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2013年,中国首次将每年的6月6日设为“中国房颤日”。
5月28日下午,在第六个“中国房颤日”前夕,北京安贞医院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房颤科普教育讲座,《中国医学论坛报》记者荣幸受邀参加。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的主讲人是“中国房颤消融第一人”——马长生教授。
做科普,马长生教授是认真的。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这堂科普讲课,一讲就是1小时,且幻灯制作精美,内容翔实易懂。马长生教授用独特幽默的授课方式,为二十几家媒体的记者们上了生动一课。
马长生教授授课
“六问六答”,全面扫盲房颤!下面,就由小编带大家一起学习吧。
一、什么是房颤?
答: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之一。人的心脏有2个心房、2个心室,正常心跳时依次是心房收缩--心室收缩--心房心室一起舒张,完成一次心跳,人们感觉到的心跳通常是心室的收缩。然而房颤时,心房无规律颤动,不能正常收缩舒张,有的心房颤动能带动心室完成一次收缩舒张,有的心房颤动则不能,最终导致自我感觉心跳十分不整齐,毫无规律。
二、房颤常见么?
答:房颤可以称得上是21世纪的心血管流行病,据估计2010年全球房颤患病人数约3350万。预计到2050年,中国房颤患者男性520万、女性310万。40岁以上人群中,男性一生中患房颤的风险为26%,女性为23%,也就是说平均每个人一生中可能有四分之一的概率会患上房颤。
三、房颤的危害如何?
答:房颤的危害是多方面的,总体来说,可使卒中风险增加5倍,心衰风险增加3倍,痴呆和死亡风险增加2倍,显著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同时也给社会和个人造成巨大经济负担。
脑卒中患者中约五分之一是由房颤导致的。房颤患者,由于心房不能规律的收缩舒张,血液容易在心房内瘀滞,容易凝固形成血栓,血栓脱落随血液循环,可栓塞在身体的各个部位,其中栓塞在脑血管的概率最大,危害也最大,可导致脑卒中甚至猝死。研究表明,合并有房颤患者的脑卒中致残率明显大于无房颤患者。
房颤和心衰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美国佛明翰(Framingham)研究表明心衰患者房颤的年发生率约为54%,房颤患者中心衰的年发生率约为33%。合并心衰的房颤患者,远期预后差,再住院、住院天数和住院死亡率均显著增加。
近些年来,房颤住院率的增长甚至超过了心梗和心衰。
四、如何发现房颤?
答:房颤相关症状主要是心悸、气短、头晕,严重者在房颤转复时伴有长间歇,还可导致黑曚、甚至晕厥。然而,有近三分之一的房颤发作是没有症状的,使得房颤极具隐匿性。数心跳、摸脉搏可帮助早期发现房颤迹象,常有患者描述为“有时快,有时慢,一点规律都没有”。发现异常迹象时,及时就近检查心电图即可确诊房颤。老年人,尤其合并疾病较多的人,更应重视每年体检,帮助发现隐匿性房颤。除此之外,随着科技进步,一些便携式、穿戴式心电监测设备也可帮助及时发现隐匿性房颤,更有助于早发现早治疗。
五、得了房颤怎么治?
