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第五次中国临床心血管病大会(4C)暨吉林省医学会第二十四次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暨第十三届国际长白山介入论坛的主旨论坛邀请了多位心血管领域大咖,内容涉及冠心病、心衰、介入治疗、腔内影像、心肌病及高原心血管病等,内容丰富、精彩纷呈,编者选取部分要点进行总结,以飨读者。
主旨论坛1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高炜教授、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二医院李淑梅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袁祖贻教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江洪教授、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二医院的刘斌教授共同主持。
北部战区总医院
北部战区总医院韩雅玲院士围绕“冠心病抗栓治疗新视角及我们的探索”展开了深入探讨,她表示风险评估是冠心病优化抗栓治疗决策的基础。创建大数据支持的中国人群综合风险评价体系和临床决策辅助系统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今后的重要研究方向是结合风险评估(尤其是高出血、出血/缺血双高危人群)和新的监测手段(如胶囊内窥镜),了解各种细分抗栓治疗策略的风险/获益,精细、动态、个体化地确定抗栓策略。抗血小板降阶治疗是指抗血小板药物由强至弱、由多至少、由长至短的转换过程。其适应证是从ACS向CCS转换期、高出血、抗栓药物不耐受。目的是减少出血和药物不良反应,实现患者抗栓净效益的最大化。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以“中国介入医学发展与展望”为题,介绍了中国介入医学的发展。介入医学是医学影像引导下、非直视下的诊疗学科,我国介入医学策略和发展方向建立在“疏”“堵”“修”这三方面,涉及了介入治疗的新技术、新器械及新规范。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主要的三个发展阶段包括起步阶段:1992年以前,仅局限于单纯球囊扩张术;蓬勃发展阶段:90年代初为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突飞猛进、不断完善阶段:21世纪初开始临床使用药物洗脱支架(DES),成为冠心病介入治疗新的、重要的里程碑。近年,复杂冠脉病变包括左主干病变、分叉病变和CTO病变的治疗水平都有所提高。中国冠脉介入器械发展最早是从模仿、改进到创新,逐步走向世界。如果说第一代支架仍处于模仿阶段,从第二代到现在,中国已经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结构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的介入治疗从首例经皮主动脉瓣植入术开始仿佛打开了瓣膜全介入治疗的潘多拉之盒。随着新器械的研发以及手术流程的改进,瓣膜置换风险逐渐降低,安全性也越来越高。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马长生教授指出中国临床研究在主要学科中处于相对落后的水平,PURE研究显示,心血管疾病是中低收入国家居民的第一位死因。心血管疾病也是中国居民的第一位死因,因此相较于发达国家,中国的任务更重。随后,马长生教授对2021年~2023年中国心血管病RCT进行了系统梳理:
武阳丰教授与B.Neal教授团队合作SSaSS研究表明,与普通盐相比,含钾代盐可显著降低脑卒中、心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风险;
蔡军教授团队STEP研究显示,相比于标准降压,强化降压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
王拥军教授团队CHANCE-2研究显示,氯吡格雷LOF基因携带者,改用替格瑞洛90天卒中风险降低。
徐波教授团队FAVOR Ⅲ China研究显示,QFR指导治疗改善1年临床预后。
孙英贤教授团队CRHCP研究显示,乡村医生主导的高血压综合干预模式显著提升高血压控制率。
郑哲教授团队OPTIMAL研究显示,高剂量氨甲环酸不良事件与低剂量组相近,但减少红细胞输注更优。
王建安教授团队FLAVOUR研究显示,对于造影评估冠脉中度狭窄的患者FFR指导操作不劣于IVUS。
