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上消化道黏膜损伤是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常见问题,病因复杂且临床表现多样,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改变和疾病谱演变,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但在诊断和治疗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如病因识别困难、临床表现不典型以及缺乏针对我国临床医生认知现状的大规模调研数据。
为此,由中国医学论坛报社主办的“领航计划——上消化道黏膜损伤认知现状调研白皮书项目”,通过科学系统的调研,全面了解我国临床医生对上消化道黏膜损伤的认知水平、诊疗习惯和临床需求,分析不同地区、不同级别医院医生的认知差异,探索诊疗过程中的难点和痛点,为制定更精准的诊疗策略、优化诊疗流程以及提升临床医生诊疗水平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本期访谈,我们邀请到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的陈萦晅教授。
论坛报:访谈分为五个问题。首先是第一个问题,众所周知,胃肠道黏膜作为机体内外环境的分水岭起完整性,具有重要的屏障作用。黏膜损伤是为肠道疾病发生发展共同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您认为当前临床医生对消化道黏膜的保护认知有什么不足之处?
陈萦晅 :好好谢谢你的提问,也非常高兴能够参加访谈,那确实对于这个胃肠道黏膜屏障来说的话,其实对我们胃肠道疾病来说,其实跟<无建议>的发生发展确实是密切相关的,就像刚刚主持人也说是一个共同的病理生理学的一个基础,因为黏膜损伤,就是我们一直学习到的一些病理生理机制,也一直说就是损伤因子跟保护因子是平衡所致的。那其实损伤因素是非常多的,包括我们了解的上消化道的,包括胃的像胃酸,胃蛋白酶,还有像幽门螺杆菌,胆汁酸。现在其实也有很多的药物,其实还有像这种情绪压力导致的一些应激因素,其实都是可以。引起这个黏膜的一个损伤,那黏膜损伤,其实我们都有相应的一个保护机制,达到一个平衡,我们就保持一个比较健康的状态,那这个屏障,我们也一直说是至少我们了解到的有四大屏障,包括机械屏障,包括生物屏障、免疫屏障,还有化学屏障。那如果这个失衡的话,就会导致黏膜损伤,那我们其实对于消化道黏膜保护的认知的不足,其实还是在于有时候这个胃肠道黏膜的损伤我们是看不见,然后也是摸不着的。
陈萦晅:那其实我们大家都比较了解,像口腔溃疡,我们大家都不陌生,那因为你觉得吃东西有疼痛了哈,你一看有一个溃疡,那就会重视,但是胃肠道黏膜损伤,如果我们不去做一些内镜的检查,包括胃镜,肠镜,包括小肠胶囊内镜,我们有时候就看不到。那我们临床医生在临床诊治的时候,很多的时候是根据这个症状给予相应的一个治疗,而黏膜保护,它不一定能够很快速的缓解一个症状,或者是在症状缓解以后,它其实也不一定,我们会给予一个非常持续的治疗去看他这个黏膜长没有长好,因为有时候你不能够去进行一个这种随访的情况,所以有时候就会在临床诊断或者治疗当中,就会忽视黏膜损伤的危害还是比较广泛的。因为会对整个消化道都可能有影响,那可以影响它的一个蠕动,消化吸收,然后影响了一些营养物质的这种吸收,包括有一些营养代谢的一些丢失都有可能的。甚至严重的时候,还可以引起消化道的出血。
论坛报:谢谢陈教授的分享,那么其实刚刚您也提到了,在胃肠道黏膜损伤的话,因为其实由于他看不见,摸不着,没有这种疼痛感,所以可能我们发现的会比较晚。胃肠道黏膜损伤跟多种疾病的发生也是密切相关的。我们临床上合理规范的使用黏膜保护剂是一个比较重要的一个面临的一个问题。那么在黏膜保护剂的临床应用中,您认为当前最常见的误区是什么?
陈萦晅:从我个人的一个理解来说,包括我自己可能就是对于这个黏膜屏障保护可能的既往,有时候可能也不是特别的重视或者是去规范的应用。其实从我个人的理解来说,第一个误区就是对于很多情况是治疗大于预防就治大于防。其实包括黏膜保护的治疗,我的意思就是要提早进行,不要等到就是黏膜损伤出现或者非常严重出现一些并发症。包括我刚刚讲到的,像出现一些消化道出血这些情况才进行治疗,那对于不同原因的一些胃炎,就包括药源性药物引起的,包括消化性溃疡或者胃食管反应就是引起的这个糜烂性的一个食管炎,这些其实都是需要给予的这个黏膜保护的一个治疗。那如果我们知道他要应用一些可能会损伤黏膜的一些药物,其实包括一些药物或者是一些化疗药物,或者是有一些酸相关的一些情况的话,包括有一些黏膜损伤高危因素的人群,其实我们觉得还是应该提早应用这个黏膜保护剂。去预防黏膜损伤的一个发生,不要只是去光想着治疗,没有想着先预防,这个是一个情况,另外的话,就是还有一个误区的话就是。不要认为就是黏膜保护只是一个胃食管黏膜的保护,不要认为只是一个上消化道,那既往的可能也是因为这个检测手段的一个有限没有。小肠一直是个盲区,但是近年来,其实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像胶囊内镜小肠镜这些问世其实也可以发现,很多患者其实存在一些小肠黏膜的损伤,那因此可以讲这个黏膜屏障的话,说是从食管到胃到小肠结肠。这些其实都存在一个黏膜屏障的一个损伤的一个风险。我觉得我们还是要提倡,就是叫整个消化道或者是全消化道,都要有一个黏膜防护的这么一个理念,不要仅仅考虑上消化道。这是我认识到的两个方面,需要大家提高的一个理念!
