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对于早期胰腺癌,手术切除是唯一的治疗手段,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生存率。但是,胰腺癌是一种诊断十分困难的疾病,虽然患者的病史、查体、影像学检查及血清标记物(如CA-199、CEA等)结果均可作为诊断依据,但对于早期胰腺癌的诊断,它们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非常差。既往研究表明,胰液可反映胰腺的整体功能,且更为重要的是,胰液中所含有的高浓度癌细胞突变物质,对于早期胰腺癌诊断非常重要。过去曾有多种收集胰液的方法,但它们均存在种种缺陷,例如,易被其他体液污染,患者痛苦较大,操作易诱发胰腺炎等。下述韩国学者的研究采用内镜帽(Endoscopic distal cap)直接从壶腹部收集胰液,则可较好地规避上述缺陷,提高胰液纯度,从而增加胰腺癌细胞突变物质的检出率。
研究简介
韩国学者报告,使用前视镜将内镜帽放置于患者的十二指肠乳头上,停留超过5分钟,直接收集来自壶腹部的胰液(“帽法”),可提高收集到的胰液纯度,增加胰腺癌突变物质检出率。文章发表于去年12月刊《消化内镜》[Gastrointest Endosc 2017,86(6):1152]。
该单中心、前瞻性临床试验共纳入158名于胰腺筛查中心检查的受试者。研究者随机分配每名受试者使用1种方法收集胰液。如果1名受试者使用“帽法”,研究者会根据其相应条件匹配另1名受试者使用其他方法从十二指肠肠腔中收集胰液(“非帽法”)。采用这种分配方式可消除混杂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所有收集的胰液标本采用液滴数字PCR技术(droplet-digital PCR technology,ddPCR)对突变状态的K-ras和GNAS进行测定。
图1 通过不同方法收集的胰液突变物质浓度
结果显示,在158名受试者中,81名受试者采用“帽法”收集胰液,77名受试者采用“非帽法”收集胰液,其中包括5名使用“帽法”失败的受试者。采用ddPCR技术进行测定,在158名受试者中,88名受试者检出K-ras突变物(55.7%),48名受试者检出GNAS突变物(30.4%)。胰胆管腺癌患者的K-ras突变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受试者(0.036%对0.010%,P=0.003)。“帽法”受试者中的总突变浓度中位数高于“非帽法”受试者(0.028%对0.019%,P=0.055,图1)。
图2 每种目标物质的测定结果(粉色线代表荧光值的阈值)
在被检出突变物质的患者中,使用“帽法”的突变浓度明显高于“非帽法”(0.055%对0.032%,P=0.031)。图2、3为各目标突变物质的检测结果。(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科张灵烨整理)
图3 对目标物质进行阳性对照的连续稀释结果(每个数据点代表平均值,误差线代表标准误)
专家点评
如何从十二指肠收集胰液:内镜、导管或者是内镜帽辅助?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张澍田
胰腺癌患者生存率极低,但对于早期胰腺癌患者,接受外科手术治疗仍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生存率。因此,寻找合适的方法诊断早期胰腺癌至关重要。人体胰液中所含有的高浓度癌细胞突变物质对于早期胰腺癌诊断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而胰液收集的方法对于其纯度和突变物质的检出率影响较大,过去使用的诸多方法有很多局限性和弊端,如收集到的胰液易被胆汁等其他体液污染,操作容易诱发胰腺炎,给患者造成较大创伤等。临床上急需寻找一种新的方法收集胰液,既可保证收集到的胰液纯度高,又可避免患者经受过大痛苦。
近来韩国一科研团队将一次性内镜帽放置于受试者十二指肠乳头上来收集从壶腹部分泌的胰液。通过液滴数字PCR技术测定胰液标本,发现K-ras突变检出率是55.7%,GNAS突变检出率是30.4%。与之前报道结论相同,胰腺癌患者K-ras突变浓度明显高于非胰腺癌患者。有趣的是,在被检出突变物质的患者中,使用“帽法”的受试者突变浓度远高于“非帽法”。这说明使用内镜帽直接从十二指肠乳头处收集来自壶腹部的胰液较从十二指肠肠腔收集更能获得高纯度胰液,从而提高突变物质检出率。
由前述可见,使用内镜帽直接从壶腹部收集胰液具有胰液纯度高、突变物质检出率高的优势,为胰腺癌患者的早期诊断提供更为可靠的技术保障。但需要注意的是,使用带有内镜帽的前视镜确定十二指肠乳头位置对于操作者具有一定挑战性,另外,内镜帽不能完全密封住十二指肠乳头,因而收集到的胰液依然存在被肠液等其他体液污染的可能性。
《中国医学论坛报》2018年3月1日D4版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