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成果名称:急性胰腺炎中的积极液体复苏与控制性液体复苏: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性回顾与荟萃分析
发表期刊:《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Chin Med J (Engl),IF(2022):6.1]
通讯作者:吴东
第一作者:何昆、杨子涵
主要作者单位:北京协和医院
急性胰腺炎的治疗中液体复苏的最佳输注速率一直存在争议。北京协和医院吴东教授团队领衔在CMJ杂志发表的一项回顾性荟萃分析,深入探讨积极与控制性液体复苏在疗效与安全性方面的差异,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证据。
早期液体复苏作为急性胰腺炎(AP)的基础治疗方案之一,尽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关于最佳液体输注速率的确定,在医学界至今仍未能达成共识。北京协和医院吴东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开展了一项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旨在深入探索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积极液体复苏与控制性液体复苏在疗效与安全性方面的差异。研究成果于2023年5月20日刊登在医学期刊《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Chin Med J (Engl)](IF:6.1)上,为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参考依据。
本研究团队搜索了截至2022年9月30日,在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CENTRAL)、MEDLINE、Embase和Web of Science等权威数据库中,针对急性胰腺炎患者在入院时尚未出现器官衰竭的情况下,积极液体复苏与控制性液体复苏速率的随机对照试验(RCT)。为了确保研究的全面性和客观性,搜索策略中涵盖了“胰腺炎”“液体疗法”“液体复苏”和“随机对照试验”等关键词,且不受语言限制。此外,研究团队还采用了国际公认的推荐、评估、发展和评价分级(GRADE)框架来评估证据级别,同时应用试验序贯分析(TSA)分析控制随机误差并评估结论可靠性。
经过严格的筛选与评估,本研究最终纳入了5项随机对照试验,共涉及481例患者。在分析主要结局指标后,研究者发现,积极液体复苏组与控制性液体复苏组在严重急性胰腺炎或低血容量的发生率上并无显著差异。然而,积极液体复苏组相较于控制组,表现出更高的液体过载风险。此外,作为次要结局指标的一部分,积极液体复苏组的患者在重症监护室的入院风险(P = 0.02)及住院时长(P < 0.01)均呈现出较高的趋势。TSA的结果提示我们,为了得出更加精确和全面的结论,仍需开展更多高质量的研究。
急性胰腺炎(AP)是多种病因导致胰腺组织自身消化所致的炎症性损伤,也是消化系统疾病急诊住院的最常见病因之一。根据2021年数据,中国AP发病率在过去20年由0.19%上升至0.71%,其中约20%会发展为中度或重症AP,病死率高达13%~35%。AP尚无有效药物疗法,以支持性治疗为主。早期液体复苏对于AP患者的治疗至关重要。在疾病的早期阶段,炎症反应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内液体转移至血管外,这个过程导致血液浓缩和灌注压降低,进而可能导致胰腺组织低灌注,甚至坏死,因此应纠正血管内液体丢失。
过去30年,尽管乳酸盐林格液被认定为首选的晶体液,但关于其输注速度和补液量对AP患者预后的影响仍存在争议。当前,多个国际指南给出了不同的液体复苏建议。
国际胰腺病学会指南建议以5~10 ml/(kg·h)的速度使用乳酸林格液对所有AP患者进行补液;
美国胃肠病学会推荐250~500 ml/h的积极液体复苏;
而日本的2015年AP治疗指南推荐150~600 ml/h的短期快速补液。
尽管多项指南推荐AP患者进行早期积极液体复苏治疗并将其认定为AP的标准支持治疗,但近年来的研究显示,与适度液体复苏相比,早期积极液体复苏可能降低存活率并增加不良事件的风险,其弊端可能大于益处。
鉴于此,我们进行了一项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旨在探究AP治疗中积极液体复苏与控制性液体复苏在疗效和安全性方面的差异,为AP的治疗提供新的临床证据。根据现有证据,我们认为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应对是否对AP患者采取早期积极补液持审慎态度。补液像是把双刃剑,一方面能纠正液体流失,缩短病程的同时减少并发症的出现,另一方面可能造成液体过负荷,对改善患者预后起不到更多的帮助。此外,不同人群需要个体化的补液方案,尤其是合并有心肾功能衰竭的患者,在积极液体复苏过程中应对患者相关症状、体征及影像学特征进行严密监测,注意避免过度复苏,采用“目标导向治疗”策略,当接近或达到预设补液目标时,应减慢或终止快速补液,对患者循环容量进行重新评估后再决定下一阶段的补液速度。
