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成果名称:乙型肝炎治疗患者肝纤维化的逆转与肝脏相关事件的减少有关
发表期刊:《临床胃肠病学与肝病学》[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IF(2022):12.6]
通讯作者:尤红、贾继东
第一作者:孙亚朦、陈巍、陈姝延
主要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该研究在国家“十三五”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的资助下,基于大样本长期随访的乙肝抗病毒治疗肝穿队列,以“北京标准”的P-I-R分型作为逆转判读金标准,证实了肝纤维化逆转可降低肝脏相关结局事件的发生。
多个临床研究证实,抗病毒治疗可以逆转乙肝肝纤维化/肝硬化,但肝纤维化逆转是否可以降低肝硬化失代偿、肝癌等肝脏结局事件的发生尚不清楚。肝纤维化逆转的判读多需要治疗前后配对肝穿,观察到一定数量的肝脏结局事件也需要大样本的临床队列进行长期随访,这是造成一直以来证据缺乏的主要原因。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贾继东和尤红教授团队在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杂志发表了题为“Regression of Liver Fibrosis in Patients on Hepatitis B Therapy Is Associated With Decreased Liver-Related Events”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通过对733例接受抗病毒治疗后肝穿的乙肝肝纤维化患者进行长达7年的随访,以课题组前期提出的肝纤维化逆转病理评价新标准——“北京标准”的P-I-R分型作为金标准,证实肝纤维化逆转的患者(即P-I-R分型为Regressive),肝脏相关结局事件(肝硬化失代偿、肝癌和死亡)的7年累积发生率为4.1%,显著低于进展型患者18.1%(即P-I-R分型为Progressive)和不确定型的患者8.7%(即P-I-R分型为Indeterminate);基于多因素分析证实肝纤维化逆转是肝脏结局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此外,基于亚组分析,在肝硬化患者和低血小板(PLT<150×109/L)患者中,同样观察到“北京标准”P-I-R分型判定的肝纤维化逆转与肝脏相关结局事件的发生风险降低有关。
该研究提示,P-I-R分型判读的乙肝肝纤维化逆转可以改善肝脏远期结局,肝纤维化逆转可以作为抗病毒治疗的乙肝患者临床结局的替代指标。
贾继东教授:由于肝纤维化逆转的评价缺乏可靠的无创手段,因此其判读一直以来仍高度依赖肝穿刺活检,多需要治疗前后两次肝穿,以病理评分的变化反映肝纤维化的动态变化。课题组前期基于乙肝抗病毒治疗前后配对肝穿,创新性地提出了评价肝纤维化逆转的病理新标准—“北京标准”P-I-R分型,基于不同类型纤维间隔所占比例,将肝纤维化分为逆转为主型(Predominantly regressive)、进展为主型(Predominantly progressive)和不确定型(Indeterminate)。其优势在于仅基于单次肝穿即可评价纤维化的动态变化,且比传统病理评分能更敏感地反映出肝纤维化逆转。
抗病毒治疗逆转乙肝肝纤维化已有大量的研究报道,但逆转能否带来临床结局改善一直缺乏直接证据。课题组在国家“十三五”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的资助下,建立了仅有抗病毒治疗后单次肝穿的乙肝大样本队列并进行了规律、长期的随访。基于此队列,证实了“北京标准”P-I-R分型评价的肝纤维化组织学动态变化可以作为肝脏结局事件(腹水、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性脑病和肝癌等)的替代指标,也证实了肝纤维化逆转带来的远期临床获益。
当前抗纤维化相关的新药研究蓬勃发展,其确证性临床试验均要求以治疗前后肝穿刺活检证实的纤维化逆转作为主要疗效指标,本研究也进一步证实了肝纤维化组织学逆转这一替代终点的远期临床获益。
尤红
主任医师,研究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学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北京市医管局“登峰计划”人才。担任亚太肝病学会副秘书长及执行委员,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协作组组长等多个职务。
长期致力于慢性乙肝肝纤维化临床诊治和纤维化发病机理研究,组织建立了我国对慢性肝炎肝纤维化病人的长期随访队列,国际上首次提出评价乙肝肝纤维化/肝硬化逆转的病理新标准。
作为学科带头人牵头国家十二五、十三五重大传染病科技专项2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6项,牵头/执笔制定国际指南6部和国内指南/共识17部,Gastroenterology、J Hepatol、Hepatology、Am J Gastroenterol、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等杂志发表SCI论文180余篇,授权国际发明专利7项,国内发明专利12项。曾获亚太地区肝病年会青年研究者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首都劳动奖章。2021年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22年获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贾继东
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学者。
现任首都医科大学肝硬化及门脉高压诊疗与研究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系主任。
孙亚朦
博士,首都医科大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病中心 副研究员。
近10年来一直从事与乙肝肝纤维化有关的临床研究工作,以第一/通讯作者在Hepatology,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Hepatology International等期刊发表多篇论著,获得国内发明专利授权3项,计算机软著2项,作为课题骨干全面参与到科技部“十二五”“十三五”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21年)和华夏医学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22年)。
陈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副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
研究方向是肝纤维化发生及逆转机理,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Hepatology、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JHEP Rep、Hepatol Commun等肝病领域高水平杂志发表SCI文章多篇。曾获得北京市优秀人才、首都医学青年创新学者等人才项目资助,以及欧洲肝病学会、美国肝病学会、亚太肝病学会以及国际肝窦研究协会颁发的青年研究者奖。
陈姝延
博士,首都医科大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病中心助理研究员,长期致力于乙肝肝纤维化逆转相关的临床研究。
作为课题具体执行人全程参与国家科技部“十三五”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相关工作。以第一/共同第一作者在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Hepatology International等期刊发表论著5篇。获得国内发明专利4项。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获得华夏医学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22年)。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病中心,依托于消化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 “肝硬化转化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长期坚持以常见肝病的规范化诊疗及少见疑难肝病的诊断和治疗为临床特色,以慢性肝病肝纤维化的发生机制、无创诊断和新疗法为主要科研方向。形成以原因不明肝病诊断、危重肝病救治、门脉高压及终末期肝病序贯治疗为特色的全国性诊疗中心。 近十年来共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类科研项目68项,其中承担国家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0项。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华医学奖三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等多个省部级奖项。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