论坛报:谢谢陈教授的分享,陈教授也提到了,其实一个是预防大于治疗,这就是治疗大于预防的一个误区。第二个就是可能只是关注于上消化的,或者说是口腔这边忽略了全消化道和小肠方面的一个用药的误区,或者说是一个缺陷。那么其实刚刚那您也提到了,在它,我们在用药过程中会涉及多药连用的情况,那么在多药连用和患有多种疾病的复杂病例中,作为临床医生应该更加重视黏膜保护剂的应用,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那么您认为在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的时候,黏膜保护剂用药方面有哪些重要性?
陈萦晅:现在治疗我们其实都是提倡的,除了规范化治疗,确实就是对于患者来说,个体化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那其实对于这个黏膜保护剂的个体化治疗的话?其实我觉得从患者本身,就是哪些人需要预防黏膜损伤,那我们要找到一些可能黏膜损伤的一些高危人群。就比方说刚刚也一直提到的服用一些非甾体类的消炎药、抗血小板药物、糖皮质激素。还有包括一些靶向药物,化疗药物,这些都可能引起消化道的一个损伤。还有一些全身系统性的一些疾病,包括慢性肝病,也可以有一些消化道损伤,包括一些自身免疫病,他们都可能。所以这些病人我们需要去用一些黏膜保护去进行一个预防,还有就是那刚刚我们提到的是预防,那哪些人需要去治疗就合并用药去治疗,或者是用这个黏膜保护剂已经存在黏膜损伤的,包括像提到的这个流性食管炎。消化性溃疡包括一些慢性胃炎伴糜烂,还有一些这种小肠黏膜的相关损伤,或者是到的一些炎症,还有就是现在因为对于这个消化道早癌,我们内镜医生就去给他去做一些 EMR ESD 那之后,其实手术后的这些。应该来说是医源性的黏膜损伤,其实这些患者也是需要我们去应用黏膜保护去进行治疗的,这是需要治疗的一部分人群。所以应该来说,我们还是要根据患者的一些病因,有像黏膜损伤的一些部位有严重程度去选择药物进行一个个体化的治疗,那是从这个病人的方面去讲。那从药物选择方面来讲的话,其实说黏膜保护剂,其实黏膜保护剂有很多,那每种黏膜保护剂,其实各有各的特点。那不同的患者,不同的情况,我们选择哪一类的黏膜保护剂,其实也是属于个体化治疗当中的一部分,因为像黏膜保护剂和我们说分为两大类,内源性跟外源性。那他们各有各的特点,像外源性,它可能就是起效比较快,因为它可以中和胃酸。另外,它可以局部起作用,可以在这个黏膜上形成一层保护层。所以它可以就是主要是气消快或可以中和胃酸,还有内源性的保护剂的话,它可能可以吸收入血,可以作用于全身,所以它不光就是局部起作用,可能对这种小肠黏膜损伤也有保护作用,黏膜修复的一个作用,所以我们其实还是要根据这个黏膜损伤的部位,还有是不是需要快速起效选择合理的一个黏膜保护剂,还有就是选择合理的剂型,因为有片剂胶囊,还有凝胶,其实不同的剂型其实都是需要我们根据病人的情况进行选择,还有就是疗程,就是我们到底应该用多久,其实也是对不同的病人的话。根据他的病情,也根据他的一个黏膜损伤的情况,包括使用的黏膜保护剂要选择不同的疗程。还有是不是需要跟一些药物联合应用,还是单独使用这些都是需要根据病人的一个。病因还有它的损伤的严重程度部位去进行个体化的调整。
论坛报:谢谢陈教授非常全面,又有逻辑性的分享,为我们阐述了几方面的,包括最主要的一个就是病因,针对他分析他的病因,然后他的部位,然后再进行一个针对性的治疗。接下来问您的一个问题就是上消化道黏膜,它作为一个常见的进行病变,其实国内对于它的认知还是有存在一定不足,就比如说是刚刚提到黏膜保护剂的机制不足应用不合理这种短板。您觉得可能造成认知短板的原因是有哪些?
