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经过数月的策划筹备与精心组织,“中国之声,创新力量——中国原创优秀临床研究展播第一季”活动圆满落幕。本次活动汇聚了全国 150余家知名医院、20 个国家级中心的顶尖力量,共 650 余项中国优秀原创临床研究脱颖而出,展现了我国医学领域的深厚底蕴与蓬勃创新。
这些研究凝结了无数医学工作者的智慧与汗水。从探索疾病的新机制,到创新治疗方法的研发,每一个研究背后都蕴含着一段段令人动容的创新故事。我们精选了部分优秀的创新背后的故事进行详细介绍。
多黏菌素B-碳青霉烯耐药菌脓毒症(PMB-CROS)研究是迄研究发表为止,全球范围内样本量最大的基于治疗药物监测(TDM)的多黏菌素B治疗碳青霉烯耐药革兰阴性杆菌(CRO)脓毒症的研究。该研究不仅为多黏菌素B的合理用药及精准用药提供了依据,也为全球范围内治疗CRO感染提供了重要的临床证据。该研究发表于《重症监护》(Crit Care)杂志,影响因子为15.1。通讯作者为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孙同文教授和南方医科大学生物统计学系陈平雁教授。
随着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和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耐药菌的泛滥越来越成为一个全球性的严峻问题。作为重症监护病房(ICU)的医生,更是每天都要面临CRO导致的严重感染,经常陷入无药可用的困境。目前,虽然已经发现了一些副作用较小的新型抗CRO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但多数在中国并未上市,而多黏菌素B作为一种老药,近年来被重新引入治疗CRO感染。但是,多黏菌素B的治疗窗口窄,肾毒性大,合适的给药方案存在争议。如何才能更好地利用这一“武器”,使其更好、更精准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避免其副作用,是困扰许多重症医生的难题。
为解决这一难题,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综合ICU孙同文教授联合南方医科大学生物统计学系陈平雁教授,以及河南省内多家三甲医院的ICU负责人,共同设计了“治疗药物监测导向多黏菌素B治疗CRO脓毒症”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PMB-CROS),并在河南省内18个地市26家三级医院开展该项研究,本研究共纳入300余例CRO脓毒症受试者, 接受不同的多黏菌素B起始剂量,并根据治疗药物监测(TDM)结果进行剂量调整。
研究表明,对于CRO感染导致的脓毒症患者,接受多黏菌素B负荷剂量150mg,随后75mg每12h的维持剂量是安全的。与接受较低剂量的患者相比,患者的180d生存率更好。进一步分析表明,更高的多黏菌素B血药浓度与急性肾损伤(AKI)发生率增加相关。另外,虽然目前指南及药品说明书均推荐无须根据肾功能状态调整多黏菌素B的使用剂量,但我们的研究发现,多黏菌素B的血药浓度随着血肌酐水平的增高而增高,肾功能受损患者应用多黏菌素B更容易达到目标血药浓度水平,这一新发现对传统的用药模式产生了挑战。
团队合影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