肌肉酸痛为宜。
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时间最好掌握在饭后30~60分钟;运动前后应当注意观察自己的血糖变化。有条件者最好能自测血糖并记录进餐时间、进食种类、数量、运动时间、方式,与血糖变化作对照;到医院复诊时将这些信息提供给医生,在医生的指导下,找出自己的血糖波动规律。
糖尿病患者应根据病情,结合年龄、性别等个人特点,合理计划运动项目、强度、时间、频度等,以达到控制体重和血糖的目的。
来源:爱萍糖话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