陈萦晅:认知短板的原因,包括我们临床医生对于消化道黏膜屏障保护的这么一个认识,还是要加强的,因为其实我们既往的话,包括我自己本人也一直是认为很多黏膜保护剂它。可能就是对症治疗的话不是那么迅速,有时候病人可能服用了黏膜保护剂,有时候他的对于症状的一个缓解,可能或者他的症状缓解的持续时间。不如其他的一些药物,我觉得那么明显,我一直是有这种一种概念的感觉,那其实我觉得如果我们去做一些这个患者的一些调研,包括我记得就是李锦南教授,他们黏膜学组也开展了一个多中心真实事件的研究,我觉得这个研究就特别好,它主要就是看到了这些慢性胃炎伴糜烂或者是萎缩性胃炎的这些患者,然后去给这个病人跟患者都是进行了一个问卷调查,然后看用了黏膜保护剂,还有其他的一些都是因为上消化道的疾病,包括 PPI,包括其他的一些药物。对于这个症状的缓解的情况,然后我从那个调研当中其实也是发现黏膜保护剂对于患者像这种餐后保障,对于早保恶心,嗳气这些症状的缓解其实还是要优于这个酸抑制的。
陈萦晅:所以,可能我觉得这种真实世界的一些研究可以打破我们既往认为的一些认识的一些误区。另外的话,其实对于黏膜屏障的。重要性的一个认识,因为无论是这种黏膜糜烂还是溃疡,包括刚刚你一直提到上消化道,其实对中消化道归消下消化道,其实所有的疾病其实都是跟黏膜损伤相关的,那我们其实不就是只是看到表面上的一些愈合的情况,其实对于它的黏膜屏障,能够就是一个高质量的愈合?所以我从他的病理生理机制的话,还是要加强这方面的一个认识跟了解的。另外的话,就是既往,其实也缺乏黏膜保护,合理使用,规范使用的一些指导。同样的也是他们黏膜血组也是在2021年还是几年,就是发布了这么一个胃肠道黏膜保护临床的专家共识好像我觉得这个宣教其实也是可以提高我们临床医生对他的一个认知,所以我觉得。可能还是从我对于这个黏膜保护的一个,它的重要性的认识的欠缺,还有对疾病的一个病理生理的。更深层次的一个了解,还有对于患者,因为患者只有症状一下子好转,它的依从性才会好。所以我们既往可能有一些没有一些真实事件的一个研究的话,是不是能够那么好的给病人一个合理的症状的缓解,跟整个的疾病的痊愈,可能有时候对他的认识还是不够深。
论坛报:谢谢陈教授的解答非常全面而又细致地为我们展开了临床上的这些认知短板的主要原因,以及可能改善这些短板的一些措施。那么其实我们也希望通过此次调研。可以真正地去发现临床诊疗和认知中的实际问题,并提供实际决策依据,为患者提供更优质,更科学的医疗服务。对于提升消化道黏膜保护的认知现状和实践水平,您建议我们未来从哪些方面进行突破?
陈萦晅:突破,其实我觉得还是刚刚我也提到,之前是有一个真实事件的研究的话,所以我觉得就是。我觉得还是需要,无论是学组还是包括我们这个医学的平台,是不是还是可以进一步开展一些临床实践的调研,这样的话就是能够了解我们这些消化科医生,包括临床医生,对于这个黏膜道损伤。他的一个认识的还有诊疗的现状,这样的话,其实还是可以对于今后能够进一步的进行一个规范的诊疗,其实还是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指导性的。另外的话,还是要通过一些黏膜保护重视的一个宣传跟推广,让我们提高我们这个临床医生对于这个消消化道黏膜屏障的一个关注跟一个重视。
陈萦晅:另外的话,我个人觉得还是要一些临床研究,因为我们都在说,就是有一些药物可以引起这个黏膜的损伤,包括小肠黏膜的一个损伤。这样,他损伤程度到底是什么情况是哪一类人更容易损伤。所以我们其实还是需要开展一些临床研究,包括去观察一些上消化道,还有包括小肠黏膜的一个损伤的一个情况,就不同的一些药物,不同的一个年龄,还有不同合并症。主要了解了这些情况之后,包括我们也可以用一些干预的一些药物,对这些黏膜损伤是不是能够进行一个干预后能够愈合,然后患者的一个临床症状跟他的一些。它的一个消化道功能的恢复,我觉得还是需要这方面的不论是观察性的研究,不是临床的干预性研究,这样的话,能够就是。引起我们相关无论临床医生是患者的一个重视,所以我觉得这也是未来临床研究的一个方向之一。针对这个。面膜保护来说,所以从临床实践调研跟临床研究方面,我觉得今后还是可以多开展这方面的一个研究。
论坛报:谢谢陈教授非常中肯地为我们提供了从临床研究的落地到临床研究的实施,以及到临床调研的,通过收集这些数据,明白了医生到底是不是对他的认知有哪些不足。然后进行一个合理的推广和规范化的诊疗,其实我们未来能做的还有很多,本次访谈也是顺利的结束了,谢谢陈教授!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