认真聆听
马长生教授总结房颤治疗三对策:
1、长久之策---预防房颤的卒中和其他血栓栓塞并发症
抗凝治疗可使卒中风险降低60-70%。国际上公认的CHA2DS2-VASc积分可以用来指导患者抗凝治疗。CHA2DS2-VASc积分:心力衰竭、高血压、糖尿病、血管病、女性和年龄65-74岁分别积1分,既往栓塞史和年龄75岁及以上分别积2分,总分≥2分的患者,就是卒中高危患者,应该规律服用抗凝药物。
这里所说的抗凝药物主要指华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药(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阿哌沙班等),不包括阿司匹林。阿司匹林仅能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卒中,其胃肠道出血和颅内出血风险并不低,房颤卒中高危患者应用阿司匹林无效,低危患者应用阿司匹林风险大于获益。
华法林作为口服抗凝药物有很久远的应用历史,但是该药和很多食物药物有相互作用,影响药效,在服用期间需要经常抽血化验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调整剂量,控制INR在2.0-3.0之间,才能既减少出血风险,又能有效抗凝。因为这一弊端,导致华法林的服药依从性不佳,统计发现接受华法林治疗房颤患者1年内约30%停药。
与华法林相比,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具有起效迅速,剂量固定,与食物药物相互影响小等优点,此外目前研究表明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相比华法林出血风险小,尤其是颅内出血风险降低。但是,目前新型口服抗凝药物中除达比加群酯有研发的有效拮抗剂外,其余药物尚缺乏临床应用的拮抗剂,安全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虽然抗凝药物是把双刃剑,存在出血风险,但是对于卒中高危患者而言抗凝利大于弊。然而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房颤抗凝现状堪忧。全球房颤患者抗凝药物应用率约34.4%,而中国仅达到13.5%。让房颤患者尽早意识到自身危险,建立抗凝意识,迫在眉睫。
研究表明,非瓣膜房颤90%以上的血栓来自左心耳。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可通过预防左心耳血栓形成,达到预防卒中目的。可作为抗凝药物的补充替代治疗。但是目前经验尚不足,证据不充分。
2、治标之策---控制房颤发作时的快速心室率,改善生活质量
控制房颤发作时的快速心室率,可消除急性血流动力学障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高运动耐量,预防心动过速心肌病,减少血栓栓塞的机会。常用的药物有:钙离子拮抗剂、β受体拮抗剂、洋地黄类、胺碘酮、索他洛尔、普罗帕酮等。非药物治疗可考虑房室结消融+起搏治疗,但该治疗损伤大,往往不作为首选。
3、治本之策---转复房颤心律,使之恢复并且长期维持正常窦性心律
转复房颤的方法笼统分为两大类,药物转复和射频消融手术治疗。
目前国内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包括胺碘酮、心律平、索他洛尔等,药物副作用大,长期服用可导致心脏或心脏外副作用。比如:胺碘酮长期服用可导致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肺间质纤维化、心动过缓等。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目的在于减轻房颤相关症状,但是维持窦性心律的效果有限,主要表现为减少房颤发作而不是消除房颤,药物的促心律失常效应和心外不良反应也很常见。同疗效相比,更应重视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的安全性。
导管消融治疗可以根治房颤。研究表明导致房颤的异常电活动绝大多数来自肺静脉,通过导管消融可隔离肺静脉传导的异常电活动,达到根治房颤目的。
六、房颤可以预防么?
答:虽然目前房颤的发生机制研究尚不明朗,但是综合管理合并症,健康生活方式可起到预防房颤的作用。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血糖,戒烟戒酒,减轻体重,有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的患者接受氧疗,可以很大程度上预防房颤。
马长生教授答疑
会后,针对媒体朋友的十几个问题,马长生教授一一耐心解答。
后记
马长生教授被称为“中国房颤导管消融第一人”。他开创了我国心房颤动导管消融事业,在1998年完成国内首例房颤导管消融术,十年磨一剑,带领团队系统建立起了一整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房颤消融技术和方法。2015年团队受邀在美国波士顿国际房颤年会上进行手术直播,中国术式,惊艳国际。
马长生教授带领的北京安贞医院房颤中心是全世界完成房颤导管消融例数最多的中心,还为不少高龄和重症患者实施了手术,包括92岁的老人和怀胎3个月的孕妇,他认为,无论手术风险多大,只要患者获益大于风险,医生就应该勇挑重担尽力为患者施治。从医30多年,马长生始终坚持“810”、“360”。“810”就是早上8点开始工作,晚上10点结束工作回家;“360”就是一年365天,除了春节休假5天,其余360天都是工作日。马长生认为,勤奋可以使一个人彻底得到改造,志向远大,精益求精。他是一名不断追求卓越的医生,他让世界的眼光聚焦中国。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