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作者: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李文扬
十年前,我有幸加到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中国医大一院”)呼吸科这个庞大而温馨的家庭,正式开启求医生涯。转眼间,我已从医十年,从一个懵懂的医学生成长为一个“青年医生”,成长道路上饱含温情与热度,更是满载着前辈们的教诲、关爱和期许。
在门诊和病房,慢性气道疾病之首--慢阻肺占相当一部分患者比例,特别是东北的秋冬季节,因慢阻肺加重而住院甚至入住MICU的患者比比皆是。然而,慢阻肺疾病面临的现状是“知晓率低”“诊断率低”“随访率低”,还有大量的患者来自基层和贫困人群。面对这样的窘境,作为三甲医院的年轻医生,我决定脚踏实地的从小事做起,硕士毕业留校后便积极投身到了科室承担的多项呼吸慢病的大型流调和义诊活动中。“十三五”期间,我曾长期参与原卫生部卫生公益性专项《中国成人肺功能现状调查暨社区肺功能规范诊断技术体系的建立和推广》,与同事并肩作战,走街串巷,在十几个乡镇村县为百姓免费测肺功能等指标并进行调查问卷。乡村条件艰苦,工作量巨大,当地百姓认知差、难以沟通等,但我和小伙伴们仍然满腔热血。
“医者之大,不仅治人,更在医心”。康健教授查房时屡屡提到:“当前慢阻肺疾病控制的情况并不理想。患者认知不足和规范管理欠缺是慢阻肺控制不佳的主要原因,应从患者存在的认知误区上着手,帮助患者树立长期规范诊疗的理念。”只有对患者的疾病认知进行调查,才能逐一击破患者的认知误区。在前辈们的带领下,我们积极通过媒体宣传等多种手段,引起社会对呼吸慢病的重视,通过定期对患者进行疾病科普教育,提高其对疾病的认知度,从而真正做到为疾病“减负”。流调期间,我们将肺功能操作技术在辽宁地区的十余个脱贫县县级医院进行普及,让乡村老百姓能够得到呼吸疾病的系统救治。在“十四五”阶段,我所在的东北呼吸慢病团队由王玮教授牵头,延续了基层呼吸系统疾病早期筛查干预能力提升项目,尤其是慢阻肺高危人群的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同时积极响应并推广“幸福呼吸”中国慢阻肺分级诊疗项目,助力建设分级诊疗体系。这些项目的逐一落地使得地方和基层医院有能力为呼吸慢病患者提供必要的长程随访,切实做到了让家乡的父老乡亲不用因“小病”而长途跋涉到大城市接受诊治的困扰。
作为一个呼吸科医生,看到自己的患者转危为安、逐渐康复是振奋人心的;然而,作为呼吸慢性防控工作体系中的一分子,我深知呼吸慢病管理这场“持久战”不是一个人的战斗,团队的力量是巨大的。十年间,跬步千里,我身边的这些呼吸慢病的流调、义诊、媒体宣传等活动从未间断过。
2002年非典来袭,我还是个豪情满怀的热血少年,从新闻看到呼吸科前辈们冲锋陷阵的飒爽身姿,觉得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当2020年新冠疫情来临时,我义无反顾走向战场,成为第一批进驻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新冠确诊病房的医生,成功救治沈阳市第1例COVID-19患者,日夜坚守在一线,负责中国医大一院隔离病房新冠患者的救治。
2022年年底,面对肆虐的COVID-19,许多就诊于基层医院的危重症COVID-19患者起病凶险、进展迅速,基层医生束手无策,向我们求助,印象很深刻的是其中一位年轻的女性患者病情危重,命悬一线,面对生死博弈,我们中国医大一院呼吸人秉着“不抛弃,不放弃”的原则,我和监护室的同事们(代冰教授、侯海佳、谭伟等)迅速集结,携带应急医疗设备,深夜奔赴锦州县级医院,就地建立VV-ECMO,克服重重困难,辗转千里,让患者转危为安,为两个孩子的年轻母亲带来“生”的希望。患者撤除ECMO清醒那一刻,留下两行泪,为我们洗去了一身的疲惫,这一刻,我深深体会到了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的分量,与死神赛跑,为生命接力!
1986年生,中共党员,医学博士,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曾在加拿大拉瓦尔大学(魁北克)研修。目前兼任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睡眠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分会睡眠青委委员,中国老年医学会睡眠分会委员,中国睡眠研究会极端环境与睡眠专委会委员,中国睡眠研究会生理与药理专委会委员,中国哮喘联盟编委,辽宁省生命科学学会委员,辽宁省生命科学学会呼吸专委会青委主任委员,辽宁省变态反应学会青委副主任委员,辽宁省医学会呼吸分会哮喘学组委员,辽宁省医学会呼吸分会秘书,辽宁省医学会肿瘤分委会委员,Thorax中文版编委
本文由中国医学论坛报社呼吸与危重症编委会副主编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玮教授组稿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