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3月24日上午,第四届呼吸危重症论坛在南京国际博览中心中华厅隆重开幕。来自全国的相关领域医生齐聚会堂,共同学习交流最新学术观点和研究进展。本报记者现场采访了几位参会代表,请他们分享参会体验。
蒲蓉(四川省成都复兴医院主治医师):
为了全面补充自己的知识体系,我经常参加不同级别的学术交流活动。
我此次参会是带着任务和自己的计划来的,重点关注危重患者康复、呼吸与肠道微生态圈、肠内营养支持以及专科建设与科室管理这些方面的内容。大会报告中,专家提出的过度免疫与免疫抑制的关系、生物标志物在重症感染治疗中的应用等内容,让我耳目一新,深受启发。“呼吸治疗质量控制与患者安全”的报告让我对医疗质量控制的前端、过程中和后端的全程标准化管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金洪(新疆塔城地区人民医院主任医师):
本次我不仅仅是单纯参加会议,还有一份病例讨论要分享。非常感谢大会给我这次参加会议的机会,我所在的城市距离南京约4000公里,是真正穿越了大半个中国。
在刚刚过去的冬季,我们医院也收治了很多重症流感患者,因此我对“重症流感合并感染——共病还是继发”、“ECMO治疗——时机如何把握”两个报告印象深刻。此外,对于“高流量湿化氧疗”这种热点学术内容我也会重点关注。
作为基层医院的医生,我不是经常能参加省外的学术会议。本次参会真的是开拓视野,增长知识。希望大会圆满成功,也希望以后有更多基层医院的医生能有机会参加学术交流。
余桢(江西省上饶市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
我是一名基层医院的呼吸科医生,本次参会我更关注的是具体临床问题的处理,对于病例分析和感染中毒症新观念比较感兴趣。本次会议开拓了我对于ARDS(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影像学与病理学、抗炎与促炎等方面的知识,知道了处理患者时应该从哪方面入手。
我对大会有一个小建议:参会医生经常对多个报告内容感兴趣,但在时间上会有冲突,不能够全部参加,如果会务组后期能够将所有讲座的资料发放给我们,就能弥补这个遗憾了。
张静(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护师):
非常荣幸参加本次会议,我重点关注的内容有两个,都是与我的专业密切相关的: “ECMO的护理——细节决定成败”,“ECMO支持下的早期康复”。我经常参加一些呼吸科的学术会议,可以帮助我巩固呼吸科理论知识,更好地将它们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中。
汪劭婷(北京协和医院主治医师):
我对重症患者康复训练的内容非常感兴趣,因为此前对这个领域了解不多,在临床中也往往顾不上考虑患者的后期康复问题。但专家在报告中提到,患者出院后由于康复训练不到位导致的死亡率可达到50%左右,这个数据令我感到很震惊。如果在患者住院期间,我们能给患者一些康复方面的指导,也许就能降低死亡率。这对临床医生的工作很有必要。
本次大会内容设置非常丰富,我会重点关注高流量湿化氧疗和有创通气两个论坛,因为这两个领域有很多新的理念和研究进展。
《中国医学论坛报》 刘金 采写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