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盛夏沪上,名家云集丨第17届上海国际大肠癌高峰论坛顺利召开!

2021-08-02作者:cmt佳玲资讯
结直肠癌原创

7月31日,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结直肠癌中心和上海结直肠肿瘤微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举办的第17届上海国际大肠癌高峰论坛于上海顺利开幕,来自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以线上或线下形式齐聚一堂,探讨结直肠癌诊治新理念和新技术。中国医学论坛报记者特将大会精彩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大会开幕式

秦新与.png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秦新裕教授为大会致辞。他表示,近年来,中国结直肠癌领域进展颇多,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也取得了较好成绩。上海国际大肠癌高峰论坛之前也已经成功举办了十六届,源源不断地吸引了各国专家学者,为结直肠领域的学术交流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本次第17届大会因疫情防控要求,将有多位国内外专家通过线上形式进行参会和发表演说,在此对参会的各位同道表示诚挚的感谢,大会将热情不减,学术水平进一步提高。未来,希望通过各位同道的不懈努力,将大肠癌领域研究继续深入,内外科协作、多学科配合,让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步入更高台阶。

 

杜宪.png

人民卫生出版社总编辑杜贤总编为大会致辞,代表人民卫生出版社祝贺大会顺利开幕,也为人民卫生出版社联合出版的《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第二版的献礼感到荣幸。他指出,“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眼”,不断形成中国模式、中国方案,在国际舞台发出中国声音,是所有医学同道的共同心愿。在过去的几十年,大肠癌正成为威胁人民健康的恐怖杀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大肠癌团队在党委和院领导带领下,紧跟前沿,创新性地推出大肠癌全周期、全流程的治疗模式,防治结直肠癌复发转移,开展四位一体的综合治疗,术后综合生存率提高至92.2%,为呵护人民健康做出重要贡献。


樊.png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樊嘉院士为大会致辞,首先,他代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对本次大会表示祝贺,对到场的各位来宾表示感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主管医院,倡导严谨求实、团结奉献,创新关爱的精神,以患者为中心,84年建院历史中,结直肠外科的发展则是具有代表性的优秀领域科室。尤其是在结直肠癌微创外科、肝转移综合治疗领域,达到业界翘楚的水平,结直肠癌手术例数位居全国首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联合多中心制定了多部重量级指南与共识,树立行业标杆。当前在“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以筹建国家医学中心为契机,在各方支持下,培养人才,力争成为国际知名的创新型、智能型医院。


随后,多位在场嘉宾共同见证了《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第二版的新书发布,几位海外编者也在线上为新书发布发来祝贺。

4.png
上半场精粹

本专场由秦新裕教授、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会长高春芳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周俭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蔡三军教授、河北省人民医院蔡建辉教授、郑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袁维堂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徐烨教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子卫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万德森教授、浙江省结直肠疾病诊疗中心林建江教授、山西省人民医院李耀平教授共同主持。

 

住1.png


住2.png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顾晋教授就多学科联合骶骨切除治疗复发直肠癌的临床实践问题发表演说。骶前复发是直肠癌局部复发的常见类型,约占15%~30%,肿瘤侵犯低估远端,其目前公认做法即为联合骶骨切除。顾教授介绍了该项手术的不同入路和实现手段,并通过多个案例分析了直肠癌复发骶骨侵犯、直肠癌局部复发、复发直肠癌多器官侵犯等情况中多学科综合诊疗(MDT)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顾教授强调了盆底核磁等影像学发展对外科手术的影响,分享了手术中骶前出血的处理方式和要点等。最后他总结道,对于局部进展期直肠癌联合脏器切除的手术,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多方考虑患者全身条件、经济条件等,合理利用MDT方式。

