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3位年轻人猝死,死神来了?

2020-07-18作者:论坛报小塔资讯
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 猝死

猝死心电图如期而至!

3种易漏诊“猝死”心电图,千万小心!

猝死带给人的恐惧,除了死亡本身外,还在于突然性和不可预测性。

犹如死神来了(图1),我们不知道在何时,以何种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来不及对重要的事情做个交代,来不及和珍爱的人做个道别。

这是我们接受不了的,也是猝死的真正可怕之处。

微信图片_20200717104305.jpg


图1:猝死,比死亡带给人更大的恐惧。

花样索命,措手不及

1


微信图片_20200717104309.jpg


微信图片_20200717104334.jpg


图2:小杨猝死后留下的体检心电图,P波、PR间期及QRS波均未见明显异常,但QT间期延长。

2


微信图片_20200717104336.jpg


微信图片_20200717104339.jpg


图3:小王的心电图可见T波倒置和QT间期延长。

3


微信图片_20200717104341.jpg


微信图片_20200717104343.jpg


图4:小李心电图也表现为QT间期延长,但T波本身不宽,而是ST段延长了。

死神到来,并非偶然


微信图片_20200717104345.jpg



微信图片_20200717104348.jpg


图5:尖端扭转型室速能够自行终止,也可能蜕变为室颤。

年轻人,和死神抗争到底

在生死面前,没有人会不努力,再难,也要和死神抗争。对于长QT综合征的患者更是如此,因这些患者多数年轻,未来有着无数的梦想和可能。

首先起始的治疗叫做去除诱因,比如长QT综合征1型的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尤其游泳;长QT综合征2型的患者,避免突然的铃声刺激;长QT综合征3型的患者,注意夜间睡眠中的猝死等。

而后对于多数的长QT综合征患者,需要开始β-受体阻断剂的治疗,以非选择性的β受体阻断剂效果为佳,如普萘洛尔、纳多洛尔等。

β受体阻断剂可显著减少长QT综合征患者发生室速、室颤的风险。在应用了充分的β受体阻断剂后还是反复发生晕厥,或者室速时,需要植入ICD,进行猝死的预防。部分患者也可考虑交感神经节切除术。

看似结构正常的心脏,也可能因遗传性心律失常导致猝死。

多一些认识,早一点识别,就能让这些年轻的患者,多一些走向未来的可能,破坏死神的阴谋,还他们以寿终正寝、自然死亡的幸福!

参考文献

[1]Liu JF, Jons C, Moss AJ et al. Risk factors for recurrent syncope and subsequent fatal or near-fatal event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long-QT syndrome. J Am Coll Cardiol 2011; 57: 941–50.

[2]MacCormick JM, McAlister H, Crawford J et al. Misdiagnosis of long-QT syndrome as epilepsy at first presentation. Ann Emerg Med 2009; 54: 26–32.

[3]Ganzeboom KS, Colman N, Reitsma JB et al. Prevalence and triggers of syncope in medical students. Am J Cardiol 2003; 91: 1006–8, A8.

[4]da Silva RM. Syncope: epidemiology, etiology, and prognosis. Front Physiol 2014; 5: 471.

[5]Ishibashi K, Aiba T, Kamiya C et al. Arrhythmia risk and beta- blocker therapy in pregnant women with long QT syndrome. Heart 2017; 103: 1374–9.

[6]Seth R, Moss AJ, McNitt S et al. Long QT syndrome and pregnancy. J Am Coll Cardiol 2007; 49: 1092–8.

[7]Tan HL, Hofman N, van Langen IM et al. Sudden unexplained death: heritability and diagnostic yield of cardiological and genetic examination in surviving relatives. Circulation 2005; 112: 207–13.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扬子名医团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