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2025年3月2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6年版)》全国更新启动会在上海圆满召开,《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编写专家委员会全国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名誉院长樊嘉携115位专家共同出席。本次会议的召开为《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的更新奠定了基础,推动了中国肝癌诊疗规范化事业向前发展,并助力中国肝癌事业走向国际舞台,将对肝癌患者长期生存产生深远影响。本期“编委之声”邀请中国医学论坛报肿瘤学编委会主编樊嘉院士,对指南修订工作和中国肝癌诊疗发展进行解读与展望。
樊嘉院士: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可以更快地推动中国肝癌诊疗规范化的进展,为进一步提高中国肝癌患者长期生存率贡献我们的力量。
自2011年由秦叔逵教授主持编撰首版《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以来,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领导的支持和大力帮助下,历经2017年、2019年、2021年、2024年四次系统性更新,《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6年版)》修订工作现已正式启动。根据国家政策导向,2021年起《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正式更名为《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各版本修订均严格遵循科学性、先进性、前瞻性、可操作性及可推广性,确保指南既与国际标准接轨,又切实符合中国临床实践需求,不断将肝癌诊疗的新技术、新进展、新信息传递给中国的广大临床医生,为肝癌规范化诊疗提供科学的指导。
每两年一次的指南修订,源于科学发展的持续推进、技术的不断提升与进步,以及一系列新治疗方案和理念的涌现,涵盖新药物、新方法、新技术等方面。历年指南修订均以高级别临床研究证据为基石,整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重点纳入国际、国内批准上市的创新药物及疗法,优先采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原CFDA)批准临床使用的药物,并参考具有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的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依据。指南修订过程力求严谨,修订专家委员会由院士在内的百余位领域专家组成,定期组织讨论,进行指南撰写、定稿,最终由国家卫生健康委等权威机构审批后对外发布。为推广指南,每次指南更新发布后,还会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展示中国在肝癌诊疗领域的新成果、新进展,推广创新药物和科技成果,造福广大患者,希望能以此不断提高中国在肝癌研究、治疗、诊断、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水平,走向世界前列,并形成普遍共识,提升公众认知,为最终治愈肝癌贡献力量。
指南引领,共助肝癌诊疗规范化事业发展
目前,中国肝癌患者约占全球的45%,但总体生存率尚未突破15%,死亡率居高不下。因此,我国在肝癌诊治方面仍然任重道远,需要不断提升、实现与国际接轨。在指南制定过程中,专家组力求使《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符合国际规则,即具备充分的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同时也要符合中国国情。与国内外的其他指南不同,《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作为中国本土指南,旨在提高国家防癌抗癌水平,不仅为医务工作者提供指南,还面向社会公众,通过宣传推广提高全社会对肝癌的认知水平。