国内外学界对AP患者在早期进行液体复苏的速率及补液量已有不少研究。2009年,上海毛恩强教授团队通过一项随机对照试验,探讨了不同输液速率对重症AP患者预后的影响。研究发现,积极液体复苏速率[10~15 ml/(kg·h)]与增高的死亡率和并发症风险有关,强调过度激进的液体复苏策略可能对SAP患者有害。而2017年Buxbaum等人发表在《美国胃肠病学杂志》的研究则表明,对于轻症AP患者,积极的液体复苏可显著改善临床指标,降低SIRS和血液浓缩发生率,提示积极复苏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有益。
2022年9月15日,de-Madaria等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国际多中心、开放标签的RCT研究(代号WATERFALL)再次引发医学界对AP早期补液速率的大探讨。WATERFALL研究将249例患者纳入期中分析,试验因安全性终点,即液体过负荷发生率在积极液体复苏组(20.5%)与适度液体复苏组(6.3%)的组间差异(P = 0.004)而被终止。在主要终点方面,中度重症AP和重症AP的发生率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住院时长亦无统计学差异。该研究提示早期积极液体复苏会导致液体过负荷发生率的增加,且对患者临床结局指标的改善无益。
积极液体复苏对AP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一直存在争议。我们根据现有RCT开展荟萃分析,比较了积极液体复苏与控制性液体复苏在AP治疗中疗效和安全性方面的差异。我们发现,积极液体复苏组与控制性液体复苏组在严重AP或低血容量的发生率上并无显著差异。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积极液体复苏组相较于控制组,表现出更高的液体过载风险、更高重症监护室的入住风险及更长的住院时长。因此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应该对积极液体复苏持谨慎态度,同时对早期液体复苏的时机以及安全、有益的补液量区域进行更多研究。
吴东
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党委常委,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国自然基金委会评专家,科技部和北京市科委评审专家,长期从事疑难危重消化疾病的临床和转化研究,擅长分子诊断和医疗器械研发。
已授权发明专利22项、实用新型专利18项并成功转化。主持国自然、北自然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以第一或通信作者发表文章180余篇,H指数24。临床经验丰富,擅长疑难危重及罕见消化疾病诊疗,发表病例报告70余篇,构建了具有协和特色的诊疗思维体系并在全国推广。主编主译专著6部(获2013年全国卫生行业优秀畅销书)。
被授予“全国卫生系统青年岗位能手”“中国好医生”“北京高校青年教学名师”“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优秀指导医师”“协和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2021年获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医学研究创新一等奖。2022年获评“中国消化领域十佳临床研究”。
何昆
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主治医师,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医学八年制,医学博士学位。
发表临床研究相关SCI论文和核心期刊论文多篇,曾获北京协和医院内科优秀总住院医师等荣誉。
杨子涵
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及西澳大利亚大学病理学与实验室医学专业,现北京协和医学院内科学硕士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为急性胰腺炎、肠道微生态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已发表论文9篇,其中以第一或共同第一作者发表论文4篇。
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吴东教授课题组长期从事胰腺疾病的基础-转化医学研究,现依托于北京协和医院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疑难重症及罕见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已建立有完善的包括中国人种特色生物资源库、基础与临床前研究系统、临床转化系统等五大系统,涵盖包括生物标志物、细胞组织和生物医学工程、实验动物验证和药物评价与研发等在内的15个成熟完善的研究平台。吴东教授团队近年来致力于研究急性胰腺炎的病情演变规律,早期预测模型及潜在治疗方法,特别聚焦于肠道微生态改变参与调控急性胰腺炎重症化的机制研究,相关的研究成果已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为全球胰腺疾病的研究与治疗贡献了宝贵的经验。
查看更多