韩雅玲院士团队BRIGHT-4研究显示,比伐卢定显著降低30天内全因死亡/BARC主要出血事件发生。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同一期发表两篇中国卒中取栓研究(胡伟教授团队、吉训明教授团队),结果显示,取栓组改善功能状态优于单纯药物组,与出血风险增加相关。
王拥军教授团队阐述国产药物替奈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循证证据。
王伊龙教授团队阐述阿加曲班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安全有效性。
缪中荣教授团队阐述伴有大量梗死核心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诊血管内取栓治疗的高级别证据。
孙英贤教授团队CRHCP研究显示,乡村医生主导的高血压干预模式显著降低血压、心血管病风险和死亡。
武阳丰教授团队DECIDE-Salt研究显示,代盐而不是限盐,可降低SBP及心血管病风险。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张运院士对“支架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概念和证据”进行了全面地阐述,他首先提出了一个科学问题,即“PCI后为什么非靶向病变会增多?”,然后进行了动物实验,详细介绍了该实验的流程。研究结果显示,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兔子模型中,支架植入导致持续的血管和全身植入,这与NTLs斑块负荷和不稳定斑块表型的进展有关。潜在的机制涉及血管损伤引发的急性期反应,表现为血清SAA-1、CRP和LBP水平增加,以及它们在NTLs中的蛋白表达。
北京医院
北京医院杨杰孚教授系统地梳理了心衰的治疗进展,他指出中国心衰患病率及发病率高,社会经济负担重。我国心衰诊疗现状和指南推荐差距大。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是常见的心衰类型,其合并症多,诊疗欠规范,预后较差。近五年心衰管理指南/共识国内外指南不断更新。其中AHA/ACC/HFSA指南2022提出了心衰的新分类。增加了射血分数改善的心衰(HFimpEF),强调心衰患者EF即使改善,并不代表整个心肌恢复或左室功能正常,在多数患者中LV结构异常仍然持续存在。GDMT是药物治疗的基石,指南更新了一线用药方案。从三联药物到“新三联”再到“新四联”。杨杰孚教授还提及了维立西呱,维立西呱适用于治疗慢性心衰患者(NYHA分级Ⅱ~Ⅳ级、LVEF<45%),在发生心衰住院或静脉利尿剂治疗后,以降低心血管死亡和心衰住院的风险。
最后,杨杰孚教授进行了总结,慢性HFrEF治疗主要包括药物及非药物治疗,其中改善预后的4大类药物,第一,RAAS抑制剂首选ARNI。第二,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与RAAS抑制剂不分先后,尽可能联合使用。第三,只要肾功能可以、没有高钾血症,慢性HFrEF可使用MRA。第四,SGLT-2抑制剂尽可能和上述三类药物联合使用。利尿剂、伊伐布雷定、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激动剂、硝酸盐类血管扩张剂可根据不同情况具体选用,如果药物治疗欠佳也可考虑非药物治疗如ICD、CRT、手术或经皮二尖瓣修复治疗等。
主旨论坛2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陈茂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钱菊英教授、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李玉明教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马依彤教授、江苏省人民医院李春坚教授共同主持。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王建安教授就“经导管介入二尖瓣及三尖瓣介入治疗进展”展开了系统阐述,他表示,二尖瓣疾病发病率高,预后差,是常见的老年心脏瓣膜病,随着人口老龄化,发病率急剧上升,以反流为例,二尖瓣病变越严重,预后越差。新型经导管介入治疗技术(TMVr)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的优势。经导管三尖瓣修复/置换种类丰富,缘对缘修复器械治疗TR临床试验取得了优异成果。二尖瓣和三尖瓣反流是下一个攻坚堡垒和契机。经导管介入治疗逐渐成熟,但需要更多的证据。新型器械尤其是国产器械的研发前景广阔。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于波教授对“冠脉腔内影像在介入治疗决策中的价值”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指出冠状动脉造影可评估斑块的狭窄程度,实现大体水平的检测,但是其局限性在于无法判定易损斑块及病变特征。目前有多种影像学技术(如IVUS、VH-IVUS、OCT、NIRS)在冠心病治疗中广泛应用。并针对“腔内影像是否可以改善PCI预后”及“PCI过程中如何选择腔内影像学”展开了多方面论述,列举了很多临床研究证据。于波教授团队首次建立ACS罪犯病变在体病理分类标准,还建立了ACS斑块侵蚀与破裂的临床诊断标准。最后,于波教授阐述了腔内影像学未来发展方向可能在于人工智能、超高分辨率成像以及多模态融合成像。