?.png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锡山教授为我们带来题为“中国NOSES微创外科的启迪”的报告。首先,王教授探讨了何为外科创新的问题,回望过去,对解剖知识认识的不断加深、各类手术器械工具的推陈出新、显像平台的进步和应用和功能平台的不断复杂化等都让外科发展不断创新。其次,针对术式创新的问题,王教授指出需要从手术入路、切除范围、淋巴结清扫、重建方式、标本取出方式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着手,不断学习和应用。最后,谈及微创外科的未来发展方向问题,王教授指出,经自然抢到取标本手术(NOSES)具有减少患者术后疼痛、加快患者恢复、减轻患者心理压力、改善社会心理心态等患者优势和安全有效、功能保护和操作简便的医生优势,符合行业发展要求。因此,NOSES是外科发展的必然结果,能够同时让患者和医生获益,拥有完整的理论和技术体系支撑,易于开展和推广。

wxs.png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许剑民教授汇报了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的短期结果,分析对比了机器人手术和腹腔镜手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REAL)的优劣势。许教授表示,微创手术因其创伤更小、并发症更少、恢复更快而成为当代外科手术的主流。而在中低位直肠癌的腹腔镜手术还有很多不足,诸如手术空间狭小,操作角度受限和器械相互干扰等。而机器人手术具有更清晰、真实的三维视野,7个自由度520°的旋转空间,高比例动作放大和消除手部震颤等独特优势,然而,考虑到更好的TME手术质量和更低的环周切缘阳性率,机器人手术未被完全应用。随后,许教授以此为背景介绍了其团队的研究设计流程、参与中心、入组情况及目前的短期结局等内容。

xjm.png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医学院Alan P·Venook教授探讨了结直肠癌靶向治疗的相关问题,以伊马替尼为例,他系统阐释了靶向治疗的机制、方案等内容及在一线、二线及后线治疗中的应用,并介绍了多项相关研究。

美国西北大学芬伯格医学院癌症中心Al B·Benson Ⅲ教授分别盘点了近期有关抗结直肠癌的相关研究报道,包括KEYNOTE-177研究、TASCO1研究等,肯定了KRAS基因对于结直肠癌治疗的指导作用。他指出,生物标志物所介导的肿瘤治疗仍然有待探索。


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Pier C·Giulianotti教授分享了机器人CME在右半结肠切除中的方法要应用。他表示,CME技术是否能够结直肠癌的长期肿瘤结局一直备受争议,近期,有关文献数量不断增长,说明其受关注度在不断增长。随后,他简短介绍了多项与之相关的最新研究并进行了相应分析。

 

美国佛罗里达州克利夫兰诊所Conor P· Delaney教授分享了克利夫兰诊所在团队协作、患者体验和未来健康关怀方面做出的相关努力。以克利夫兰诊所的不同分院为例,他指出了患者健康管理的原则问题,强调以患者为导向、多层次的工作模式,以及疾病分区明确化等问题。

 

美国南卡罗来纳医科大学Raymond Dubois教授就结肠癌的预防和干预问题发表了演说。简述了癌症预防和干预问题的重要性后,他介绍了NSAIDs和在TME中能够帮助癌细胞躲避免疫攻击的免疫细胞,并强调了PGE2在癌细胞和免疫细胞生物学中的活动机制。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丁克峰教授发表了题为“中国结直肠癌的早筛早诊策略和思考”的报告。通过对比美国的相关数据,丁教授指出,我国结直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偏低,主要因为早诊率不足,因此,积极早诊早治是进一步改善我国患者预后的关键。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早诊早治学组发布了《中国结直肠癌早诊早治专家共识》应运而生。随后,丁教授就中国结直肠癌筛查的方法变迁、临床挑战、特殊情况做了介绍,并分享了普通人群和高危人群的不同筛查方案。最后,他就多中心的筛查相关研究做了进一步介绍,提出了关于结直肠癌早筛的新思路。

丁.png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兰平教授分享了结直肠肿瘤筛查新策略。通过对国家健康相关政策的梳理,兰教授指出结直肠癌预防和早诊是国家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需求。同时,结直肠癌是最适合筛查的肿瘤之一,其方法有效、特异性高、安全性可靠、可操作性强。鉴于中美结直肠肿瘤防控存在巨大差距,美国的筛查工作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兰教授表示,自上而下的筛查体系的建立、科学规范的筛查方案的健全和早期筛查科普宣教的推进都是实现此目标的必要一环。他强调,筛查起始年龄的确定、不同级别的筛查手段选择和肠镜质量的提升也都是筛查方案需要考虑的问题。