樊嘉院士表示,自首部规范面世以来,我国肝癌指南已历经四次重大升级,充分彰显了中国智慧与力量。2017年,中国肝癌分期(CNLC)系统横空出世,突破了巴塞罗那临床肝癌(BCLC)分期“一刀切”的局限,制定了符合中国国情和患者需求的“中国标准”,为国内患者提供了更丰富的治疗选择;2019年,多学科诊疗(MDT)模式被正式写入规范,促进了外科、介入、内科等多学科的深度融合与协作;2022年,国产原研药集体亮相,为指南增添了权威性和丰富内涵,有力推动了我国肝癌诊疗规范化事业的发展;2024年,中西医结合成为新亮点的核心辩证体系被纳入分期治疗方案,对晚期肝癌患者强调舒缓治疗。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的普及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尤其是《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4年版)》自发布以来通过线上线下等各种方式进行宣讲、解读,迅速应用于临床实践,共计组织490多场会议,走进了390多个城市,6000多位讲者参与其中,近388人次在规范平台上进行了交流学习、分享,已在国内外发布,并共计获得了千余次的引用,充分体现了指南在国内外的巨大影响。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30年将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的目标,樊嘉院士对这一目标抱有信心,并表示未来进一步提升我国肝癌诊疗水平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应大力开展肝癌早期筛查工作,明确筛查对象、集中资源,走进肝癌高发地区,渗透至社区、农村,提高公众的早期筛查意识。研究显示,对于2~3cm以下的肝癌患者,通过早期干预,其5年生存率可达到90%以上。因此,肝癌的早期筛查、预防、诊断与治疗,是当前乃至未来的重要策略与防治手段。
近年来,高敏感性和高特异性诊断试剂的不断发展,使肝癌能够被早期发现,并通过甲胎蛋白(AFP)、异常凝血酶原(DCP)、循环游离DNA(cfDNA)、microRNA、循环肿瘤DNA(ctDNA)、甲基化等指标进行疾病预测。随着这些指标在临床的推广应用,医务人员可以通过追踪和随访早期发现肝癌,大大提升肝癌的早期诊断率。
持续深入的肝癌机制研究促进了新靶点和新药物的问世,进一步推进了相关转化研究和临床试验的开展,新的治疗方案不断涌现,如靶免联合方案、双免疫方案、双抗方案、免疫联合化疗方案等。随临床研究探索不断优化的治疗方案让我们离“攻克”肝癌这一目标越来越近。
许多患者认为治疗结束就万事大吉,实则不然。患者治疗后应坚持长期随访,每3个月一次,这不仅有助于降低肝癌复发和转移率,还有助于在复发和转移的早期阶段及时发现、诊断和治疗,从而提高肝癌患者的总体生存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将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产生深远影响。”同样,人工智能的应用也扩大了临床诊疗和研究的边界。樊嘉院士表示,在肝癌的诊疗领域,人工智能(AI)技术正通过多维度整合实现深度赋能。基于深度学习的AI系统在肝癌影像诊断、病理分型、治疗应答预测及新药靶点筛选等环节已展现出显著应用价值,其通过海量医学数据训练形成的算法模型,能够有效辅助临床决策并加速医学研究进程。
然而,AI与肝癌诊疗的深度融合仍面临关键挑战:一方面需要持续提升算法对肝癌生物学异质性的认知精度;另一方面要构建具备可解释性的安全决策机制。为此,樊嘉院士团队正在开展相关工作,与复旦大学智能机器人研究院合作,研发肝脏解剖结构重建与腹腔镜及机器人现实图像融合技术,在手术前进行肝脏及相关脉管结构的“数字孪生“建模,在手术中实时进行智能监测和影像匹配,起到“智能导航”的作用,使得肿瘤可以完整切除而不损伤肝脏的正常组织。此外,团队也开发利用AI技术进行早期肝癌筛查、诊疗方案推荐、预后分析等诊疗辅助系统,进一步优化医疗资源,让更多患者受益。相信随着人工智能与医学和肝癌等领域的不断融合,肝癌诊疗的智能化水平以及准确性和精准性将越来越高,在最小化过度治疗风险的同时,为患者提供基于实时证据的个性化医疗干预,最终实现诊疗效果与生存质量的双重提升。
为了直面目前癌症防治工作中的严峻挑战并积极响应国家相关政策的号召,中国医学论坛报社与秦叔逵教授、樊嘉院士、于金明院士等专家延续既往合作,共同筹办了中国医学论坛报肿瘤学编委会,并于2024年4月27日在济南正式成立。在编委会专家的鼎力支持下,报社始终坚持建设医学媒体国家队品牌,与广大专家同频共振,以专家视角引领学术报道,以报社资源助推学科发展,持续产出高质量专业内容,共同推广肿瘤领域科技研究及临床转化成果,助力全国肿瘤规范化诊疗水平提升。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编制的谋划之年,肿瘤学编委会群策群力,全面贯彻《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筹办“编委之声”专栏,邀请各位主编、副主编和编委发挥引领作用,点评肿瘤学术前沿进展,传播优秀研究成果,启示科研学者。专栏将从本期开始,固定每周邀约一位编委发布一篇点评文章,于每期《中国医学论坛报·肿瘤周刊》B1版面刊发。
聚焦前沿热点,同思学科发展,共助健康中国,“编委之声”专栏期待您的持续关注!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樊嘉 审阅
中国医学论坛报社 黄琳琳 整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