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微生态制剂是在微生态学理论的指导下,调整生态失调,保持微态平衡,提高宿主(人、动物、植物)健康水平或增进健康佳态的生理性活菌制品(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以及促进这些生理菌群生长繁殖的物质制品。这些有益于人体的微生物将其分成三种类型,即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素。这类制剂能纠正微生态失调,调节人体微生态平衡,起到防治疾病和促进保健的作用。
医用微生态制剂已泛应用于临床,对多种疾病的防治具有显著效果,可应用于胃肠道疾病、感染性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以及肿瘤的防治,特别是婴幼儿保健等,其应用范围还在不断扩展。
微生态制剂可以减少氨及其他腐败物质的生成,阻碍肠道内细菌产生胺,中和大肠杆菌内毒素。还能调整肠道菌群失调,改善微生态环境的作用,故对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慢)性肠炎、痢疾、结肠炎等具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如嗜酸性乳酸杆菌制剂为含有酪酸芽孢杆菌的活菌制剂。酪酸菌为人体肠道内的正常菌群,它不但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有益菌共生并促进其繁殖,而且还抑制肠道内有害菌的生长和阻止有害毒素的产生,对净化肠道环境非常有益。服用嗜酸性乳酸杆菌制剂后,补充肠道内正常菌群的数量,能纠正菌群失调。并在肠道黏膜表面定植,建立起强大的生物屏障,阻止有害菌的侵入。还可产生维生素B及酪酸,后者为肠上皮组织再生的重要能源之一。对急(慢)性腹泻的对症治疗有效。对环境改变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导致的“水土不服”,可以使用。也有人用乳酸菌素治疗抑制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保持消化道微生态的平衡和调节机体免疫方面效果明显,有抑制Hp感染的作用。
用微生态制剂治疗因临床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而引起的肠道菌群紊乱,如念珠菌、肠球菌占优势而厌氧菌明显减少等所引发的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伪膜性肠炎均具明显疗效,还可解除大量抗生素使用或滥用所造成的严重毒副作用。现代医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如细胞毒性药物、激素、同位素、免疫抑制等的应用),以及各种手术治疗均可直接和间接地破坏机体内正常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造成微生态失调,引发各种医源性感染性疾病,就必须联合应用微生态制剂进行治疗,方能获得最佳效果。如阴道用乳酸杆菌活菌胶囊可直接带上指套放入阴道深部,补充阴道内正常细菌,调节阴道内菌群平衡,抑制并消除阴道内有害的细菌。用于菌群紊乱而引起的细菌性阴道病的治疗。但对滴虫、霉菌、淋球菌、衣原体、支原体等引起的感染无效。这种用活菌直接植入人体腔道平衡菌群的治疗办法是一种创新,也开辟了一种新的治疗手段。
服用的微生态制剂中含有大量的双歧杆菌或乳杆菌等有益菌,它们在体内代谢过程中产生多种有机酸,使肠腔内pH下降,能位电势降低,进而调节肠道的正常运动,对肠道蠕动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既能止泻,又能治疗便秘,改善肠道功能,缓解便秘症状。
双歧杆菌和乳菌活菌制剂能抑制肠道腐败菌和产生尿素酶细菌的生长,从而可降低肝炎,肝硬化和昏迷者血液中的内毒素水平,改善肝脏功能。使用微生态制剂可使肠内菌群恢复正常,因此可改善肝脏的蛋白质代谢,并使肝脏解毒功能得以恢复,对肝脏疾病(如急慢性肝炎,肝硬化等)能起到辅助的治疗作用。而蜡样芽孢杆菌活菌DM423菌株系需氧菌,当繁殖时大量吸收肠腔内的氧气,造成厌氧环境,促进正常菌群中厌氧的生长繁殖。其作用机理为争夺氧气和营养,调节菌群失调,发挥屏障作用和调节微生态平衡。可用于慢性肝炎、肝硬化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调。
在儿科应用微生态制剂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因牛奶喂养婴儿引起的坏死性结肠炎及各种婴幼儿腹泻,并可增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另外,经过益生菌发酵的产物中,钙、铁、锌、锰和铜的含量增高,经益生菌发酵后的奶制品,其微量元素的含量也有所提高,而且有助于钙、镁等离子的吸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微生态制剂或含益生菌的奶制品。肠道内的益生菌还可合成维生素C、B1、B2、B6、B12、烟酸、叶酸、K等,这些维生素对婴幼儿的健康很有益处。微生态制剂在儿科疾病治疗中,可用于急性腹泻、婴幼儿腹绞痛、治疗和预防特应性皮炎。尤其是治疗新生儿黄疸,新生儿黄疸(包括母乳性黄疸),益生菌口服后在肠道生长繁殖,促使肠道在短时间内有益菌群维持在正常菌群的最佳状态,不仅可抑制B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减少结合胆红素的分解,还可促进肠道内结合胆红素转化成粪胆原,随大便排出体外,从而减少胆红素的重吸收并且增加胆红素的排泄,起到双重治疗作用。乳酸菌素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增强机体的特异性与非特异性免疫物质,激活吞噬细胞酶的活性。刺激肠道产生免疫球蛋白A(IgA),增强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提高肠道免疫力,能预防婴幼儿的一些感染。
(未完待续)
本文首发自药评中心 作者宁夏中卫市人民医院副主任药师张兴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