兰.png

 

日本东京大学医学院Norihiro Kokudo教授就结直肠癌的术前模拟和术中导航发表了演说。通过多个肝切除的病例分享,他介绍了超声下引导影像、术中染色等手段,并重点介绍了新型研发的3D模拟虚拟肝切除软件,使3D构成工作流程从医生脑海中被表现为虚拟影像,完成了术前模拟和术中导航的可视化。

 

在特别设立的外科新技术专题中,深圳市人民医院潘凯教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汪昱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韦烨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贵玉教授共同担任主持。

住3.png

蒙古国国家癌症中心Chinzorig·M教授分享了蒙古国结直肠癌的生存率等相关数据。日本大阪大学医学院Norikatsu Miyoshi教授就使用虚拟、增强现实(VR/AR)技术进行结直肠癌导航手术的相关问题做了报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何国栋教授与在场观众一起探讨了如何做好结直肠癌手术的问题,并分享了围手术期处理的相关处理经验。韩国仁济大学釜山白医院Ki Beom Bae教授则盘点了结直肠癌中的生物标志物。俄罗斯莫斯科国立谢东诺夫第一医科大学医院Petrv Tsarkov教授则向我们分享了自己从医20年中关于结直肠癌手术的宝贵经验与难忘教训。

 

下午会场掠影

本场大会主持分别邀请到了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王旭东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张苏展教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袁维堂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吴国生教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韩方海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王梅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严俊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崔滨滨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常文举教授、河北省人民医院蔡建辉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李宇红教授。

微信截图_20210801153135.png

微信截图_20210801154413.png

微信截图_20210801154104.png


微信截图_20210801154656.png

张苏展教授为在场观众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结直肠癌指南2021版的更新进行了解读。张教授从指南总则、MDT原则、筛查和遗传学,影像学诊断与病理学诊断、肺转移性结肠癌的治疗原则、转移性结肠癌的治疗原则和直肠癌的治疗原5个方面对指南进行了解读。其中,他重点指出了关于局部进展中低位直肠癌的强化术前放化疗的内容、dMMR结直肠癌的免疫治疗相关内容、EGFR单抗应用扩展的内容和三线治疗化疗方案扩展的内容对于当前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最后,张教授还将指南更新所涉及的重要研究做了梳理和介绍。

微信截图_20210801150103.png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池畔教授探讨了膜解剖时代的TME问题。传统开放手术TME降低了局部复发率,改善了预后,使得直肠癌的局部复发率<10%。但同时,传统的TME存在着排尿功能与性功能障碍率高的问题,并且众多学者对于经腹TME的终点问题存在争议。通过对膜解剖的定义进行拆解和分析,他指出,膜解剖具有使手术微出血或无血、保护重要神经、避免癌结节和转移淋巴结遗留和使外科手术艺术化的临床意义。最后,池教授分析了多个相关病例和文献内容,并就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当前观点、经腹TME终点线观察等内容进行了展示和分析,同时,比较了完整保留和部分保留邓氏筋膜的TME的功能学与肿瘤学等方面。 

微信截图_20210801150303.png

奥地利Kaiser-Franz-Josef Hospital Thomas Gruenberger教授分析比较了化疗后患者进行肝脏手术前的肝功能评估手段,就如何处理结直肠癌肝转移、如何评估进行包括诊断和治疗的分享,从实际病例出发,涉及了术前评估、术后辅助治疗等多个问题。

 

法国维勒吉夫保罗布鲁斯医院Rene Adam教授分享了有关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治疗问题。Adam教授从治疗的基本原则入手,通过生动的影像资料向观众展示了新辅助治疗采用化疗的方式能够扩大适应证患者人群,并介绍了肝移植的禁忌证等问题。

 