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新桥医院)
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新桥医院)黄岚教授做了题为“高原心血管疾病防治进展与挑战”的主旨演讲,他表示低压低氧、强太阳辐射、寒冷干燥是高原自然环境的特征,低压低氧是高原健康危害的主要危险因素。高原对心血管影响主要包括三方面,高原暴露加重心肌缺血缺氧,缺氧直接介导血管功能障碍,高原暴露对心血管病患者临床预后不清。黄岚教授分别就心衰、冠心病、高血压、心衰、心律失常、肺高血压及脑卒中患者进驻地高原后的推荐意见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其中心衰患者在进入高原前要仔细评价合并症(高血压、贫血、睡眠呼吸暂停等)及心衰的药物(尤其是利尿药、补钾药和β受体阻滞剂),心衰的患者进驻高原时还应缓进。冠心病患者进入高原后应重视现有的药物治疗。对于ACS和血运重建的患者,原则上6个月不能进入高原。对于冠脉支架的患者,至少6个月~12个月才可进驻高原。
北京协和医院
北京协和医院张抒扬教授围绕罕见心肌病诊疗探索与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阐述,她重点讲解了两种罕见心肌病,一种是转甲状腺蛋白心肌淀粉样变(ATTR),另一种为特发性/遗传性心肌病。
ATTR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遗传型,另一类是野生型。遗传型属于罕见疾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目前发现有120余个位点的突变。它是淀粉样蛋白的聚集,主要在周围神经和其他脏器,特别累及心肌。野生型属于常见的疾病,基因检测是阴性,临床常出现在老年舒张期心衰患者。如果患者明确诊断为ATTR,可以使用氯苯唑酸。研究显示,氯苯唑酸治疗30个月时显著降低全因死亡风险30%
特发性/遗传性心肌病中,张抒扬教授重点讲解了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CM),HCM是一类由于肌小节蛋白相关编码的基因变异,或遗传病因不明的以左室心肌肥厚为特征的心脏疾病。治疗方面,国际上有一种小分子的选择性变构抑制剂Mavacamten靶向作用于心肌肌球蛋白ATP酶,能够减少肌动蛋白-肌球蛋白横桥的形成。
张抒扬教授最后总结道,对于罕见的心肌病,目前还是缺乏认识以及有效的药物或基因的治疗。开展注册登记研究能够提高对疾病的流行病学和自然病史的认识。建立规范的诊断的流程和随诊管理很重要,还应积极开展相关机制和病因的研究。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陈绍良教授对《中国冠状动脉左主干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指南》进行了全面解读,他首先简要地回顾了今年分叉病变的研究现况并梳理了中国在分叉病变介入治疗领域的贡献:DK crush技术诞生;多个RCT验证了DK crush技术的优效性;建立了DEFINITION标准以鉴别简单和复杂分叉病变;提出了冠脉影像和生理学评价方法、标准(IVUS、OCT、FFR等);提出介入术后抗血小板抗凝治疗方案及多学科团队治疗复杂病变、高危患者(CHIP)的技术方案,提升了我国多中心RCT研究的国际地位。
《中国冠状动脉左主干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指南》中推荐基于已有危险评分系统区分分叉病变的复杂性(ⅠA);基于DEFINITION标准区分简单和复杂分叉病变(ⅠB);联合NERS Ⅱ or SYNTAX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指导术式选择和判断预后(ⅠA)。推荐Provisional术式用于假性分支病变(ⅠA)以及用于DEFINITION标准定义的简单分叉病变(Ⅱa,B);推荐DK crush 术用于DEFINITION标准定义的复杂分叉病变(ⅠA)。
中国医学论坛报焦桐拍摄并报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