法国昂布鲁瓦兹·帕雷医院Benard Nordlinger教授就人工智能在健康领域的发展前景做了系统的介绍和盘点。鉴于近年来人工智能在多领域中的应用,他从适应环境、模拟人脑、模拟人类共情等方面对人工智能的医疗应用前景进行了剖析。

 

英国里斯本Champalimaud研究所Bill Heald教授结直肠癌手术中的吻合口瘘问题进行了临床实践经验的分享,并着重介绍了三重缝合技术的优势和特点,最后,他就吻合口瘘的预防和解决方式进行了多角度阐释。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振宁教授就结直肠癌分期体系问题做了相关探讨。首先,王教授就目前TNM分期体系的细化现状进行了介绍,并分享了自己团队在T2期结直肠癌的分期体系细化探索之路。他指出,分期体系的细化将能够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手段的选择。同时,王教授就是否能够引入复杂的计算体系、能否将淋巴结捡取数目引入分期等问题,分享了自己团队提出的基于淋巴结转移率的方案,该方案对高中低危患者存在着明显的异质性。

最后,他介绍了人工智能化疗疗效预测模型的探索,并指出人工智能将是未来分期体系改良的发展方向。

微信截图_20210801153254.png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聂勇战教授就消化道肿瘤辅助诊断和高危预警新标志物发现及试剂盒研发的问题进行了报告。肿瘤甲基化基因可作为早期诊断的候选标志物,聂教授盘点了包括传统蛋白标志物、表观遗传标志物等结肠癌标志物,并分析了其来源。聂教授团队联合国内多家医院,以建立稳定的外周血DNA甲基化处理和制备技术、特异性捕获肿瘤特异性DNA甲基化位点为目的,制作出RS9 试剂盒。经多中心临床试验,该试剂盒对I期胃癌患者的检出率达到50%,是传统肿瘤标志物灵敏度的5倍以上。另一方面,聂教授基于所在医院胃癌高危人群队列研究的结果,验证了MG7、MG5的预警价值,他表示,未来希望相关试剂盒成果能够造福更多患者。

微信截图_20210801162659.png

李宇红教授在报告中梳理了液体活检中ctDNA的检测在肠癌肝转移中的应用探索进行了分析和盘点。肠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风险较高,有研究表明,依赖于外泌体、循环肿瘤细胞和游离DNA(ctDNA)的液体活检对肝转移患者的检测与组织检测的一致性达到90%以上。李教授就当前有关ctDNA的临床研究进行了详细的盘点和介绍,并分析了每项研究的优缺点。同时,她还介绍了所在团队针对ctDNA的小样本临床研究,包括入组标准、检测及判读方法、试验结果等问题。李教授最后指出,当前ctDNA检测还存在着标本量不明确、检测方法不统一、质控不明朗、采血时间点存在争议等问题,以及如何指导术后辅助治疗的问题都仍需要多中心临床研究的进一步验证。

微信截图_20210801153441.png

随后,英国牛津大学David Kerr教授分享了基因药理学方法在结直肠癌个体化治疗和安全性提高方面的应用经验和成果。德国奥尔登堡大学医院Claus-Henning Koehne教授就MSI-H 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治疗方案做了从致癌途径、机制、药物等角度进行了分析和梳理。比利时鲁汶大学Eric Van Cutsem教授就在转移性结直肠癌中个体化治疗的应用现状和病例进行了展示和分析。意大利热那亚医学Alberto Sobrero教授探讨了晚期结直肠癌治疗是量变还是质变的问题,以及如何识别他们的方法。德国马丁·路德大学Hans-Joachim Schmoll教授发表了有关四药联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疗效、安全性分析及研究探讨。法国巴黎笛卡尔大学Pierre Laurent-Puig教授分享了ctDNA检测在结直肠癌中的应用经验。英国利兹大学Philip Quirke教授分享了FOxTROT研究的结果,该研究评估了结肠癌新辅助化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整场大会,讨论热烈,学术气氛浓厚,为结直肠外 科的发展带来许多新思考。


中国医学论坛报  王淳  整理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